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中启 悟中思 悟中疑

2013-08-12李青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4期
关键词:外祖母繁星外貌

李青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概念”部分就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1]这一阅读理解总要求的提出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2]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让阅读真正成为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讲得太多,太滥,完全成为课堂的主讲者,仅仅是把课文阅读的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阉割了学生探索精神,弱化了学生感悟、自悟的能力,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挤占了学生感悟、自悟的时间与空间,未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由听而悟、邮悟而思、由悟而得。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悟、自悟能力,学生就难以从解决一个问题飞跃到解决同一类,甚至做到举一反三地创造学习并形成原创性的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自悟,而且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感悟、自悟求得发展与创新。

一、悟中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感悟、自悟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通过感悟、自悟,学生可对阅读文章中语境的形象感、情趣感及作家作品的风格感有一种初步的理性认识,这对于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实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阅读环节。在这个阅读的环节中,教师引导也是促使学生阅读情感飞跃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置于知情知义结合的语境之中,让学生品味文章内容之美,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譬如,我让学生阅读《童年》名著(新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时,引导学生分析外祖母形象,从其外貌引入品读,采用的就是“悟中启”的方式。先引导学生感悟名著第一章中外貌描写,最主要的特征是外祖母的头发特点:“多”、“密”、“长”、“黑”、“厚”。以及“歪扭的嘴唇、黑眼珠儿、大堆头发、黑的又小又可笑的脸……”从这一串外貌的细节描写中,让学生自悟出人物(外祖母)的形象——一个生活不如意而又温情的老人。

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另一段描写高尔基外祖母外貌的语段。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感悟、自悟文章细致的情节,用自己的感受、自我的情感去品赏文中描写外祖母的细节:外祖母的“笑——眼珠——牙齿——鼻子”的一连串外貌与神态描写。特别是鼻子:松软的鼻子,胀大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显得特不好看。学生通过感悟外祖母外貌,再自悟文中这句话:“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从中可以获得文章主题情感的启示,真正悟出文中的另一句话:“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的内在含义——外貌虽“丑”但其心灵是美的。这样的“悟中启”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感悟、自悟中去发现,进而获得阅读启发。

二、悟中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作用最大的智力因素。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在创造性智力中,创造性思维占主导地位。[3]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了学生在感悟、自悟文章中,特别注重思考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即悟中思。学生整体感悟、自悟课文内容,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点,而且要注意让学生在感悟、自悟的阅读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见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阅读教学教出语文的“真味”,就是指以文本为中心,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反映的内容,更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炼字品味等语感实践,思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掌握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4]

例如,我教巴金的《繁星》(新课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感悟、自悟作者“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这种感受作者在文中如何表达呢?为什么说:“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这“无处不在”说明范围之大,与上句“微小”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对比,学生可以在感悟、自悟中悟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与感受可以是多样的、并非统一的标准答案。在深入理解体味作者描写繁星所表达的情感后,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体味自己看繁星时的情感。这样,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有的同学读了《繁星》一文后,进行自我反思——要是自己写,有怎样感受呢?

现录一段学生自我观察感悟繁星时独到感受的短文:一个夏日夜晚,我和同伴们围着老大爷在桥上纳凉,看点点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布满天空。我想,什么时候星星能长大成月亮,把光永远撒在桥上……

多美的文字啊!这样的思考与想象出人意料,可见悟中思在阅读中的重要。

三、悟中疑,培养学生的科学发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感悟、自悟课文内容时,要善于点拨诱导,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课文中的疑点时,教师需创设启疑性的问题情境,披露隐含的疑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亦云:“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新课程·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都能找出文中描写老师的外貌只有一句:“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有位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不写老师眼睛呢?“黑痣”与“温柔”的性格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我被学生这一连串疑问问住了,平静下来发现,这些疑问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点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突破点。学生可以由疑而思,通过合作方式,一定会自悟出作者写“黑痣”的真正用意:一方面这是蔡老师的显著特征,给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美丽的,那么内心世界的高尚反映在仪态上也应是慈善的、美丽的。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绪、情感、意志等,受到作者的制约而又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的存在。不同文体的文本都蕴含着或外露或隐匿,或强烈或平淡的情绪。诗词作品,以抒情、言志为职,感情多鲜明强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情绪色彩平淡的作品则需要细细品读,方可体悟有所得。[5]初中语文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生疑、自悟体验这种感情,同时强化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悟感受性和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探索的愿望,还是深入阅读、促进阅读的阶梯。

诚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并非朝夕之事,但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在悟中启、悟中思、悟中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相信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3]程素萍,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4]陈洪团,化繁为简——教出语文的“真味”[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3.

[5]李山岭,张琳.语文教学中的多重情绪[J].语文教学之友,2012,8.

猜你喜欢

外祖母繁星外貌
推荐书目《繁星·春水》
奇特的蛇鹫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散步
猎犬感冒
繁星之城
那满天的繁星
菊香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