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2013-08-07鲁永峰
鲁永峰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1 背景
在欧美成熟市场,管理层持股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因此管理层持股有“金手铐”的美誉.随着两权分离,带来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持股能否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国内外学者还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研究二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权威的有以下几种:
2.1.1 利益趋同论
利益趋同论认为,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是一致的.如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当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增加时,能够使得公司价值增加.此外,Morck et al.(2000)、Carl R.Chen et al.(200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1.2 掘壕自守论
掘壕自守论认为,随着两权分离,由于管理者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不是一致的.如Demsetz(1983)、Fama和 Jensen(1983)认为,当公司被其控制权不受控制的管理层管理时,公司价值将趋于下降.Stulz(1988)和Morck et at(1988)在研究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时发现,当管理层持有股份比例达到某一水平后公司绩效开始下降.Denisetal(1994)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2.1.3 非线性论论
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是呈非单纯线性关系,如Morck,Shleifer和 Vishny(1988)认为二者关系是呈N型,McConnell和 Servaes(1990)认为二者是倒 U型,Hermalin和 Weisbach(1991)认为是 M型,还有学者如Cui和Mak(2002)认为是W型.
2.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也未得出一致结论.
2.2.1 相关论
刘国亮、王加胜(2000)认为公司绩效与经理人员的持股份额呈正相关.张俊瑞等(2003)、许承明和淮卫东(2003)分别发现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业绩越好.即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周建波和孙菊生(2003)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模式影响了企业业绩,特别是对于高成长性的公司来说,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量越大,那么公司的业绩比较好.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上海荣正证券公司(2004)的研究报、宋增基、徐叶琴(2007)等人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2.2 无关论
王战强(1998)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袁国良等(2000)、李增泉(2000)和魏刚(2000)的研究表明,在上市公司中,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和公司业绩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高明华(2001)、张宗益和宋增基(2003)、胡铭(2003)和常健(2003)、鄂继明(2009)也得出相同的研究结论.
2.2.3 区间效应论
关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存在区间效应论的假说.如吴淑琨(2002)的研究表明,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相关关系,黄小花(2004)的研究结果认为:当管理层持股比在0-0.441%的范围的时候,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区间0.441%-32.88%的时候,这种相关的关联程度有所加强;但当持股比例比大于32.88%的时候,公司业绩呈现下降的趋势.徐大伟等(2005)则发现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这一区间内时,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指标—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在7.50%-33.35%这一区间时,二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但是在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33.35%二者关系又恢复为正相关.巩震、金永生和王俊韡(2008)通过实证检验得到结论:理层持股比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指标呈三次函数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率在22.19%-54.83%之间时,其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在这一区间之外时,其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以及国内学者之间关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这是因为我国的制度背景、法律环境等宏观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别.此外,每个研究选用的数据、样本、模型等也有差别.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并非单调线性相关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持股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我们选择的样本2008—2010年的房地产行业在A股上市的公司,同时把PT和ST的公司剔除.同时把缺失值剔除掉.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数据的处理主要应用了spss18.0.
3.2 变量定义
3.2.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本文选择了比较常用的业绩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上市公司业绩.
3.2.2 解释变量:管理层持股指标
管理层持股比例(CG)=管理层持股总数/公司总股本数
3.2.3 控制变量
为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数据的可取得性选取了以下几个控制变量:
(1)资产负债率(DB),公司负债总额与帐面总资产之比.
(2)企业规模(SIZE),以公司账面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
(3)企业成长能力(GROW),以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表示.
3.3 模型设计
3.3.1 对于假设,我们构造如下的回归模型:
4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样本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 (限于篇幅,未列出)可以看出,在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当中,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仅为0.8%左右,Morck,Shleifer和Vishny(1998)一文中,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为10.64%,这说明,同国外相比,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就管理层持股比例来看,样本公司中,最高的为约为52.94%,最低的为0,差异较大.这说明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措施,还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表1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
4.2 相关分析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108,这说明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的业绩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也比较小,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多元回归.
4.3 回归分析
TQ=-0.129+0.157CH+0.178DB+0.006SIZE+0GROW+ξ R Square为 0.208.F(4,227)=14.928,p=0.00<0.05,说明模型对整体的近似程度较好,Durbin Watson=2.037,说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由表三可知,管理层持股比例的t检验没有通过,说明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袁国良等(2000)、李增泉(2000)和魏刚(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2 回归分析
5 主要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文选择的样本2008—2010年的房地产行业在A股上市的公司,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行业中,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和对策,不断的推动管理层持股这一激励机制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
5.2 建议
在我国A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中,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比较低,管理层持股激励的作用还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应该着重于:
1.加大管理层持股力度,充分发挥管理层持股的激励作用.
2.应该高度重视对关键员的激励作用.这里的关键人员主要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在管理层持股的公司中,如果关键人员没有得到持股,其总体的激励效果很难发挥出来,在设计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措施时,要中的突出.
3.在设计管理层股权激励措施时,除了要注重效率,也要兼顾公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效果.
〔1〕袁国良,王怀芳.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J].资本市场,1999(10).
〔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3〕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4〕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
〔5〕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
〔6〕陈朝龙.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7〕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8〕黄小花,李林初.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1).
〔9〕蔡吉甫,陈敏.控制权性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治理效率[J].产业经济研究,2005.
〔10〕杨贺.经理人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5(1).
〔11〕姚燕.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2〕俞鸿琳.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2006(1):109—116.
〔13〕梁美丽.转型经济时期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以国有上市公司食品饮料行业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2006.7-12,17-19.
〔14〕谢作渺,薛冬雪,董菁.股权激励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3):4-6.
〔15〕任煜.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业绩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3-4,6-7.
〔16〕杨捷青.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J].财经界,2007,(1):60-61.
〔17〕杨亮,韩冬梅.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股权激励制度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1-124.
〔18〕高雷,宋顺林.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J].财经研究,2007(3).
〔19〕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业绩—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20〕姚铮,袁燕清.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结构与财务绩效实证研究[J].管理学家,2009(05).
〔21〕丁琦.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