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州义德医院英文记事碑”考证

2013-08-07张家超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连云港222006

档案与建设 2013年4期
关键词:亚尼海州传教

张家超(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连云港,222006)

1935年慕赓扬离开义德医院前与职员合影

2012年7月27日,连云港市博物馆碑林景观广场建成并对外开放。广场坐落在连云港市博物馆东侧,占地约3000平方米,自南至北分为民俗区、景观艺术区和碑廊区三个区域,分别展示了古老的民俗石质构件、雕梁画栋的牌坊门阙、精美的石碑画像石等石质文物约278件套,其中馆藏石刻就有83件。

连云港地处云台山脉,不乏石材这建筑、雕刻的天然用料,早期的先民们就地使用这些石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海州城南的桃花涧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将军崖摩崖石刻,在孔望山发现的汉代摩崖石刻造像以及汉代圆雕石像等,在汉代墓葬中发现的画像石、石门以及石碑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广场将近年来搜集到的散落在民间的这些石质文物集中展示,不仅能够妥善地加以保存保护,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在我们港城地区的先民们就地取材所创造出来的石刻石雕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智慧,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港城历史文化的生动变迁。

在碑廊区的东面有一块石碑,碑面光滑,正面碑文阴刻,文字清晰,全为外文和数字,背面无文字。

石碑上的文字共10行。第一行为“KNUDARNE”,第二行为“BENTZEN”,第三行为“BILKVIST”,第四行为连字符“—”作为间隔,第五行为“KOBENHAVN”(第二个字母“O”的中间有一个从右上方到左下方的斜线,形如“”),第六行为数字“6-10-1893”,第七行为连字符“—”作为间隔,第八行为“HAICHOW”,第九行为数字“12-9-1934”,第十行为连字符“—”作为间隔。

石碑底座上的铭牌标识为“海州义德医院英文记事碑”。

经作者仔细辨认,初步判断这不是“记事碑”,而是一块墓碑,一块原先立于外国人墓前的墓碑。石碑上的文字也不是英文,而是丹麦文。

根据石碑第五行和第六行、第八行和第九行的内容,并按照西方人墓碑的书写习惯,可以判断这四行应该分别为墓主人的出生地点和时间、死亡地点和时间。

石碑的第五行内容是“KOBENHAVN”,意思是“哥本哈根”,丹麦的首都,由此推断此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又“KOBENHAVN”中第二个字母“O”的中间有一个从右上方到左下方的斜线,形如“”,可以判断,这个单词不是英文而是丹麦文。

第八行的“HAICHOW”这个单词显然是用威妥玛拼音法拼写的海州,即“Haizhou”。威妥玛拼音法是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发明的。威妥玛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1871年升为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大约在1867年前后,他以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而创立威氏拼音法,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称外译之译音标准。如清华(大学)的英文名Tsinghua(University),北京的英文名Peking等都是按照威妥玛拼音法拼写的。这种给汉字注音的拼法一直持续到1958年中国大陆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为止。

石碑的第一、二、三行应该是这个丹麦人的名字,试着音译了一下,大约是“克努兹·亚尼·贝森·比尔韦斯特”。因此,初步认定墓碑的主人为“克努兹·亚尼·贝森·比尔韦斯特”,丹麦人,1893年10月6日生于哥本哈根,1934年9月12日卒于海州。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段时间,来华尤其是来海州的外国人,主要是基督教传教士或医生。可见此人极有可能是从丹麦来的传教士。享年仅有41岁,正值壮年,应该属于非正常死亡。那个时代,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盗匪等频繁发生,在海州死亡的传教士还有好几位,如被土匪打死的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传教士闻声牧师(Rev.John Walker VINSON,1880.12.28-1931.11.2)和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双国英神父(Per?e LouisHERMANDS.J.,1878-1939.4.27)。

基督教起源于欧洲,相传为耶稣基督所创立。公元一、二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后,逐渐分成东西两派,于1054年正式分裂。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自称公教,也称罗马教,到明末,来华传教士根据中国“敬天”的传统习惯,将其译为天主教或罗马天主教。1517年,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推动宗教改革,从而形成了基督教新教。同时诞生了天主教耶稣会,宗旨是振兴罗马教会,维护教皇的绝对权威,强调要深入群众开展布道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唐朝时期(公元七世纪)就有基督教(当时称为景教)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后来历朝历代时禁时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与英国订立《南京条约》,共13款,除丧权辱国的条款外,还加上了“耶稣天主教原系为善之道,自后有传教者来至中国,一体保护。”开“传教条款”之先河。自此以后,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效仿,在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都加上“传教条款”。各国的传教士们纷纷来华。

1842年重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将传教区域主要定位于江苏、安徽、河北南部等地区,并在上海徐家汇设立总部。到达海州的耶稣会传教士主要隶属于法国巴黎天主教耶稣会,于清光绪年间(1890年代)由徐州教区经沭阳等地教会传入,并建立教堂。欧洲天主教其他会宗如丹麦方济会、英国多明我会等的耶稣会士在海州周边地区的人数较少,均接受法国巴黎天主教耶稣会的管理。至1924年,陆续又有十几位分属欧洲各国天主教耶稣会的神父、修士来到海州境内发展教徒、开办教堂。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于19世纪初来华传教,到达海州的传教士主要是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他们由镇江、清江浦(今淮安)、宿迁等地传入。

根据史料记载,先后来海州传教和行医的传教士名单如下(不完全统计):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董师中神父(Henri BOUCHER S.J.,1857-1908,大约在1880年来华,在上海徐家汇地区传教事工,1896年到徐州萧县传教建堂)从徐州转来海州,建立天主教会耶稣堂,属徐州教区管辖。1907年,海州堂升为本堂,董师中任本堂第一任神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传教士赖斯(Rev.Archie Dean RICE,1873.8.24–1919.5.31,1899年来华)夫妇从清江浦转来海州开设传教总会。1911年,开设了一座小礼拜堂。

“海州义德医院英文记事碑”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派遣牧师米德安、医生慕赓扬(Dr.Lorenzo Seymour MORGAN,1875.8.15-1955.6.10,1905年抵达清江浦)博士等转来海州,在板浦设立了境内第一座教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慕赓扬租借海州西门外石狮巷17号的一排8间民房,开办西医诊所。1910年,米德安牧师转到响水建堂传教。慕赓扬的名字有他所留存照片上的署名可以作证,也可以从连云港市档案馆内保存的有关义德医院文件查证。孙济仁在《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二辑(1984年,第97-103页)发表的文章《海州义德医院始末》中,将其写作为“慕庚扬”。经查询这是首次使用“慕庚扬”字样,以后有关文章均延续此名。根据[美]乔治·汤姆森·布朗的文章《近现代基督教在徐州地区的传播》(收录于徐州史志网),徐州传教士中也有个医生慕庚扬,不过他的英文名字是Linford Moore,与妻子一起于1898年来徐,1900年开办男科医院“博济医院”,后易名“基督医院”。过了几年,慕庚扬幼小的孩子在徐州得了天花而不幸夭折,而他的身体也不如以前,便于1904年返美休养。而海州的慕赓扬1904年才刚刚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

弗里茨1898年创作的油画《雨后的风景》,丹麦国家美术博物馆藏

1910年(宣统二年),闻声夫妇(闻声本人于1907年、妻子于1904年抵达宿迁)转来海州,与慕赓扬一起在新浦后街(今建国路390号)租赁一家民房作为教堂,后于1920年迁往新浦福利昌巷,创办新浦基督教堂。

1914年(民国三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双国英神父(1903年来华,在上海徐家汇地区传教事工)从上海转来海州,任天主教海州堂的本堂神父。1924年,海州堂升为总本堂,直接隶属上海教区。次年,双国英升任总本堂神父,他先后创建了国英中学、国英小学、墟沟国仁小学等。此后,每年都有8-12名中外籍神父、修士在海州境内发展教徒,开办教堂。1936年,双国英在新浦双池街2号附近建新浦天主堂,神父由海州总本堂轮流派遣,1945年升为本堂。1949年6月,海州总本堂升为天主教海州监牧区,1951年2月,法国耶稣会士洛维水(Fr.Ferdinand LACRETELLE,S.J.,1902.04.23-1989.05.05)担任首任监牧,但他留在上海未赴任,后去台湾,1983年辞去海州监牧职务。1914年,慕赓扬受美南长老会委托,利用美国实业家嘉尔翰(Charles Edgar GRAHAM,1854.10.16-1922.8.23)的女儿爱伦·丽芬(Ellen Lavine GRAHAM)的临终捐款,在已办诊所的基础上,在西门外购地,兴建了义德医院(Ellen Lavine Graham Hospital)。

1915年(民国四年),美国牧师顾多马(Rev.Thomas Buie GRAFTON,1878.7.20-1963.11.29,1904年来华,1907年在美国刊物《基督教先驱报》捐款赞助下,在徐州创办了一所孤儿院,收留苏北因贫穷而无家可归的儿童,计男女孤儿180名,教以读写、基督教义及工艺技能等)由徐州基督教会带来几个孤儿,到海州西门外朱沟河岸开办崇真中学。同年,义德医院开办护士学校,招收男女学员。

1919年(民国八年),美国注册护士白玛丽小姐(Mary Stuart BISSETT R.N.,1888–1956)来到海州,以护士身份传教。

1920年(民国九年),美国外科医生、牧师芮义德(James REED)夫妇来到海州,在义德医院行医。同年,美国牧师、神学博士戈锐义(Rev.Edward Smith CURRIE D.D.,1888.9.28-1981)夫妇来到海州,美国牧师明乐林(Rev.WilfredCampbellMCLAUCHLIN,1887.12.23–1970.7.29,1916年来华)夫妇也从宿迁转来海州,他们一起在海州老南门里南中街东首建立福音堂。

1925年(民国十四年),美国女教师贾淑斐(Miss Sophie Peck GRAHAM,1894-?,1894年出生于清江浦,即现在的淮安,1916-1924年间服务于杭州)小姐作为教育传教士由杭州转来海州,重点在妇女界传教。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美南长老会派女教师宋美珠来海州协助办学。崇真中学停办后,明乐林与贾淑斐在海州白虎山下开办乐德女校和福临妇女学校。

1940年,法籍神父傅雅谷(Jacques de LEFFE,S.J.,1908.10.18-1990.05.20)来到海州,瑞士籍神父贝锦章(Franz Xavier PERREZ,S.J.,1899-1970,大约1930年来华,1934年被震旦大学聘为舍务员)从上海转来海州。

1945年,日本投降后,法籍神父和基利斯当担任海州总本堂神父,并兼任国英中学校长。

亚尼只是笔者根据墓碑上丹麦文作的音译,应该不是他的中文姓名。每一个传教士来中国前后都会起一个中文的名字,这样便于在广大的民众间传教。

有的名字是姓氏的音译,如义德医院的创办人慕赓扬,他的英文全名为Lorenzo Seymour Morgan,翻译过来就是洛伦兹·西蒙·摩根,而他的中文名字是英文姓氏“Morgan”的音译。有的是姓和名连在一起的音译,如美国女教师贾淑斐小姐,她的英文全名是Sophie Peck Graham,中文姓氏“贾”是英文姓氏“Graham”的音译,中文名字“淑斐”是英文名字“Sophie”的音译。所以亚尼一定有一个中文名字,但是经过多方查询未能找到。

亚尼1893年出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912年6月从施克鲁斯中学(Schneekloths Skole)毕业,10月以4.54分(总分6分)的成绩进入哥本哈根大学理工学院学习建筑专业,1915年6月通过结构工程师考试,1917年1月完成实验室测试,通过土木工程师考试,1920年7月博士毕业。1921年,作为耶稣会神父由丹麦方济会派遣到海州天主教会本堂传教。1934年感染白喉,经医治无效去世,葬于海州西门外南面一块传教士墓地里。

保存在丹麦哥本哈根警察局里的一份文件的影印件,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亚尼来华前的登记情况,包括家庭住址、出生日期等。该文件说明,登记日期为1907年11月1日,此时亚尼住在哥本哈根的尹克文区(Enghavevej)。第二次登记日期是1909年11月1日,此时他住在哥本哈根的哈米特区(Frameldt)。

亚尼的家世非常显赫。祖父汉斯(Malermester Hans Christian BENTZEN)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根,后移居挪威,在当地是颇有名望的贵族富豪,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父亲弗里茨(Fritz Johannes BENTZEN-BILKVIST,1865.5.26-1934.10.25)出生于挪威的克里斯蒂(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旧称),后移居丹麦,成为丹麦最著名的风景画家之一。卒于丹麦的腓特烈斯贝(Frederiksberg),并葬于斯诺马克公墓(Sndermark Krematorium)。母亲安娜·伊丽莎白(Anna Elisabeth Christiane Jrgensen,1871.3.15-1943),从出生到去世一直在哥本哈根。他们于1893年5月2日在哥本哈根结婚。

弗里茨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为此他将祖母的名字比尔韦斯特(Bilkvist)加在自己姓氏的后面,成为复姓贝森·比尔韦斯特(Bentzen-Bilkvist),作为自己的独特标志。他十五六岁即表现出绘画的天赋,在野外创作的一组情侣肖像画,参加了1887年12月份的月度展,后来又参加了1888年的年度展,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并分别于1891年和1893年两次赢得了丹麦艺术家新人奖。他创作的油画《雨后的晴天》在1893年举办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被拍卖。1888年,就读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1892年加入艺术家自由论坛,成为著名画家卡亚(P.S Kroyer)、图克逊(L.Tuxen)及神父施瓦茨(Fr.Schwartz)的弟子,同时也是艺术家顾费罗(Godfred Christensen)最亲近的朋友,而正是后者将弗里茨领入丹麦风景画创作的世界。弗里茨在丹麦各地边旅行边画画,许多著名的优美浪漫的风景画大都来自西兰岛和希梅尔地区。除了画风景画之外,弗里茨还制作彩瓷油画,同时也在家居和灯泡上设计图样和画画。

弗里茨的作品参加了众多展览和拍卖会,也被许多国家级的美术馆或博物馆收藏。1898年在西兰岛耶厄斯普里斯地区创作的油画《雨后的风景》被丹麦国家美术博物馆收藏。

亚尼共有兄妹四人,亚尼是老大。二妹莱芙·艾思碧(Leif Asbjrn,1895.8.11-?),三妹爱丽丝·阿妮德(Else Agnete,1896.11.22-?),四妹茵妮·威玛(Inge Rigmor,1904.7.17-?),她们分别嫁给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其中四妹茵妮的丈夫黑尔格·埃里·毕格伯(Helge Eli Bech-Bruun,1901.10.25-1986.11.25),在丹麦最高法院担任大律师,是丹麦众多知名企业的法律顾问,一度担任瑞典商业银行董事局主席。三妹爱丽丝的丈夫是丹麦著名的A/S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

亚尼来华前,得到了父亲弗里茨的大力支持以及经费资助。来到海州后在广大民众间积极传教,但因感染疾病,不幸英年早逝。

参考资料

[1]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87。

[2]连云港市的天主教[EB/OL].http://www.lygtz.org.cn/list.asp?unid=136.

[3]连云港市的基督教[EB/OL].http://www.lygtz.org.cn/list.asp?unid=135.

[4]Biographical Index of Missionaries-China[EB/OL].http://www.phcmontreat.org/bios.

[5]张晓依.土山湾出版的西文资料研究[EB/OL].http://tsw.xuhui.gov.cn/Article.aspx?aid=858.

[6]天主教海州监牧区[EB/OL].http://www.catholic-hierarchy.org/bishop/blacrf.html.

[7]孙济仁.海州义德医院始末[J].连云港市文史资料第二辑[M].1984(2):97-103.

[8][美]乔治·汤姆森·布朗.近现代基督教在徐州地区的传播[EB/OL].http://www.xzsz.gov.cn.

[9]华东高等学校情况汇编(第一分册,华东高等学校历史情况)[M].华东学习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54.1

[10]哥本哈根大学年鉴(K benhavns Universitets?rbog)[EB/OL].http://tidsskrift.dk/index.php/kuaarbog/index.

[11]Oplysninger om registerbladet[EB/OL].http://www.politietsregisterblade.dk.

[12]Fritz Johannes Bentzen-Bilkvist(1865.5.26-1934)[EB/OL].http://www.obro-art gallery.com/biographies.htm.

[13]Inge Rigmor&Helge Eli Bech-Bruun[EB/OL].http://www.denstoredanske.dk.

猜你喜欢

亚尼海州传教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试析传教活动主体的伦理正当性
1922-1953年间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圣言会”传教使团:书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