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感于新课程改革

2013-08-12韩树森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新课程

韩树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被尝试。为了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在一步一步走进新课程,下面就新课程的一些理念谈一下感触:

接触新课程后,最大感受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墙”被推倒了。在课上、课后,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更为密切,学生可以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由被动变主动,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课上、课下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题,教师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良师益友。

其次,实行新课程我的另一个感触是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层次、不同家庭背景,各自具备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目的和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学生的发展必然是具其个性的,我们在教育时,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圈定学生发展的轨迹。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过去传统的教育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还是在学生的管理和对教师评价上,都同样追求统一,这样束缚了教师,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就有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无法预料的问题时,或在学生课堂变得比较热闹的时候,教师的课堂管理应是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命令,如有的同学在教师授课时,故意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不是板着面孔喝斥学生说:“幼儿园念几年了,这样幼稚?”而是温和地引导:“你提的问题很有趣!由于时间关系,课下老师和你一同探讨。”这样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又不挫伤他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授课时,还可能出现学生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候教师怎么办?是用命令的口吻说“怎么那么没有自制力?坐好听讲!”还是微笑着说:“你看,我们那么多同学做得多好,听得多认真。”我想后者效果更好。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管理艺术,这种管理不是简单的约束、命令、强迫学生服从,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这种正面鼓励的方式能够激发引导学生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觉更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在自我督促中发展个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不用命令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在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表面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实际上许多学生讨论的问题超出了讨论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小问题训练,通过简单问题训练,训练他们讨论问题的规范,课上必须人人发言,并尽量压缩与讨论无关的问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问题不宜太多,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在能力,课堂效果更好。教师更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既能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又能积极主动探讨问题,充分发挥个性潜能。

第三,本次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对原有课程的修修补补,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课程变革。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并在实践中实施好新课改,重新认识教育目标、方向,重新认识我们身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宏观上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最后的感触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并快速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我们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教师主导讲坛,教学方式以单向性的信息传递为主。学生则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很显然,过去的教与学,只是已有文化知识的复制,而真正缺少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和创造内涵。因此,课改后,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应更加注重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