APP下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新型社区平安建设

2013-08-14文Ⅰ庞鸿

当代贵州 2013年24期
关键词:社区群众建设

文Ⅰ庞 鸿

(作者系贵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责任编辑/蒋叶俊)

贵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庞鸿(左二)到白云区大山洞社区调研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朱彬彬 / 摄)

贵阳市是全国大城市从整体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三个典型之一。2012年4月,贵阳市49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成立了90个新型社区。新型社区不再接受经济指标考核,主要履行“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职能,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在新形势下,贵阳市通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区平安建设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统筹社区平安建设

贵阳市加强对新型社区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平安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一是建强班子。2012年3月成立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与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综治委作为常设机构,位列党委各部门之首,书记由市委专职副书记担任,成员由政法委、公安局、群工中心(信访局)、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等60余家部门组成,负责统一领导、全面统筹。二是落实目标任务。先后制定了社会管理、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了4大类97项任务,由相关市领导牵头的15个专项工作组负责落实。出台了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方案、平安社区创建标准,明确了群众安全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25项指标,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三是加强经费保障。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创建,重点向平安建设倾斜,市级社会公益事业安保项目经费平安社区创建占一半以上。按照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将社区政法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视财力逐年增长。四是强化责任查究。制定群众安全感考核办法,把提升社区群众安全感作为市、区(县)两级党委政府、政法委、公安局、综治办等主要责任单位年度目标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了社区群众安全感领导责任追究办法,对群众安全感排名全市后六位的社区实行黄牌警告,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组织处理。

构建社区平安建设新模式

区直管社区,实现了管理体制扁平化,有效整合各类平安建设资源。一是推行共建共治。新型社区实行“大党委”工作机制,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社区的党委及服务中心领导班子。将辖区内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负责人选聘为社区党委副书记或委员,有效整合辖区内各个单位的治安力量、监控设备等资源,建立起协作配合、高效快捷、服务群众的政法、综治、维稳、禁毒、反邪工作平台。二是实行“五联”工作法。开展警民联动、联治、联防、联管、联调等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范奖惩制度。把社区警务工作与社区维稳、治安管理、发案控制挂钩,实行社区警民议事会、警务工作联席会、社区群众对民警的评议制度。三是开展网格化管理。以200—400户左右为标准,将全市新型社区划分为2768个网格,配备3500余名网格管理员,由社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报酬、统一考核,网格员作为“全科医生”,统筹做好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完善社区动态治安防控体系

贵阳市坚持力量前移、阵地前设、防控前置,狠抓社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建强社区政法机构。成立社区政法委和社区服务中心综治维稳工作部,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政法委书记,负责统筹、协调、实施社区内的综治、信访、维稳、禁毒等工作。按照“一社一所”的方式设立社区派出所,新增1000名民警、1000名辅警,全部充实到社区。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了46个片区司法所,增加政法专项编制135个,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司法工作。二是持续开展“严打”。深化“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社会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侵财型犯罪。专门组建便衣侦查分局,与社区加强协作配合,加大对市场、广场、公共交通等易发案场地的巡逻,有效震慑犯罪分子。三是狠抓治安防控。建立社区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充实完善社区人口、设施、事件、城管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与公安、计生、人社等部门数据适时互通,做到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握、管理全覆盖。组建了3000人的专职治安巡防队,新增200辆移动执勤警务车,新增1万个高清探头。推广“平安E家”、单元防盗门、门禁系统、超B级锁等技防入户工程,提高楼群院落治安防控水平。

抓牢社区平安建设重点

在新型社区平安建设中,贵阳狠抓涉及社会管理、平安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和重要方面。一是优化流动人口服务。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变管控为主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创新管理融入、社区融入和政策融入机制,先后制定实施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办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细则,建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严格实行“一证三报告三承诺”制度,积极推进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管理工作,使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同城待遇”。二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积极推进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心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回归社会的“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建设。通过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吸收特殊人群培训、就业,共投入扶持经费2622.5万元,建立25个面向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戒毒康复人员的阳光就业基地,先后安置特殊人员5300余人。三是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制定《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教育帮助工作方案》,出台了《关于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保护教育救助工作暂行规定》,对新型社区闲散青少年进行台账管理,建立未成年人违法和轻罪记录消除制度,建设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免费职业教育和就业帮教基地。近年来,由社区送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工读学校培训教育的失足未成年人达3000余名。

切实维护社区群众合法权益

贵阳市新型社区平安建设,始终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着力改善民生。2012年财政对民生的支出比达61%,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切实解决好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治安、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民生实事,群众幸福指数从2010年的87.38提高到2012年的91。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开通“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专线电话、邮政信函、视频接访等方式,倾听百姓意见、维护百姓利益。建立“12319”公共服务平台,90个新型社区与80余家省、市单位联动,为群众提供应急处置、政务事务受理、政策业务咨询等公共服务。三是推动“事要解决”。在社区设立管理和服务平台,由社区群众工作部(综治维稳工作部)牵头,设置司法、民生、劳动社保等服务窗口,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诉求。对信访热点问题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接待调处,对民生事项实行一站办结。2012年,全市信访总批次、总人次同比下降45.5%、56.5%,信访事项化解率从成立前的不到40%提高到96%以上。

凝聚平安社区创建各方力量

贵阳市广泛动员和发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平安社区创建,初步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是成立和谐贵阳促进会。2011年3月,在市、区两级成立由民营企业家、民主党派成员、佛教团体负责人、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的和谐促进会,通过思想劝导、心理治疗、资金救助等方式,对合情合理但缺乏法规政策支持的群众诉求开展“柔性”调处。目前,各级和谐促进会已筹集资金1.13亿元,投入帮扶资金4841万余元,调处社区排查上报的社会疑难矛盾512个,惠及群众8万余人。二是发挥社会调解组织作用。在矛盾易发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立了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矿群矛盾、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等7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和137个调解工作室,与新型社区联动,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16万件。在社区设立专门调解室,聘请300余名退休公务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为社区人民调解员,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与省、市电视台合作建立“有一说一”等民间矛盾纠纷调解栏目,平均每年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三是开展平安志愿服务。把“绿丝带”志愿服务与平安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我为别人守一夜,别人为我守一月”、“红袖标”活动,组建银发巡逻队、摩托车巡逻队、五老监督员等志愿队伍,开展邻里守望、楼院值守、巡逻防范。目前30余万平安建设志愿者作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活跃在城市社区。设立了2000万元的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社区群众建设
社区大作战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