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红墙”意识 打造“京城第一街道”品牌
——以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为例
2013-08-08李媛媛
李媛媛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北京 100054)
党的十八大强调,“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西长安街街道积极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要求,以全面提升辖区人口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用“红墙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凝心聚力、系统思考、顶层设计,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为重点,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升西长安街街道社区教育整体水平,全力开展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工作,共创首善、共促发展、共享和谐,倾力打造“京城第一街道”品牌。
长安街驰名中外,作为体现首都政治、文化和外交功能的中华大道,有“神州第一街”之称。长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时代的大都城——“长安”,含长治久安之意。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与皇城同时建造,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历史。“红墙”自古是中央政权的象征,也是全国人民对中南海的形象称谓。西长安街街道地处北京市中心城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所在地,也是承载首都核心功能,实践“四个服务”,塑造首都形象和展示“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街道担负着“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重要职能。
一、系统思考,顶层设计,确立创建方案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结构转型,形成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趋势;建设学习型街道是建设学习型之都,打造世界城市示范区的基础工作;建设学习型街道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践行北京精神的客观要求;建设学习型街道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街道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
西长安街街道开展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总体思路是:立足辖区毗邻“红墙”的特殊区位特点,以全民终身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安全稳定、文明祥和”为共同愿景,丰富和发展“红墙意识”的深刻内涵,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构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格局,打造“京城第一街道”品牌,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地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
(一)完善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街道工委、办事处始终把社区教育工作和创建学习型街道当作重要任务,认真制定与街道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创建方案,成立了由街道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科室和各社区居委会和驻地社区教育学校、中小学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分工明确,上下配合、齐心协力。
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明确各成员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协调督办工作落实。
“一对一”制度。街道处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社区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访、听、解”。通过街道社区教育的打造,带动了地区多方面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北京市“629工程”房屋征收工作集体一等功、环境秩序整治突出贡献奖、北京市年度防范处理邪教工作先进集体、首都文明街道、北京市“敬老爱老为老”服务示范单位等称号。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积极组织街道、社区干部与两新组织开展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论的学习,使“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增强居民的学习意识。
利用创建动员会、协调会、联席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利用培训、讲座、研讨等形式深入宣传,组织培训会、召开研讨会与交流会,推动创建工作;利用街道刊物《长安街时讯》作为平台报道宣传,按周发行街道刊物《长安街时讯》,覆盖地区5万余常住居民;利用信息手段进行网络宣传,通过门户网站、局域网、电子报进行网络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休闲活动、市民学习周活动。坚持全方位、全员性、全过程的宣传发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的终身学习理念,使终身学习理念和建设社区教育深入人心。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宣传发动,为创建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建章立制,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1.健全制度规章,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起检查、交流、表彰奖励等学习型街道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度及学习型社区的考核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先后制定了《西长安街街道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章程》、《社区教育工作督查制度》和《社区教育考核制度》,从教育资源共享、社区教师聘任、经费使用保障到考核奖励表彰、评估检查督导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阐释说明与规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二是完善地区居民需求培训制度。针对社区居民,通过西长安街街道市民中心校——西长安街社区教育学校——各社区市民学校分校三级教育机构制定条理清晰、安排合理的教育计划,以活动改善学习氛围,以学习提升活动质量,不断扩大学习范围,增强学习能力。
三是全面实施检查评价、反馈改进、交流表彰管理制度。街道建立了检查交流的制度,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创建工作座谈会,各方人士各抒己见、沟通思想、献言献策,通过交流不断完善自身的问题,改进社区教育建设的方法。同时,领导小组还建立了对创建工作先进典型的成果表彰奖励机制,调动创建主体的主动性,带动周围群众的学习积极性。
2.加大经费投入,资金保障到位
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用以保障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项目建设。同时,发动各级教育培训学校和社会单位共同参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形成了社会化的融资渠道,确保教育投入稳定增长。2009年投入23.65万元,2010年41.9万元,2011年84.75万元。2012年预计投入90万元。在街道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街道工委、办事处领导始终保证了教育经费的落实并做到逐年稳中有升,每年的经费投入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3.加强基地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推行和落实市、区倡导的“1121”工程,基本完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数字影院、社区教育学校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并重点加强“1121”工程的运作,持续推进其服务功能水平。
社区教育学校 街道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资金对所有校舍及配套设施进行了修缮,为学校修建了英语学习语音教室、电脑学习室等。社区教育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配合街道文明市民中心校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为进一步做好居民社区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普教育基地 西长安街街道现有科普基地5个,在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为学生们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基地 西长安街文明市民中心校及辖区13所社区市民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突破传统生活空间和封闭的生活方式,走出家门,走进人群,融入社区,在组织居民学习、服务于居民学习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法制教育基地 街道司法所多年来始终保持针对青少年学法、普法、用法而形成的良好法制宣传机制,认真落实普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贯彻与时俱进的普法理念和宣传方向,以文明市民学校、社区法制大讲堂、公益法律服务室、法制宣传栏、板报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辖区青少年开展“法制嘉年华”、模拟法庭等活动。使辖区群众和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在街道形成良好的学法、用法的氛围。
安全展室基地 展览内容共分为国防安全、灾难知识及预防、平房房屋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营养膳食、科学养生、科学健身、培训教室等,向辖区居民宣传安全知识,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增强安全意识。
统筹地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开放 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街道,是一项资源需求量极为巨大的系统工程,西长安街街道在整合地区资源上狠下工夫,将学校教育、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使其互换场所,资源共享;与驻地单位的党建、组织、后勤等部门加强联系,将地区单位人纳入社区教育的对象范围之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开放教育资源,如古钱币博物馆、急救博物馆等定期与街道合作,对居民开放参观,举办人民币的防伪与鉴别讲座,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了居民的学习生活。
4.加强队伍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一是建立并充实了包括街道班子及地区单位领导在内的街道管理工作者队伍;二是建立了包括社区专职工作者在内的专兼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三是吸引了一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学习型社区建设指导队伍;四是招募了一批有志于社区教育的志愿人员投身到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五是积极扩大其他社工队伍,整合民间组织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街道充分发挥各支队伍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为形成多元化、高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型社区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红墙”文化,凝心聚力,墙内墙外齐响应
坚持“红墙意识”,立足于“四个必须始终具有”即始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昂扬的精神状态、高新的工作标准、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好务,为工作和生活在西长安街地区的社区居民群众服好务。
“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凝聚社区精神的文化积淀,是整个创建工作的内核和灵魂。在创建学习型社区过程中,街道坚持不断的强化和深化“红墙意识”,明确了以“四个必须始终具有”为主要内容的“红墙意识”具体要求,从精神状态、理想信念、工作标准和工作实际中教育、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统一的思想认识,有效激发了地区干部群众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提高社区教育服务水平。
(一)红墙文化聚人心
街道办事处设立“红墙”文化展示厅,展厅面积80平方米,全面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西长安街街道的辉煌成就,记录和再现了西长安街街道的发展历程,勉励所有工作岗位上的同志,为建设美好和谐繁荣的京城第一街道而奋斗。
“我家住在中南海的红墙边上,整齐的屋舍排成行……。”歌曲《我家住在红墙边》由原西城区政协主席,居住在西长安街红墙边的张世俊作词,廖勇谱曲,街道机关干部参与录制,每天在办公楼工间休息时播放,由衷地唱出了西长安街人的自豪感、责任感,营造出浓厚的“红墙”文化氛围。
组织“红墙边上党旗红”,开展党组织和党员“亮身份、亮形象、亮作用”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及时表彰优秀典型,涌现出“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党支书王毓明、“拥军妈妈”王采凤、“学雷锋标兵”丁润峰、“敬老爱老”好党员刘淑珍等一批优秀模范典型,使广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二)红墙助学暖人心
街道在社区教育工作上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在社区教育方面给他们开设绿色通道。2011年街道向区对口单位申请捐赠专项救助金394人34.29万元,其中:计生关爱女孩、生育关怀39人3.16万元;困难大学生救助款34人14.33万元;特困家庭爱心卡200人10万元;低保老人医疗救助卡116人5.8万元;患重特大病困难群众春雨救助5人1万元。其他社会救助810人102.92万元,其中:临时救助金39人9.1万元;医疗救助291人54.92万元;困难家庭取暖费补助418人24.5万元;特困群众个性化救助62人14.4万元。“红墙助学”累计154人21万余元。区驻地部队帮困助残送温暖拨付慰问款2.5万元,走访慰问困难群众50人。
(三)红墙文化震人心
街道坚持通过“红墙杯”系列活动传播“红墙文化”,凝聚地区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地区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红墙杯”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地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包括中央、市、区属单位、学校、部队以及商家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大家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开放性的学习平台,营造团结友爱、和谐向上的辖区氛围,提升地区整体素质。
面向驻区单位和辖区居民开展了“红墙杯”合唱节、京剧票友大赛、运动会、乒乓球比赛、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深受地区群众喜爱,参与度逐年提高。
“红墙杯”合唱节是西长安街街道多年来打造的品牌文化活动之一,以中南海“红墙”为寓意,已举办五届,为地区居民和驻区单位搭建起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了地区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2012年的6月,西长安街街道第六届“红墙杯”合唱节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包括街道合唱团在内的9支驻区单位合唱团参加演出,普通百姓与中央机关领导同台唱红歌,了解党史重温历史,此项活动激发了地区群众的学习热情,增进了墙内墙外的友好互动。中宣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组部、中央警卫团、国家电网公司及国家大剧院几乎每届都参与,参与人员累计达3000余人。
三、管理创新,打造品牌,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旨在制度层面调节利益机制,确保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西长安街街道是首都的中心街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对西长安街街道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敏感部位多。辖区内有中央党政机构和市、区属单位550余个,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全国人大等中央机关均坐落在本辖区,另外还有30余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副部长以上领导干部驻地。二是老旧平房多。辖区属北京内城典型的老旧平房区,大杂院居多,共有平房2万余间,私房占平房总数的48.5%。三是上访人员多。辖区内中央党、政机构要害部位和中央领导驻地常年均有京外上访人员聚集。四是突发事件多。肇事人员利用辖区特殊的区位,制造事端扩大影响。五是流动人口多。辖区内天安门广场等旅游景点和西单商业区平时的客流量数以万计,节假日更是倍增。据西单商业区人员密集场所预警系统显示,平均日流量为3.7万人次。街道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面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迫切任务。
在安全维稳上,时刻铭记“西长安街无小事”,加强人防、物防和西单商业区人员密集场所预警系统技防建设,建立信息沟通、定期例会、形势研判、联合执法等长效机制,规范和加强治安志愿者队伍管理,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情报信息网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以及敏感时期,组织发动专群力量参与维护社会稳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社会服务上,狠抓“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的建设,投资建设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长安“幸福家园”,残疾人“温馨家园”。在寸土寸金的东文昌、东中胡同等地设立了5个便民菜站,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社会领域党建上,组建了西单商圈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和驻区单位、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商务楼宇党建社会工作站建设,重点打造西单明珠商务楼宇“六站合一”(即:党建、社会事务、统战、工会、团建、妇联六方面服务管理职能)精品,构建了组织上区域联动、资源上优势互补、功能上角色指导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
西长安街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于2012年3月正式启动,隶属街道文化科,维修改造,添置设备资金投入300万元。活动中心发挥“五个作用”即凝聚作用、维稳作用、引领作用、团队作用及保护作用,达到了凝聚人心、吸引群众、规范道德、固化机制、弘扬文化的效果。中心总面积1300多平方米,拥有社区图书馆、阅览室、多功能厅、棋牌室、健身房、舞蹈室、京剧室和小剧场等群众性娱乐场地和一些便民服务设施,同时还拥有手工展示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红墙形象展示厅等展示宣传地区文化的场所,全部无偿提供辖区居民和群众性文艺团体使用,极大地满足了地区居民的需求。
引领文化方向,聘请文化名人担任文化大使,著名相声演员刘洪沂、李伟建,主持人李然,京剧名角李韵秋、鼓师赵万金,原中宣部副部长王志伟,民间艺术家杨福全、俞伟顺等人经常到活动中心精心授课,和居民交流、互动,有利于提升地区居民文化品位。运营不久,已开设4场讲座,每次参与人数达百余人。文化活动中心,荟萃民族文化精华,展示红墙文化,成为百姓身边的学习中心。
(一)幸福家园,构建“社区家庭生命全周期公共服务体系”
幸福家园于2012年6月正式启动,隶属街道,秉承“人口全覆盖、家庭全成员、生命全周期、服务全方位”的工作理念,坚持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社会参与和家庭受益,以专业机构为依托,以专家团队为支撑,构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五有举措,即有活动阵地、有专业团队、有操作抓手、有宣传指导、有主题项目;打造六项工程,即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宝贝计划、青春计划、健康生育、生育关怀、特扶助老工程;达到一个目标,即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打造“京城第一街道”品牌,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
“社区家庭生命全周期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图
每项工程定期组织不同人员参加,“六项工程”的组织实施情况及参与率均达到50%以上。
幸福家园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提供生命全周期教育服务,提升生命品质。
(二)温馨家园,为地区特殊群体服好务
温馨家园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主要是地区残疾朋友活动场地,隶属街道残联管理,让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建立了残疾人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参加活动人员守则及安全制度,残疾人目前有1700人,现有书法班、绘画板、合唱队、柔力球队、手工编织组等,残疾人参加活动踊跃,参与率达到75%以上。
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搭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街道以提高居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搭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即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尝试社区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市民培训的形式与内容。实现辖区教育资源共享,探索街道组织协调、教育机构承担培训、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良性发展的道路。依托市民学校网络,广泛开展了学龄前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素质教育、残疾人教育、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内容丰富,受益面广,取得良好效果。
学前教育 西长安街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家教指导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亲子大课堂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幼儿家长的欢迎;社区居委会为散居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活动游戏的场所,各社区每年都会开展0—6岁散居儿童的游艺活动及家长之间的养育经验交流,为辖区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创造条件。参与2000人次,占常驻人口的50%,
青少年德育教育 在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中,西长安街街道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级教育网络,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各项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辖区中小学生的校外生活,既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累计参与率达75%,占常驻人口的50%,
健康教育 西长安街社区教育学校联合西城区老卫协及北京市第二医院,每月都为辖区居民举办一场健康讲座。
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失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技能偏低、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上岗成功率较低。对此,西长安街街道采取了“三个一”措施:一是对前来求职、被推荐上岗的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使其树立珍惜就业机会、遵守劳动纪律的观念;二是在失业人员上岗前在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进行有关的技能培训,力求使再就业的失业人员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三是对上岗后的职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经常与用工单位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残疾人技能培训 西长安街残疾人温馨家园为地区残疾人开展了陶艺和手工编织技术培训,为他们增添了一份新的生存技能。
老年人教育 以“增长知识,丰富人生,身心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根据老年人特点,开设了书法、国画、棋类、声乐、电脑、英语、老年医疗保健、太极拳等集娱乐、休闲、学习、养生于一体的教育培训班。既愉悦了老年人的身心,又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为社区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搭建了平台,带动地区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
五、科学统筹,有序推进,创建工作显成效
近年来,西长安街街道不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了学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等创建与评估工作。
(一)争先创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1.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体现创先争优
始终坚持创先争优“五个好”要求,强班子、带队伍。注重加强党组织成员政治理论武装,带头落实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先后开展了以“学习航天精神、强化红墙意识、做好本职工作”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以及井冈山、西柏坡“红色之旅”等活动,教育引导党员牢记党史、坚定信念。
2.在打造服务品牌中体现创先争优
结合区域实际,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四个服务”指示要求,着眼打造“京城第一街道”品牌,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坚持在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强化一流上下功夫、见成效。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打造“数字红墙”亮点;以“六型社区”建设为牵引,打造“一社一特”亮点;以方便群众为导向,打造“一刻钟服务圈”亮点;以共驻共建为途径,打造多模式双拥共建亮点;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为目标,打造“红墙文化”亮点。
(二)多措并举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
街道把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提高干部素养,建设优质高效机关,促进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机关干部职工的素质和能力,推进机关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配合全区建设进程,促进地区发展,结合《西长安街街道“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制定了街道全员教育培训制度。
(三)稳步推进辖区内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2005年创建以来,在地区单位、辖区学校、所属社区内广泛开展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及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各社区居委会根据社区特色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愿景,积极参加街区两级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建立社区学习的引领性组织,推进社区教育一体化管理制度。
扎实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树立“一个理念”,即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要,成为家庭活动的核心、家庭生活的新形式和家庭生存的基本状态;达到“知识立家、知识睦家、知识兴家、知识富家”的新境界。着力“两个创造”,首先是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倡导家庭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互动学习,共同进步;其次,创造丰富的学习载体,围绕“重家教,以德立家;学法律,以法护家;用电脑,信息富家;读好书,文化兴家”的方针,组织家庭成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达到“三个提高”:第一,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家庭文明程度的提高,健康、科学、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普遍建立,家庭生活质量和品位明显上升,真正使每个家庭成员“知书达理、知书达睦”;第三,家庭成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西长安街街道在学习型街道创建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本着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以“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共建和谐”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扎实推进社区亮点创建,实现“一社一特”精品社区建设的格局。街道立足各社区不同的人文环境、社会资源提出了“一社一特”精品社区的创建方案,并始终按照一盘棋总体思路对社区进行整体打造,帮助社区认清资源优势,深挖服务内涵,培育完善社区功能,通过“一社一特”工作的开展,提升社区工作在地区居民中的认同感。
机遇与永恒挑战并存,付出必与收获同在。西长安街街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深入宣扬“红墙意识”、“红墙文化”,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辖区居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确保地区社会安定、社区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