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13-08-13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

前线 2013年12期
关键词:工业化现代化国家

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探索与思考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值此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模式、内容、步骤以及主体力量等的探索与思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上: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首先应该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1944年,他在致秦邦宪的信中说:“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规划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蓝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制度基础。当时的中国可谓“一穷二白”,现代化基础十分薄弱。为尽快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以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1952年2月,毛泽东发出了“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号召。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庄严宣告:“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他区别了建立和建成,认为建成社会主义需要更长的时间,指出:“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应当努力工作,……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说,我们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1956 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又说:“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到50年代中期,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改变国家贫困落后面貌的豪迈气魄。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期間,毛泽东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第一次明确地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作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正式将自己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公之于世。在1965年的三届人大和1975年的四届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一目标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高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上:从照搬苏联模式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由于缺乏经验,在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初期,我们在许多方面承袭苏联模式的做法,但不久就发现了问题。因而早在1955年底,毛泽东在中央领导集体的范围内提出过“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问题。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认为“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陆续暴露出来,毛泽东认识到,苏联经验并非十全十美。1956年4月,在扩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在1960年6月《十年总结》一文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毛泽东关于走符合中国实际道路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所著《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文献中。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他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客观分析苏联经验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分析了农、轻、重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个方面,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工农业要“同时并举”的思想,从战略上统筹工农业发展。1958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正式把一整套“同时并举”列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包括“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强调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一个领导核心统观全局、协调各方,在中国当时那样的落后状况,需敢于打破常规,不能按其他国家的常规路径发展,而应该探索实现“后发超越”的路径。

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理论在经济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进行了思考。毛泽东认为,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他明确提出不能将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必怕商品和商品生产。有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人民民主专政作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十分重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他指出,价值规律“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他并且认为,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观点,超越了斯大林模式,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积累了经验。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上:从优先发展到兼顾发展,从“全面赶超”到“两步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通向这个目标的具体道路在哪里?如何实现?这是毛泽东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方面,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发展重工业和发展轻工业同时并举。1953年12月,在毛泽东审定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此时还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到了1957年,毛泽东就提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去掉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强调了科学和文化,说明当时毛泽东意识到了科学文化在工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把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发展关系问题概括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提出:中国是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同时毛泽东指出,不要像苏联那样对农民“竭泽而渔”,而是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里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命题,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更多的科学内涵,更全面地、各方面兼顾具体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丰富发展的探索过程。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估计还是比较谨慎、冷静和客观的。1954年6月,在指导我国制定第一部宪法,谈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发展历程时,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要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到1955年10月,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时,毛泽东又说,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七十五年就是十五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之后,毛泽东在会见出席八大的一个外国代表团时,讲到要使中国变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这表明,我们党和毛泽东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探索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一步步地在深化和前进。但是,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原因,中国在50年代后期还是选择了“赶超战略”。 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中国将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方面超过英国,再用30到40年左右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美国。这种“超英赶美”的急于求成思想,后来发展到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达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种超越中国国情、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反而会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事实和经验教训面前,毛泽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十年总结》中,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反思,提出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1964年12月,经毛泽东审议修改,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步走”战略,指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周恩来在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两步走”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主体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人的现代化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贯穿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核心,这就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和力量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一开始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这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一贯重视统一战线,提出了政治上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文化上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了“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这充分表明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力量的思考。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和注重人的改造。解放初期,文盲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约占70%左右,农村人口中的文盲,高达80%以上。文化落后的现实,对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个不利因素。由此毛泽东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文盲和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扫盲运动,1956年3月15日成立了全國扫除文盲协会,为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而努力。

毛泽东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主张在教育方面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在办学形式上,把全日制教育与半工半读、业余教育结合起来;把国家办学与地方办学、部门、厂矿办学结合起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教育、广播学校)并举。毛泽东特别重视人的思想的自我改造,他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提出要不断的学习,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做到“又红又专”。这充分说明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建设与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社会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既有坦途也有曲折,既写下了辉煌也有过失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迪,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激励和一种希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执笔人:端木婕,北京市党建研究所信息处处长;冯思淇,中共中央党校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工业化现代化国家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