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区域性考察——基于浙江数据
2013-08-11李元华
李元华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言
浙江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其活力和成就引人瞩目,目前对GDP的贡献率超过70%,提供了占全省四分之三的就业岗位,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已经呈现集团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不仅在省内、国内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通过跨国经营,涌现了一批拥有自己的品牌、技术和营销网络的大企业。浙江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实践表明,民营企业在加快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加速农村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具有其他经济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支撑和推动浙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财富积累的主要力量,成为部分县域经济的顶梁柱,有效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良性循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外需市场行情一再下滑,民营制造业大多产能过剩严重;另一方面,浙江民营企业大多由个体或家庭作坊起步,总体上还处在成长或调整阶段,发展模式仍停留在简单加工的较低层次,单个产品的产业集群和超量生产隐含着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低。因此,浙江民营企业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二、已有发展
根据浙江省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2年一季度,浙江省实有内资企业644007户,比去年同期增长8.21%,其中私营企业519840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注册资本20464.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3%,雇工708.84万人;个体工商户1916926户,资金数额759.16亿元,从业人员502.14万人。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浙江占19席;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有4位出自浙江省;在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方面,浙江省持续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营业收入15846.9亿元,实现出口创汇额2908.2亿元。①
(一)民营企业中成规模的大企业数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浙江省规模以上的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根据调查,2010年浙江私营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已达569户,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1500家,年总产值或销售总额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700多家;私营企业集团1021家;前十强企业户均销售额达158.78亿元,排名第一的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销售额达到256.14亿元。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4户,占企业注册资金的比重从10.63%增至15.33%。规模以上的内资民营企业从2000年的80951家增长到2008年的181727家,年平均增长17.6%。民营工业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00年49.7%提高到2008年的68.3%,5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②
(二)民营企业实力提升,竞争力增强
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无论是从资金实力还是企业规模上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扩大,通过科技投入大幅提升了竞争力。
首先,民营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浙江省2008年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量净增1873亿元,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0.8万家,1亿元以上的有448家;在2008年全国500强民营企业排名中,浙江省占171席(见表1),居全国之首;从2008年度浙江全省百强民营企业排序来看,入围企业最低年度营业收入达22.96亿元,户均53.97亿元,前十强企业户均营业收入159.97亿元,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5户。
其次,浙江民营企业年增加值十分显著。根据课题组调研,2000~2011年,内资民营企业年均增长6260.11亿元;私营企业年均增长4346.22亿元(见表2)。2010年全省441家企业集团中,营业收入最低的超过了45亿元,最高的浙江物产集团达989.96亿元。百强企业集团2010年完成营业收入以及年末资产分别为12218.89亿元和9902.69亿元,相当于全省全部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1.7%和总资产的28.9%;实现利润539.78亿元,相当于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3.7%。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2010年浙江省前百强企业集团大部分属于制造业,有65家;其次是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有22家和8家;另外,房地产业3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家,交通运输业1家。
据2000~2011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见表3),内资私营企业工业资产总值从2000年的1071.6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679.37亿元,8年提高了10.83个百分点;民营工业资产总值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的13.1%提高到2008年的24.6%,5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同期国有经济部分从2003年的46.6%下降到2008年的39.4%。
再次,上市公司数量也不断增加。2008年末,浙江省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6家(其中境内上市11家,
表1 2008年浙江省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部分民营企业
表2 浙江民营企业增加值情况统计(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调研资料进行整理。
表3 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境外上市5家)。目前,浙江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31家,累计融资796.9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54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9.8%,全国排名第二;境外上市公司39家,累计融资445.64亿元。
最后,众多企业注重科技投入,竞争力显著增强。浙江许多民营企业不惜花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用先进技术牢牢占据市场制高点。如浙江新柴动力有限公司舍得投巨资,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每年以开发3~5个新产品的速度向前推进,新产品的产值已达到工业总产值的60%,新产品产量位居国内同行第一。
(三)民营企业“块状分布”,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浙江的个体私营工业企业约90%分布在农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中,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共有601个,涉及175个行业和24万余家企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在温州143个建制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10亿元的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据有关统计,2008年底,全省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区块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2个、浙江省著名商标407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50%。在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分布中,有75个区块获得了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一些块状经济成为品牌密集区,如温州地区皮鞋共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浙江省著名商标,诸暨枫桥的衬衫共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浙江省著名商标。
(四)以品牌引领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
目前,浙江内资民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25件,全省累计认定著名商标1295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6个、知名商号523个,品牌集群优势逐步凸显。全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私营企业累计达5757家,获欧洲CE认证的累计1349家。全省一大批企业如万向集团、华立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飞跃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不仅建立了研发机构,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此外,2008年底全省商标国际注册量已增至2.9万件,商标注册类近42大类,涉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出口企业做到了“产品出口到哪里,商标先注册到哪里”。
显然,浙江民营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加工车间”的角色,而是以品牌引领新飞跃,开始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正步入从定牌加工走向创牌制造、从注重仿造走向注重品牌与研发、从简单的外加工合作步入企业联手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的良性循环。
(五)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显著增强
以市场主体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构架为引领,做经济建设和社会责任的生力军,是浙江省个私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的价值取向,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在资助教育、扶贫筑路、赈灾救灾、安置就业等方面充分展示了负责任的企业的风貌。
在提供就业方面,随着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2005年,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9598万人(见表4),占全省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1.71%。表4的数据显示,浙江民营经济中的就业人数2000年为12530万人,占比达58.90%之高,其后该指标还一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事实上,民营经济在国企减员的背景下成为吸纳劳动力、改善就业水平的主要经济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赈灾方面,仅2006年全省有10.22万个体、私营企业会员直接奉献社会各类捐献3.88亿元,其中赈灾捐款7318.2万元,扶贫助学捐款2.06亿元。
三、当前困境
浙江的民营经济主要是以自发创办家庭工业的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路径使得大多数企业沿袭传统型家族制管理模式,面对生产与市场行情变化和崭新的竞争格局,许多管理者受自身素质或者外在机制约束往往难于充分把握时序变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
(一)供需失衡矛盾凸显,企业亏损加大
浙江民营企业主要以生产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市场传统产品的产能过剩、生产数量过多,加上近年外需不足,内销不畅,民营企业效益下滑,陷入发展困境。
一方面,近年市场压力急剧加大,企业订单大量减少。例如,近期嘉兴市对242家规模以上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市场需求不足而制约生产和出口的企业分别占86%和78.5%;台州市对753家企业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当前生产经营最大难题是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64.1%。据省商务厅3月底对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调查,手持出口订单金额同比下降的占64.2%,持平的占22.2%,增长的占13.6%,而2011年底的调查数分别为45.2%、27.3%和27.5%。温州市2011年4月对1852家企业调查显示,手持订单可供一个月左右生产的企业占38.5%,可供两个月以上的占49.1%,订单很少或没有的占12.4%。湖州市对企业调查显示,在手订单可维持一个月生产的企业占50%,可维持两个月和三个月生产的企业各占24%。总之,据浙江各地反映,多数企业短期订单增多,中长期和中高端产品订单下降;订单执行的不确定性增多,订单价格下降。
另一方面,企业产能发挥严重不足。2012一季度,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呈现“开工开不足”的局面。对87家企业展开的调查显示,全部生产线开工的企业占43%,大部分生产线开工的占31.5%,少部分生产线开工和未开工的各占20%和5.5%。目前,杭州市企业生产能力平均只发挥了约70%;2月底衢州市产能发挥率在50%以下的企业约占40%。
表4 浙江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接纳劳动力就业情况
供需失衡导致民营企业亏损面积增大,企业从业人员明显减少。2012年1~3月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总额11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1%。亏损企业有1.73万家,亏损面达30%。2012年1~2月盈亏率高达67%,创下历史高点。随着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从业人员不增大减。2012年1~3月,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3.6%,净减27.3万人,而2011年同期则为增加26.2万人。在课题组所调研的30个制造行业中,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的有21个,其中减少1万人以上的有11个,减员最多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减员4.7万人),其次是制鞋、打火机及其他加工制造业(减员3.3万人)。此外,同期规模以下从业人员也大幅减少。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
浙江自然资源不丰富,总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相对贫乏,而浙江民营企业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换取工业增长的特征又非常明显。据统计,2008年浙江工业消耗能源达5998万吨标准煤,占消耗总量的76.3%;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比2000年下降1.89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比2000年增加3.1%。工业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率比工业化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2008年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为36.8%,比发达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
(三)人力资源短缺严重
民营企业在企业不断扩张、层次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排斥人才以及人才引进和培养不及时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很多民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集中,企业内部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机制难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缺陷就成为民营企业的“短板”,制约了整体水平的提高。高素质的人才稀缺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缺乏以及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稀缺,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由于民营企业人才稀缺,再加上近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传统产品市场供求变化,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在适应以科技、网络和信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催化的产业革命方面十分被动、举步维艰。
四、发展展望
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基础与活力所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浙江民营企业要保证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担当经济社会发展责任的主流形式,必须从各个方面及时有效的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一)加强企业合作,创新民营企业发展新载体
企业是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化合作,企业以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部分或整体集合为投入要素,通过社会性的参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对小企业而言,要素规模也许不大,然而一旦纳入合作的分工体系便会长久存在;反之,如果忽略自身的体制创新,以家族化管理代替科学管理,是经不起市场涤荡的,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和引导民营企业的治理选择,既不能一味地批判和歧视家族治理,也不能在时移世易的变迁过程中固守家族规则。
浙江民营企业应该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租赁、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实施资本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通过资本扩张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民营企业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创造的机遇,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制等方法,加大与集体、国企或外资的合作,进而获得脱胎换骨的改造,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迸发出新的活力。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提升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浙江省部分企业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排放的投资增长过猛,粗放经营局面凸现,加重了工业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增大了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根据有关资料,浙江省2000~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不断增大,从2000年的1.3966gha增加到2008年的1.9319gha,增加了38.336%。生态赤字逐年增大。随着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石油等主要能源价格逐步攀升,资源转换成本不断提高,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因此,民营企业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再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力争在产品设计、原料选取、加工制造、包装运输、销售使用以及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和人类危害最小。
(三)以科技和品牌打造现代化民营企业
品牌是企业实力提升的象征。当一个企业缺少技术创新能力,其发展只能依赖于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的时候,其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价格下滑,收入大幅度减少。从此次应对金融危机来看,许多具有一定技术、品牌和客户渠道优势的企业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而仅靠低价竞争的一些企业则面临淘汰。所以,从适应竞争和发展角度来说,企业要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在保持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民营中小企业要在利用OEM做大规模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支持技术研发,重视品牌培育,因为只有拥有自主的科技、品牌,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长久的更大的发展。
注释:
① 数据资料除特别说明外,参见2006~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http://gsj.zj.gov.cn/zjaic/zfxxgk/xxgkml/tjbg/。
② 资料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0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