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缩短后大学生旅游行为变化研究①——以西安市大学生为例
2013-08-08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于二强刘晓霞邵宏强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 于二强 刘晓霞 邵宏强
1 研究背景
第一,根据新休假制度的调整,五一假期由7天黄金周变成了3天小长假,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出行习惯,大学生群体的旅游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选取西安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从战略地位因素考虑,西安市作为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城市,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是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的重要示范区。从高校数量因素考虑,西安的高校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名第三,是西部地区各类高校最集中的城市。从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西安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且开发完善,为大学生的出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综上,西安市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基于上述背景,研究西安市大学生在假日制度政策调整以后的旅游行为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五一”3天小长假制度确立到现在已经有四个年头,大学生“五一”出行规律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大学生在“五一”假期变化前后的旅游行为。本文以西安市在校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大学生在“五一”假期缩短后的旅游行为变化。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学生旅游行为的关注要早于国内。随着世界修学旅游成为教育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市场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1)春假期间学生旅游行为。J.S Perry Hobsona、Bharath Josiamb探索性地研究了美国大学生春假期间在夏日沙滩表现出的不道德行为[1],接着纵向研究了1991年至1994年大学生春假旅游模式的变化。(2)细分市场研究。Arthur M. Field[2]首先把大学生市场做了细分,Kakyom Kim、Giri Jogaratnam提出了细分和再分学生市场的替代方法——种族细分法[3]。(3)跨国家、跨文化研究。Federick A. Frost等学者对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了跨国家、跨文化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建模的实证方法:Barry J. Babin[4]、Neil Carr[5]、Kakyom Kim[6]分别通过建立结构模型、概念性模型和推力动机修正模型,实证地研究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影响因子。
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市场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初步关注。初期阶段,研究内容以消费行为特征和市场开发为主,案例分析也很少。霍力、杜文广从旅游消费心理方面探索性地研究了大学生旅游行为[7]。2004年至今是深入探讨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是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行为过程的差异化分析、大学生旅游细分市场问题及相应的市场开发对策。研究方法以实证方法较多,主要有金平斌、朗富平的U检验和非参数χ2检验以及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8],杨!、刘泽华的聚类分析法[9],杨瑞、白凯、蔡平(2007)因子分析和频数分析的数学方法[10]。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科研成果,总结出目前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三:第一,研究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涉及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时空特征等诸多方面;第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如各种实证模型的建立、计算机软件(Excel、spss等)的运用;第三,研究内容更加细化,市场细分程度更高,依据性别、国别、民族、年龄等都进行了细分。但是,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首先,很少有研究涉及理论创新,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已有理论的应用力度不够;其次,研究方法较单一,局限于实证性研究。
3 大学生旅游行为变化的实证研究
为了更好地反映“五一”假日制度变化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影响,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选取了西安比较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音乐学院和西安体育学院),覆盖工科、理科、文科、艺术、体育各类高校,设计变量有主要活动、目的地选择、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交通方式、消费情况、空间距离以及下次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地选择等。
本研究采用的是“五一”节后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五一”假期旅游行为的判定更具有准确性。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35份,其中,无效问卷17份,有效率达96.82%。调研结果如下。
3.1 主要活动
大学生“五一”3天小长假的活动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旅游、探亲、访友、回家、参加教育培训、上街购物、待在学校这7类活动。由于放假时间的缩短,仅仅比双休日多一天,所以绝大部分学宁愿待在学校,而不外出。旅游(短途旅游)是大学生选择外出的最重要活动;上街购物仅次于旅游(短途旅游),排在外出活动的第二位;探亲、访友、教育培训所占份额均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在此期间,西安世园会的举办,很多学生选择了志愿服务活动。
3.2 出游方式
大学生出游的组织方式以结伴为主(占61%),结伴对象有同学、朋友、情侣三种;其次是独自出游(占29%)。仅仅只有7%的大学生选择旅行社组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而旅行社组团费用太高;二是因为大学生崇尚自由和个性解放,而旅游团限制过于死板,灵活性不够,所以很少有人选择参加旅行社组团。另外,还有8%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
由于受出游距离、出游时间和经济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交通方式的选择,最多的是市内公交,约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占49%)。“五一”黄金周时期,大学生出游选择的交通方式最多的是火车。这说明,“五一”假日制度的变化,使得时间因素,相比较价格、距离来说,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出游的首位因素。长途汽车(20%)和火车(18%)是除市内公交外,深受大学生青睐的交通方式。长途汽车的比例略高于火车,这是因为“五一”假日的缩短,使得大学生的出行距离大大缩小,近距离长途汽车的价格能被大学生普遍接受,也比火车舒适。
3.3 时空特征
大学生实际旅游天数分布比较均匀,主要集中在2天(占27%);其次为3天、1天和不足1天;仍有一部分学生的旅游天数超过了3天(占14%),通过对其访谈得知,因为课程不紧张,请假相对容易,所以这部分大学生大都选择了长途旅游、回家。根据“渗透效应”假说,“五一”小长假的时间为3天,大学生通常在小长假的第一天要好好休息,以便恢复体力,还要做出游前准备;最后一天返校要休息整顿,以免影响第二天的上课。这样,实际用于旅游的时间就只有1~1.5天,根本满足不了长途旅游。所以,一部分计划长途出游的大学生,选择了请假,以延长自己所谓的“假期”。
本文将旅游活动范围划分为市内校际、西安市内、陕西省内、省际间和国际间。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内是大学生“五一”假期主要的活动范围,约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一半(46%);其次是陕西省内141人,约占27%,选择活动范围跨省的有79人,占15%;选择市内高校之间活动的人数最少,有64人,仅占12%;没有跨国的。可见,大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符合旅游的距离衰减规律,即旅游人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另外,大学生高校之间的交往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生活方式接近,彼此有共同的话语。
3.4 旅游消费
本文中的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用于“食、住、行、游、购、娱”的所有花费。大学生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消费支出调查中,100元以下的有129人,占25%;100~200元有118人,占23%;200~500元有166人,占32%;500~1000元的有79人,占15%;1000以上有26人,仅占5%。大学生旅游消费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200元至500元之间。旅游消费能力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大部分消费支出要靠家庭补给。尽管也有一些学生依靠兼职,或者通过奖助学金积累了资金,但是大多数学生通常不会把这部分资金用作旅游活动。
3.5 出行动机
“五一”假期缩短前,41%的大学生期望利用黄金周假日去旅游,18%的学生选择了回家,访友占14%,上街购物占10%,待在学校、探亲和教育培训所占比例均不足10%。缩短为三天以后,探亲、访友、回家和教育培训的比例基本没有变化,但是选择外出旅游的比例却下降了接近一倍,选择上街购物、待在学校的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待在学校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4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五一”3天小长假期间的大学生旅游行为,总体上和黄金周时期还是吻合的(注①:参考苟小东,马耀峰,李富升.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8(3):123~128),但也表现出了一些显著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点。
4.1 关于主要活动
“五一”假期缩短后,有强烈旅游意愿的大学生人数比例显著下降,选择待在学校的大学生比例为21.74%,而选择出游的大学生比例为21.03%。很少有大学生选择长距离旅游,短途旅游增加了,农家乐、秦岭一日游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旅游活动。大学生不再把“五一”假日看作是选择出游的大好时机,而仅仅是比“双休日”多一天。更多的人选择了待在学校以使自己能够得到充分休息,或者选择上街购物、探亲访友等不必耗费很大体力和精力的活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3天小长假的利用方式已经和平时的双休日没有太大的区别。闲暇时间是否充足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出游的最主要因素。
4.2 关于旅游态度
从大学生实际发生旅游活动(表1)的统计情况来看,发生旅游活动的比例男性大于女性,这与男性身体素质强、个性活跃有关系;大四学生发生旅游活动的比例最高,主要原因是很多高校给大四学生安排的课程较少,大四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供自己安排;体育和艺术类学生较之工、理、文,性格更为活跃,更加喜欢亲近大自然,偏爱户外旅游。
表1 大学生“五一”小长假实际发生旅游活动频率统计表
4.3 关于交通方式
短途旅游常常发生在郊区,上街购物、探亲访友和教育培训的活动场所都集中在室内,这些活动是大学生乘坐公交车“足不出市”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3天小长假时期,公交车成为了大学生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选择长途汽车和火车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相同。结合大学生群体爱运动的特质和出行距离近的原因,骑自行车出行的大学生比例有所增长。
[1]J.S Perry Hobsona, Bharath Josiamb. Spring Break Student Travel-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1993 (3).
[2]Arthur M. Field. The College Student Market Seg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vel Behavior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uden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9(4).
[3]Kakyom Kim, Giri Jogaratnam. Activity preferences of Asia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s: An alternate basis for segmentation[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02(9).
[4]Barry J. Babin , Kuemlim Ki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ravel Behavior:A Model of the Travel-Related Consumer/Dissatisfaction Process [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01(1).
[5]Neil Carr. The tourism-leisure behavioural continuu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4).
[6]Kakyom Kim, Ick-Keun Oh and Giri Jogaratnam.College student travel: A revised model of push motives[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07(1).
[7]霍力,杜文广.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商业研究,1993(7).
[8]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4).
[9]杨!,刘泽华.大学生旅游行为分类及其特征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10]杨瑞,宋保平,白凯.西安市大学生潜在旅游行为模式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