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山大水巴人生存的丰富土壤
2013-08-13陈与图
□ 文/本刊记者 陈与图/本刊记者谭舒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蓬勃土地,携子之手。巴渝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有强烈火焰,也有流水柔情,这火焰与流水来自巴渝大山大水的原始伟力,贯穿骨脉。在地质上,巴人生存环境由于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牵引,形成独特的山峦江河,而一批批生活在阴翳之盆的巴人,自由安乐,唱出了“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山歌。
重庆山多雾重,瘴气连天,但也有灵异之气。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写过一部《阴翳礼赞》的长篇小说,遗憾的是,谷崎润一郎没有到过重庆。在他的长篇小说里描写出:“美并非存在于某物,而是出于物与物互相间制造出来的阴翳之中”。在这里,谷崎润一郎所说的东方阴翳,就是地球的30纬度,这是充满神秘的地带。
在甲骨文里,找到先祖血脉
在甲骨文中,有“武丁伐巴方”记载,据称,巴族最初是陕西汉水中上游的土著部落,在西周获得分封。后来,巴族迁到湖北大巴山地区,春秋时扩张到嘉陵江下游。在先秦之前,巴人与楚国混合一起。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灭掉蜀国,又派司马错灭掉巴国,巴蜀被纳入“大一统”的秦朝帝国。于是,秦国在巴国筑江造城,在重庆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的朝天门,开埠建城,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依山傍水的巴人,喜欢住干栏式房屋,即楼上居人,楼下养畜。由于离水近离山不远,他们死后用船棺葬、悬棺葬、岩穴葬等。自古以来,巴人熟悉水性、善于驭舟、勇武善战,尤其会使用短剑。巴人由土著部落组成,形成了巴、樊、相、郑、覃氏族。为了选择首领,他们通过剑术和划船技能,以比武方式选出首领。巴人的第一任首领是廪君,在廪君死后,据说化为白虎,所以巴人崇拜白虎图腾。
在重庆巴南区冬笋坝,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巴人墓葬群。在巫山县双堰塘巴人遗址、云阳县李家坝巴人遗址里,巴人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长期以来,巴人有水乳交融的“家庭精神”,从不缺乏尚武精神,尤其喜欢与外族作战,有冲动的魔鬼野性,也有理性智慧的驱使,这种个性使他们获得了双重性情的持续发酵。
1909年春天,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进入重庆。在重庆奉节县,他看到远处的云天雍容,黄花遍地,浓郁的青山与绿水调和。张伯林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大美,他感叹:“我从未看到过如此动人的景象,绵绵不绝地展现在眼前,它不断激起我对大自然的激情向往。”随后,张柏林沉醉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重庆巫山、重庆巫溪的山峦里。这些雄伟大山,雄健灵柔,鲜活激昂。
在历史上,巴人经水路到重庆,就要经过夔门。这夔门来自于古夔州(今奉节),“夔”是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奇兽。夔门又称瞿塘关,两岸嵯峨,有气势磅礴的白甲山、赤盐山,形同两扇巨门,滚滚长江从数百丈高的摩天峭壁下咆哮而过,卷起千堆晴雪,江面窄处不到50米,仰望晴天,犹如一条蓝绳。俗话说:“一出夔门天地宽。”对巴人来说,夔门是苦乐和梦想的象征之门。为此,难以计数的巴人,肩挑日月、脚踏江山、化虫为蝶,化鱼为龙。
在南宋末年,重庆合川钓鱼城对蒙古大军的拼死抵抗,充分展现了巴人精神。在巴人血脉里,隐伏着坚韧的英雄气概,这股英雄气概来自山高水长。1903年初,西方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上海购买了一艘大木船,将其命名为“埃伦娜”(他妻子海伦·甘德顿的昵称),当他乘着“埃伦娜”大木船,穿越长江三峡时,迅猛的江水变得诡异莫测,在大雨中,他看到三艘木船被发怒江水,甩到巨石上,船工们葬身激流,而“埃伦娜”也被巨浪烈涛,困在礁石旁边。
在几十个赶来救援船工的努力下,“埃伦娜”被拖到了安全水域。当危险过去,威尔逊长出一口气,他发现,帮他救援的木船却翻了,被江水卷走,几个船工掉进了江滔之中。他没想到,几天后的一天,在湍急的江水漩涡里,有一艘跟在“埃伦娜”后面的木船上,正是前几天掉进江水的船工们。
谁揭开“5000年无字史书”,就当院士
1999年,一位美国考古专家来到重庆忠县涂井镇,在古墓发掘现场,他被惊呆了。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教授布朗,他捡了几块破碎陶片。在美国,每一小片陶片都要整理研究,都要找出陶片年代。当布朗进入考古墓地,看到了数以万计的陶片,他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在考古墓地,有房址、墓葬、陶器、瓷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而墓葬遗址的年代,距今5000年,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南朝、唐、宋、明、清,直到近代。这些历史堆积之厚,层次之多,文物之丰,时间之长,号称“5000年无字史书”,这些文化信息的蕴量,难以估计,就连中国最资深的考古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都兴奋地说:“谁能解开这些遗址秘密,谁就可以评为院士”。
墓葬遗址的涂井镇中坝,很少有人知道宝藏地名,据传,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后,在涂井镇中坝大山挖出的食盐,鲜味甘美。据考古证明,自商周时期,涂井镇中坝就开始了盐业生产。在墓葬遗址。考古专家发现了形似萝卜的“尖底杯”,这是古人的煮盐工具。在涂井镇中坝生活的农家,过着简朴的乡野生活,但他们不知道,就在村边河道的台地上,他们祖先的灵魂轮回,一次次重建的生活家园,人与自然浑然天成,沉淀出丰厚的历史。因此,涂井镇中坝考古遗址,被评为1998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是长江三峡文明的缩影。
在涂井镇中坝考古遗址,考古专家还发现了旧石器的人骨,这涉及到“人类演化史”学说。1985年,中国考古专家黄万波,在重庆巫山庙宇镇龙骨坡,发现了古人左腭骨的两颗牙齿。1986年,黄万波在原地又发现了两颗巨猿牙齿和10种动物化石。1987年,黄万波在原地再次获得5颗巨猿牙齿和一件石制品。这些巨猿牙齿和动物化石,经测定,最早的年代距今200万年,因此被命名为“巫山人”,随后,中国考古专家黄万波宣布,这是中国人和亚洲人的诞生之地。
中国最早的人类从重庆长江三峡地区走出来,在重庆长江三峡地区,还有若干的“第一”。比如,在重庆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奉节鱼复浦考古遗址,考古专家发现了7500年前陶片,号称“三峡第一片”。从7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以瞿塘峡为界,分成东、西两大系统,以西貌似渔猎为主,以东貌似山地农业,瞿塘峡作为自然屏障,也成了新石器的分界标志。
据考证,当巴人占据了重庆长江三峡后,在崇山峻岭,以白虎为图腾,以短剑为兵器,骁勇善战,忠义尚武。在商周之际,参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以凌殷人”。由于巴人战功卓著,受到西周王分封,建立巴国,继而巴国走出重庆长江三峡地区,扩张江汉,一度与楚国结成战略联盟。然而,日益强大起来的楚国,有自己的利益图谋,楚国窥视巴国的盐业。随后,巴国与楚国的战略联盟破裂,反目成仇,双方数次攻伐。随着楚国势力的逐步侵入,巴国向西退却,从巴国的丰都、涪陵,重庆退到嘉陵江中游的四川阆中,在四川阆中,巴国完成了悲壮绝唱。
考古专家在重庆长江三峡,也证明了巴国的兴衰,据说,早期巴人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两岸,密集生活。在楚国兴起后,巴人活动西移,从战国到秦朝,巴国中心从涪陵转移到重庆了。据考证,涪陵古称“枳”,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称:“(巴国)先王陵墓多在枳”,在涪陵乌江支流的小田溪古墓遗址,出土的编钟和刻有巴国图语的兵器乐器,揭开了巴国的序幕。在古墓的图案上,有巴人崇拜的“白虎”图腾。在图腾上有巴人扬帆启航,云山相伴,溯流而上的场景。
在重庆的长江三峡,有瞿塘峡之雄、巫峡之秀、西陵之险,这些固定的景观,耳熟能详,“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在这些绝世美景中,在水文石刻之间,有宗教建筑、石街区、石场镇、古民居、碑刻、阙、摩崖石刻等。随着自然山川变化,巴人的房屋因势而建,依水之脉,傍山之线,都与建筑构成独特的景致,这些与自然整合的原生景观,后人在搬迁它们时,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还原。
有人说:“抚摸着出土的陶器,仿佛感受到先民炉火的温暖”。如果有机会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尽管游人隔着玻璃,但仍然感到重庆长江三峡的温暖。著名学者俞伟超在《三峡文物存真》中写到:“历史已经消逝,未来又无尽端,但二者之中贯穿着人类永恒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驱使,人们总是怀念着幼稚和可爱的童年,总是想追回天真浪漫的心态”。
大雅大俗的重庆自成一派
印度认为,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必是圣地。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之所,这座巨大的葡萄串似的山城,是世界上最崎岖山道的大城市。抗战期间,在重庆的著名作家张恨水说:“重庆半岛无半里见方之平原,出门即须升或者降。下半城与上半城,一高踞而一俯伏。欲求安步,一望之距,须道数里”。那时,有形容重庆的民谣:“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电灯一亮了,好似红头绳。”
1920年,英国文豪萨默塞特·毛姆来到重庆,他被一座座“崎岖的山峰把城市团团围住”,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江上,停泊着的成千上万的木船、在岸上开满了茶馆、传来川剧的青衣唱腔、众人帮腔的川剧、滑过木织机声音、郊外阴郁的坟堆,让萨默塞特·毛姆感受到遥远东方的异域情调。在萨默塞特·毛姆心里,重庆是众声喧哗的城市,那一条条街道犹如迷宫,人头攒动,人们生活在涌动的江水之中。从地域来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容,码头文化是大俗的标记。
在重庆流行的川剧,剧目内容是古时的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忠臣烈士、孝义廉洁、比奸骂馋、悲欢离合、青楼粉黛等。旧时,为川剧舞台捧场的戏迷,人满为患,有锦缎长袍、西装革履的军政大绅、还有文人墨客,市井红粉,他们如痴如醉。即使在露天川剧场外,有人搭着板凳观看,有人爬到树上偷窥。
川剧的武打场景,让人喜欢,但川剧变脸的特技,更受欢迎,成为川剧的标志元素。这项特技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当时川剧高腔戏《归正楼》,由武生扮演的贝戎,乔妆改容,带上纸壳,登台亮相,他扯去纸壳演唱,即是变脸特技的萌芽。后来,川剧巨星康林,把纸壳改成三层,在唱戏时,连揭三次,变换容貌,并从扯线的民间技艺中得到启发。他拉线助力,瞬息万变,使川剧变脸艺术走向成熟。
据说,重庆的码头文化的来源,起源于关羽义气。在《三国演义》里,为了收服关羽,曹操赐金玉珠帛,但关羽不收。当曹操把自己的赤兔马赠给关羽时,关羽大喜,立即收下。后来,当曹操看见关羽穿了一件旧战袍,问他原因,关羽回答:“旧战袍是大哥刘玄德所赐,我不敢忘却大哥。”
于是,重庆人对关羽这种义薄云天的人格,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关羽言行为楷模。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重庆有一批绿林好汉,他们聚集在江边的各个“码头”,拥护辛亥革命运动,并积极支持辛亥革命的反封建反殖民运动,有人还走出重庆,直接到广州、或出国找孙中山去了。
有人认为,燕赵文化,苍劲庄重。吴越文化,空灵明艳。中原文化,深厚笃定。楚湘文化,清奇诡谲。三秦文化,雄博保守,巴渝文化,麻辣情调。在山重水复的巴渝大地,山水壮丽,在不断变迁里与大自然紧密一起,这里的人,由人文风情和天然美景连缀而成,有长江三峡、大足石刻、缙云山、丰都鬼城、仙女山、钓鱼城、白鹤梁、磁器口、中山古镇、涞滩古镇、龚滩古镇——这些厚重积远的巴渝文化,是如此多娇,如此锦绣,如此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