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清“简单机械和功”的几个关系

2013-08-09王士云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物理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动滑轮机械效率滑轮组

王士云

在学习“简单机械和功”这部分内容时,弄清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能帮助我们理解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快速、准确地解答这方面的问题.

一、省力与费力

杠杆判断 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实物,让我们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解这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找支点,也就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第二步分清动力、阻力,一般把人、机械主动给出的力看做是动力,把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看做是阻力;第三步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例1 筷子是我国传统的用餐工具,它应用了杠杆的原理,如图1(a)所示.请你判断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分析 首先把其中一根筷子抽象出来(上面的那根),找出支点,再分析动力的方向和阻力的方向,并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筷子的抽象杠杆如图(b)所示,阻力方向如图中F2所示,手指在B点用力以夹住食物,筷子以C点为轴转动,所以C点是支点,B点是动力作用点,动力作用方向如图中F1所示,从图可以看出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筷子是费力杠杆.

这类题通常以选择题或作图形式出现,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常见的还有瓶盖起子、核桃夹子、医用镊子等,在完成作图题时一定要注意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都要画在杠杆上,而不是物体上.

例2 图2所示为钓鱼竿钓鱼的示意图,O为支点,F1表示手对钓鱼竿的作用力,请在图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鱼线对钓鱼竿阻力,并标出阻力符号.

分析 在此题中,很多同学会把阻力画成鱼的重力,虽然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但作用点不同,重力作用点在鱼上,阻力作用点在杠杆上,这一点请同学们必须细心.

滑轮组的判断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不计摩擦和绳重,不计动滑轮重,则滑轮组用几段(n段)绳子吊起重物,提起重物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n)分之一,即F=■,而这几(n)段绳子是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

例3 借助简单机械将重物提升,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以下装置最省力的是( ).

分析 A图中人直接提升重物,其用力大小就是物体的重力;B图中,在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时,动滑轮上有两段绳子承担物重,故人用力F=■;C图中,人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它不能省力,用力大小等于G;D图中,滑轮组的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承担物重,故人用力F=■.D图中人用力最小.

这类问题需注意:若考虑动滑轮重,计算时可以将动滑轮重加到物重中去,即F=■;滑轮组绳子段数的确定是指动滑轮上的段数,和定滑轮无关.

二、做功与不做功

功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者缺一不可.若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由于惯性移动了一段距离,则不做功,例如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滑动的小物块,是由于惯性而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力做功;若物体虽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运动,则不做功,例如推一辆陷在泥泞中的轿车却没有推动,所以力不做功;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受到力的方向跟它运动的方向垂直,则也不做功.例如人手提水桶在水平路上行走,水桶沿水平方向向前运动,这时人对水桶的力是竖直向上的,而水桶移动的距离是水平的,并没有向上移动,也是“劳而无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就是以上面三种条件为依据的.

例4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用100N的水平推力使一个重为500N的物体水平前进了10m,在此过程中( ).

A.推力做了1000W的功

B.推力做了1000J的功

C.重力做了5000J的功

D.重力做了5000W的功

分析 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距离10m,推力是沿水平方向的,所以推力做功,其大小计算W=Fs=100N×10m=1000J;而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重力不做功.故正确答案为B.同学们的常见错误之一是:不分析某力是否做功,只要看到力和距离,就直接相乘,会错选C答案,也有些粗心的同学,把功的单位与功率的单位混淆,错选A.如其他条件不变,只把“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这一条件改成“在光滑水平面上”,B选项还是正确答案吗?其实,只要同学们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能得出正确结论:重力是否做功,看物体在重力方向上有没有移动距离,若有,重力功就等于重力大小与在重力方向距离的乘积,和阻力无关;推力是否做功,看物体在推力方向上有没有移动距离,也与阻力无关.所以正确选项还是B.

三、功率与效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计算公式是P=■,它与做功的多少和时间有关,做功多不一定功率大,功率越大的机器做功越快,但不一定做功越多;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功率就大;做功相同时,做功时间少的功率就大.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计算公式是η=■×100%,有用功占总功比值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机械效率和功率没有必然关系,也就是说,机械效率高的,功率不一定大,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也不一定高.

例5 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可能小

B.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C.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D.两种机械所做的有用功相等时,它们的机械效率一定相等

分析 A选项中“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就是机械效率,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高,也可能小,所以A正确;B选项中“做功多”应该是机械的总功多,但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不一定大,所以B错;C选项中的“省力机械”只能说明使用机械用力比不用机械要少,但机械省力不省功,所以不能说明其机械效率高,C错;D选项中的“两种机械所做的有用功相等”,不能说明总功也相等,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式η=■×100%,机械效率不一定相等,故D也错.

理解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个概念,是解决机械效率问题的关键.做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即额外功会影响到机械效率.

例6 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

根据数据发现: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 (相同/不同);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额外功 (变大/变小/不变).

分析 对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而言,题中“同一滑轮组”说明动滑轮重相同,“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可以根据公式W动=G动h计算,且与物重没有关系,大小都等于0.053J,所以第一空填“相同”;而“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额外功”本题中无法用W=Fs计算得出,需要从表格中数据去分析:每一次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额外功W额外=W总-W有

-W动,所以第一次做的额外功W额外1=0.21J

-0.1J-0.053J=0.057J;第二次做的额外功W额外2=0.33J-0.2J-0.053J=0.077J;第三次做的额外功W额外3=0.6J-0.4J-0.053J=0.147J.比较3个数据得出结论,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额外功增加,所以第二空应填“变大”.

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总希望机械效率越高越好,而选用机械时,并非功率越大越好,只要配套就行.

猜你喜欢

动滑轮机械效率滑轮组
滑轮组的装配
由易到难识滑轮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物理机械效率专题练习
走出功率、机械效率概念理解的误区
让我们一起“玩转”滑轮
滑轮组的设计思路
用力的平衡知识破解滑轮组问题
关于滑轮组设计组装习题的解法
机械效率的实验与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