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黄金
2013-08-12文宗和
文 宗 和
冰火黄金
“中国大妈”一夜之间成为最热议的话题,源于黄金价格下行以来,“中国大妈们”逆市抢购黄金的举动。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全国很多城市都上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抢金大片,而大片的主角则被戏称为“中国大妈”。数以万计的“中国大妈”把金店围得水泄不通,“视黄金为白菜”,不讲价,进店开单付钱。据有关统计,四月下旬以来,“中国大妈”抢购实物黄金高达300吨,约占全球黄金年产量的10%。
“中国大妈”只是一个缩影,其实自2013年4月12日和15日国际金价两次暴跌后,类似这样的抢购行为很是平常,很多城市每天都上演着“我为金狂”的场景。北京国华商场2万克金条在2小时内被抢购一空的消息,刚让人感慨;“豪客”在南京一次出手290余万元拿下10公斤黄金的新闻,立马又成为新的谈资;而香港在金价和汇率(港元兑人民币)双重下跌的刺激下,几乎所有商场都出现抢购,更有工厂通宵赶工,以防“五一抢金”。
一边是金价暴跌,一边是疯狂抢购。对此,有网友认为国内消费者10天扫金300吨,令做空黄金的华尔街金融大鳄不知所措,并将国际黄金价格企稳归功于“中国大妈”,称“‘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大鳄”。也有媒体认为,网友高估了大妈们对金价的影响力,否定了“中国大妈”对国际金市的影响力。
网友捧、媒体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群“中国大妈”呢?金价下一步将走向何方?疯狂抢金背后民众最缺什么?
抢购背后的隐忧
金价涨涨跌跌本是常事,但这次因与中国老百姓投资理财息息相关,就变得格外引人关注。与网友们相比,专家们就没那么乐观。
央视《华尔街》顾问陈思进对这股“抢金潮”发表看法时表示,事实上,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实物黄金需求占全球很大比重,但几乎没有定价权,所以“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分析师”终归是调侃而已。别说“散兵游勇”似的散户,就是欧美政府在和华尔街“争斗”时都常处下风。此外,金饰店内的黄金量,本就和整个黄金市场不在一个数量级内,“中国大妈”买入的黄金量根本无法从根基上撼动整个金市。
对“中国大妈”的抢金,多数专家都作出了善意的提醒:从博弈的角度看,华尔街精英们有着严谨的分析和研究,而“中国大妈”只是一种单纯的抄底行为。“中国大妈”以简单粗暴的形式购买黄金,既不使用黄金期货、黄金T+D等杠杆交易,也不考虑实物黄金高额的买入卖出手续费,就是觉得黄金便宜了,赶紧买,这种购买方式,对于国际黄金价格不会有长期的支撑作用。而一旦黄金价格继续走低,“中国大妈”们很可能会面临长期套牢的窘境。
另外值得担忧的是,不少“中国大妈”听说金价下跌,看到别人都在疯抢,也就跟风抢购。但没有意识到,别人抢购的是金条,自己抢购的却是金饰品。事实上,金饰品很难变现。有专家表示,投资型金条价格在紧跟现货金价的基础上每克升水10元至15元不等,并且基本都可以通过回购变现。而首饰金的价格要远高于现货金价,还要加上不菲的手工费,更谈不上回购变现的可能,因此根本不适合投资。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中国大妈”还是“不为了戴,而是收藏保值。”,所以作为黄金的投资者就要研判金价的走势,而不是一拥而上,否则结局或许是一地鸡毛。
不买黄金还能买什么
不顾未来价格继续下跌的巨大风险,“中国大妈”还是义无反顾地购买并投资黄金,这种“怪现象”,折射出众多国内投资者的些许无奈——国内投资渠道较为有限。
中国老百姓拥有令其他国家国民羡慕的财富。数据显示,中国储蓄率从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更高于发达国家。而从居民个人来看,截至2012年年底,居民个人储蓄余额已高达41万亿元,在别国看来,这已是天文数字。
大量的民间财富亟须找到“保值增值”的出口,而在股市长期低迷、楼市长期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过CPI的背景下,“中国大妈”们的选择其实非常有限。事实也证明,过去几年,当某个领域出现一点缝隙,各种游资就会跑出来、蜂拥而上。这些年,轮番上演的 “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玉米疯”,都无不反映出民间资本的合法投资路径很少,折射出民间资本的无奈。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信托理财收益高但门槛更高,网络理财门槛低、收益高但风险太大,主流的理财方式中,只有银行理财看似“靠谱儿”。目前,取得资格的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均可以设计发行自己的资管产品。而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的理财市场也仍是银行理财产品“一枝独秀”。但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行,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4.11%,只比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高一个百分点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雷薇指出,大部分投资者信任银行理财,不是相信银行的理财能力,而是相信即使产品亏了,银行也肯定会兜底,这种“刚性兑付”的文化恰恰违背了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本质。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若“刚性兑付”不打破,理财市场的定价机制必然会被投资者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冲动扭曲。不仅如此,不规范发展的银行理财也会挤压其他理财产品的发展空间,使风险、收益更匹配的理财产品反而被市场淘汰,这并不利于整个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统一游戏规则,及时打破广泛存在于银行理财、信托理财中的“刚性兑付”文化,真正建立风险与收益高度挂钩的、多层次的理财市场;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理财市场的机构化和专业化程度,将散户的分散投资“基金化”。只有“中国大妈”们更多地把钱交给信得过的专业团队管理,才能真正驾驭更复杂、更专业化的理财市场。
面对疯狂的购金热,也许不能单纯的用对与错来衡量和评判,毕竟所有的担忧并不全无道理。我们只能说是社会大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民间财富投资渠道过于狭窄,造成了老百姓对财富缩水的担忧,而正是这种担忧,有时会萌发不理性的思考。要么穷奢极欲,要么持币待购,要么省吃俭用,一旦遇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暴富机会,便“万箭齐发”。
中国人已经成了抢购的代名词,抢股票、抢房子,甚至连奢侈品都是抢购的对象。老百姓挣点钱实属不易,应该冷静思考为何会如此疯狂?要知道,疯狂往往意味着从众式的不理性,而报复式的下跌或许转瞬即来。面对各种抢购潮,往近处看,是到发出理性的声音、合理引导民众的时候了;往远处看,相对安全有效的投资渠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的完善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