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快乐的——访北京广达汽车维修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通业
2013-08-08张帆
◆文/本刊记者 张帆
他引导广达公司从单一的设备销售发展到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进行产批设计与开发,从仅为维修企业提供服务发展到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设备配置的主要合作者。他的企业与国外多家企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国产设备技术的更新和行业技术的进步。他是北京广达汽车维修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通业。
汽保业内人士提到王通业,皆谓之为忠厚长者。的确,作为一个拥有20多年历史的大型汽保企业的的掌舵人,他将大半生都浸淫在中国汽保事业当中,无论从经历还是从经验来讲,都堪为业界长辈。为见证中国汽保行业30年的发展,素来平易低调的他,却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而在记者眼中,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业界长辈,却有一颗依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心。与记者的交谈,他思路清晰而富有逻辑,基本语速偏快又时而声调高昂。见证中国汽保30年,人说回忆往往容易让人感慨,但在王通业的回忆中,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令人兴奋的快乐情绪。
回忆,从27年前开始
谈起他的广达公司,王通业的回忆并没有一下子聚焦在广达公司成立的1992年,而是投影在了中国汽保行业刚刚进入行业管理的年份——1987年,27年前。
王通业回忆说,1987年,中国汽保行业刚刚进入行业管理的时代,进入开始需要资质,要求进入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配置等方面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也是中国汽保行业开始步入正轨的年代,一切走向正规,开始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可以说,这为中国汽保行业大规模发展提供了管理保证,而这也恰是广达公司的缘起。“那个时候,很多企业都为买设备费力费时费钱而发愁,看准了这一需求,广达公司开始从事汽保设备销售,到今天几近21年了。”
“随后的20几年,汽保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王通业的声调中透着一股与荣俱焉的快乐。这个行业,由过去仅能生产简单的维修工具,进而能够开发和生产具有一定水平的检测诊断设备和维修设备;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类别和系列,这些设备和仪器,对推动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他说:“我刚入行的时候,汽保器具、设备都是外国公司的产品,可你看今天,我们的国产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立住了脚,很多都已经开始销往国外。甚至已经在国际市场占有不小的比例。再比如,汽保展,我们公司刚参展的时候,大家都是打地摊的。”说到这里,他还呵呵地笑了两声。“可现在你再去,与国外的任何展览比,都不再逊色。”
在行业获得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达公司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契机。在经历了1992年到1994年两年的创业期,从租用的140平方米的小厂房起步,广达公司跨越了1994年到1999年5年的发展期,自筹资金购买了356平米的经营场所,又先后投资设立玉泉营仓库、三路居技术培训中心、石家庄分公司、北郊电子调漆中心、海淀销售中心,在坚持主业销售汽车维修设备的基础上,扩大销售品种,先后增加了检测设备、润滑油、汽车修补用漆、美容产品等,迈入了新世纪的壮大期,他们有了“广达牌”产品,并将“广达牌”出口至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地区,先后购置了东三环南路富顿中心A座400多平米的办公楼,在通州区宋庄镇征用了近7000多平米的土地,建成了花园式的“广达制造厂”,用以开发、研制、生产“广达牌”系列产品,成为公司的生产基地。作为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我们相信王通业和他的团队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努力,但说到这些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有他的快乐,和隐藏在快乐背后的,对这个行业的感情和感恩。
王通业,北京广达汽车维修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经销商委员会主任;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理事。
“慢半拍”留下的巨大空间
毫无疑问,中国的汽保产业在这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包括王通业在内的汽保业内人士也都不避讳将其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中国汽车前市场相比,它尚处于“慢半拍”的状态。
过去的十年,被誉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从200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全球汽车产销双冠王的桂冠,加入WTO之后,进口车不断涌入,合资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涌现了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优秀的民营汽车企业。如今,不仅世界任何一个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都向往中国市场,也没有一家汽车豪门企业敢藐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有人说,汽车前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后市场的光芒。对此,王通业直认不讳。
不仅如此,他对中外汽保行业的差距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无论从技术水平、管理理念还是人员素质,中外的差距都是不可否认也不能忽视的。”随着汽车技术的逐步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整个汽车产业链对汽保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汽保行业核心技术的缺失,让中国汽保设备水平尚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在欧洲著名的工具展览会上,很难发现我国品牌的身影,即使有,也只是在很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只能在地摊上找到踪影。
可王通业认为,正是这慢下来的“半拍”给中国汽保行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前市场的大发展必然会带来后市场的“水涨船高”,为后市场发展带来黄金机遇。曾有业内人士指出,汽车销售市场利润正在日趋缩小,参照发达国家的先例,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迈进依靠售后服务获取利润的赢利模式。王通业说,“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如今,他的企业正为此做着扎实的准备工作。“科技、创新、质量、诚信是我们的经营方针,优质服务,顾客至上是我们的服务宗旨。我们正倾力打造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我们有行动,借鉴了国内外各检测线的优点,精心设计、独立开发研制了GDBY-CT系列全自动汽车检测线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性能和质量上均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并因技术含量高、质量可靠、售后服务完善及时而受到广大用户和专家的好评。这些都能让我们更好的为前市场提供服务,从而创造价值。”
另一方面,王通业认为:“虽然与国外汽保企业存在水平上的差距,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国外的高水平企业就把门关起来。反而,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外国经验,在市场竞争的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就此,广达公司和博世、史丹利、新劲漆、SPX等多家世界著名企业展开国际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现成的师傅,我们要学,学了再创新,我不信我们赶不上别人。”
说差距却没有痛心疾首,而是信心满满,这一点,王通业给记者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回忆,让未来更美好
回忆,不仅对过去的感念,回忆之所以快乐,也源于对未来的憧憬。王通业的回忆延伸在他对广达公司充满信心的蓝图设计中。
“汽保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是要看‘人’,看‘技术’。过去,培养人才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而今天我们则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王通业把对公司介绍的放在了“产学研结合”上。对企业而言,汽车行业“后市场”需要企业具有研发实力;对学校而言,需要企业带给他们第一线的市场需求信息,产学研相结合,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早在2011年,广达公司就与北京建工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广达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汽车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办学成就和科研成果,都给广达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发展动力。
王通业说:“未来的5年中,我们要在保持传统项目优势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双软产品。”除了自主研制开发的GDBY-CT系列全自动汽车检测线控制系统软件外,广达公司还研发了GDBY-CT-N检测站网络管理软件、GDBY-CR-D汽车修理厂诊断室应用软件、GDBY-CSES设备销售管理软件、GDBY-CRS汽车修理厂管理软件以及连锁店管理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环境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提供软件维护和更新升级服务。“未来,形成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双软产品‘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王通业对企业未来的展望。
当记者要求王通业为中国汽保未来发展找一个关键词时,沉思片刻,他斩钉截铁地说出“创新”二字。“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中国汽保前30年的发展,依靠的是历史机遇,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提供机遇。”对此,王通业对他的公司也充满了希望∶“今年,我们公司的理实一体教学系统算作一项创新,在‘汽保展’上也有展出并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这说明,不仅是我们公司,全行业都在重视创新、渴望创新,这才是中国汽保行业继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无论是回忆还是展望,王通业这种快乐的情绪一直持续到采访结束。而作为“中国汽保30年系列人物访谈”的首篇,这种快乐,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更是一个美好的预示。快乐的回忆所总结的不仅是昨天,也让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