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成长模式研究

2013-08-07钟红艳朱云鹃

关键词:中国矿业走出去矿业

钟红艳,朱云鹃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矿产资源全球化一直是全球矿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从美、日等国的资源国际化进程来看,近年来矿业并购加剧,全球矿业集中度提高,重要资源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中国“走出去”的矿业企业面临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一些国家出于对自身资源的考虑,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其资源开发方面(在资质条件、企业设立、股权转让等方面)设置了苛刻的条件,加之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国际市场复杂的多元化利益博弈、中国经济工业化增长的压力和预期的资源稀缺、日趋激烈和严峻的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抗拒等,使未来中国矿业企业在境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和发展面临种种挑战。

目前,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如经验、人才、资金缺乏,国际管理水平欠缺,政策支持跟不上,矿业企业体制变革等。自中国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以来,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投资问题的研究倍受关注,有关矿产资源境外投资理论、开发模式、具体策略等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对矿业企业的海外成长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尚显得不足。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正确的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矿业企业作为中国的支柱性企业,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正确的成长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是在全球后危机时代和复杂的经济背景下,从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出发,分析并探讨影响矿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选取技术能力(Technical capability)、融资能力(Financing ability)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Integration ability)建立TFI模型,划分出9种典型矿业企业并对其“走出去”成长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和壮大自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有利于中国资源型企业准确把握复杂时期国际资源市场的运行规律,把握不同模式的投资选择与运作规则,提高国际化经营的决策和管理水平。这对于促进中国矿业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境外矿业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海外矿业并购较为活跃。据公开信息统计,从2008年1月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矿业企业境外并购案80多例,涉及金额近300亿美元(不包括石油天然气等油气类并购案)。自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受理中国企业境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483例,其中2009年5月至12月底受理项目155例,2010年受理179例,2011年上半年149例。项目地点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的57个国家,项目涉及石油、煤、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放射性、化工、建材等36个矿种,投资方式主要是合资合作勘查开发、独资勘查开发、纯股权投资等。中方协议投资总额为215.23亿美元。

(一)投资矿种呈现相对集中化

从不同矿种项目数量看,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矿业境外投资项目数量位列前3位的是铜矿、金矿和铁矿,项目数量分别有111例、89例、78例;镍矿、铬矿、煤矿分列第4、5、6位,项目数量分别为29例、27例、25例。从不同矿种的中方投资额度来看,投资金额前3位的矿种为煤矿(54亿美元)、铜矿(38.5亿美元)、铁矿(37亿美元);煤矿、钾盐的平均单项投资金额较大。

因此,无论从不同矿种项目数量方面,还是投资额度方面上看,铜矿、铁矿为中国矿业企业近两年境外矿业投资的重点矿种。

(二)重点投资目的国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自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国企业赴境外投资矿产资源集中在以下国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赞比亚、加拿大、蒙古、菲律宾、刚果(金)、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等。从投资项目数量上看,其中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赞比亚分列前3位,项目数量分别为53例、52例、30例。从投资金额上看,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主要目的国家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赞比亚、蒙古、菲律宾,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分列前3位,投资金额分别为71.20亿美元、17.93亿美元、6.33亿美元。由此可见,近两年来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中国境外矿业投资热点国家。

(三)国内投资主体分布相对集中

从地域上看,北京、山西、湖北、江西、新疆、甘肃、广东、山东、湖南、河南属于境外矿业投资比较活跃的省市。这些省市项目数合计259例,中方协议投资额合计162.30亿美元,分别占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项目总数和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的53.62%和75.41%。

(四)投资类型

项目涉及风险勘查、勘探、开采选冶、资本运作、设立服务公司等不同类型,其中投资项目有向上游的地质勘查延伸的趋势。

从项目数量看,风险勘查项目159例,占项目总数的32.92%;勘探及勘探开发综合类项目161例,占项目总数的33.33%;开采选冶类项目134例,占27.74%;资本运作类项目12例,占2.48%;设立服务公司类项目9例,占1.86%;其他类项目8例,占项目总数的1.66%。从投资金额看,风险勘查类项目投资金额18.32亿美元、勘探及勘探开发综合类项目101.13亿美元、开采加工类项目84.48亿美元、资本运作类项目投资10.47亿美元、设立服务公司类项目0.77亿美元、其他类项目投资金额0.06亿美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 8.51%、46.99%、39.25%、4.86%、0.36%、0.03%。①

二、影响矿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对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一般认为,矿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开发,需具备矿冶技术能力、融资能力、资本经营能力、国际商务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等6个方面的能力。林平认为,目前从总体上讲,中国对外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进展缓慢,中国矿业对外投资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矿业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矿业企业的素质和机制的欠缺,也有政府管理不善、扶持不力的因素,还受到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1]。何腊柏对中国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运用矩阵图法对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定位,提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程春等认为,影响中国企业开发国际矿产资源的主要因素包括项目所在国资源/储量标准、法律法规、许可获得、地方关系等,而且这些因素影响从项目定义、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到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3]。笔者认为,影响矿业企业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与投资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能力

公司能力理论(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4]。矿业企业要想“走出去”,成为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矿业公司,就必须具备企业核心能力,包括经营能力、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营销能力、文化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等。具有这些能力,并购方才能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向目标企业输出,从而使并购活动达到1+1>2的效果。

2.人才储备

矿业企业要走向国际化、要进行海外投资和开发、要融入经济全球化,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支柱。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战略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是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培养和储存具有国际视野和管理才能的人才是中国矿企境外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企业外部因素

1.项目的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影响矿产企业“走出去”投资决策的主要条件。富矿可以提供矿山生产的超额利润,赋存富矿的地质条件是最有吸引力的。因为品位富能产生高利润,可以化解许多投资的负面影响。此外,地质资料的可得性也是矿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地质资料的可得性好,可以提高找矿开发的成功率,吸引矿产企业“走出去”。

2.政治和政策环境

由于矿业投资规模大,大型矿业项目的生命期可达数十年。因此,到海外投资矿业,必须要研究政治环境,考虑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和政府的稳定性、安全性,它直接影响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工会组织。一个频繁发生罢工的地方,说明工会组织过于强大,会对矿业项目顺利完成有一定负面影响。三是程序效率和透明度。矿业投资者非常关心政府的程序效率和透明度。能否及时批准矿权申请,及时处理关键文件,是投资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政治风险还包括目标国的市场开放程度、相关利益集团干预、第三国的干预等等。而政策环境主要是指投资与被投资国的矿业法律法规。

三、矿业企业“走出去”成长模式选择

(一)因素选取

笔者欲通过选取影响矿业企业“走出去”的3个最主要的因素建立三维模型,模型有针对性地把各个不同的矿业企业归类整理,找出该企业在三维模型中的具体位置,根据该位置提出该企业境外发展的成长模式及战略选择的方向。

本文将选取何腊柏2010年在《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实证出的3个因素作为三维模型的基础,3个因素分别是矿冶技术能力(Technical capability)、融资能力(Financing ability)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Integration ability)。他认为,这3个能力符合内生性、主营性、结构化、稳定性等4个必要条件特征,由此建立TFI三维模型。其中,技术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地位,它是矿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核心要素,涉及技术选择中技术的适用性、价值链中的应用和产品中的应用[5],在技术价值链上矿业企业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融资能力是企业持续获取长期优质资本的能力,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融资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要能多渠道、低成本融资,要能从国内、国外融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是中国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是矿业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它实际上由国际融资能力、国际融智能力、国际商务能力以及跨文化管理能力等多种能力集合而成,即中国资源开发企业基于境外资源开发战略意志有效融合国际金融资源、国际智力资源以及东道国社会文化资源的能力,其具有珍贵、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特征。

至于矿业企业“走出去”采取何种成长模式和战略还受到企业不同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为提高研究的严谨性,本文存在一个假设条件,即“走出去”的矿业企业面临相同的政治环境和法律法规条件,同时地质条件的吸引程度也相同。

(二)基于TFI模型的成长模式选择

笔者按照矿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融资能力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弱划分出9个战略模块,见图1。根据高、中、低分别定位矿业企业的技术、融资、整合能力为(3,2,1),这样构造出一个(3×3×3)的正方体。因此,“走出去”的矿业企业在不同技术、融资、整合能力状况下,企业成长模式的战略选择亦不相同。在给定技术、融资、资源整合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海外矿业投资与开发的企业的典型类型有以下9种,见表1。

图1 TFI模型中的模块(3×3×3)定位

表1 “走出去”矿业企业的典型类型

1.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开发模式是指矿业企业在境外资源开发与投资活动中,寻求与国内其他“走出去”的有实力的矿企合作,或者与资源东道国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合作各方共同出资,在东道国注册成立矿产资源公司,基于公司制的运作规范,合作开发当地矿产资源。这种模式可以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比较适合没有足够境外资源开发实力和经验的企业采用。

处于模块1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走出去”所具备的矿冶技术水平、融资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都比较低,在整个模型中属于最没有实力的矿业企业,整体水平低,缺乏境外生存能力。该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努力寻求与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否则应采取谨慎退却的战略,退出国际资源市场。

2.现货贸易模式

现货贸易模式又称为购买矿模式,属于获取境外矿产资源的低端模式。它的好处是能够在国际矿产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取较多资源,但是在国际矿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能以较高价格获取较少资源,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受国际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大[6]。这种方式对资源控制弱,大多数国家和企业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处于模块2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技术水平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都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企业能够持续获取长期优质的资本。财大气粗型企业,可以采取从国外直接购买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寻求与其他矿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实现资金与技术的优势互补。

3.参股入股模式

参股入股模式是通过资本市场或者协议方式购买境外目标公司的部分股权,实现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合作的战略。其特点是省去了矿业项目勘探、论证、设计、施工、试运行等高风险环节。这种方式较直接并购方式来说较为委婉平和,不易引起资源国的警惕和排斥。

处于模块3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具有较高的融资能力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购买境外目标公司的部分股权,由于参股方式省去了矿业项目勘探、论证、设计、施工、试运行等环节,技术水平的短板影响就相对较弱。而且该类型矿业企业有较强的人力资源和文化整合能力,参股后可以很快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4.战略联盟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的。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不同于简单的合作开发模式,合作双方必须是经营实力相当的企业且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否则难以形成战略联盟。

处于模块4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融资融智能力、国际商务能力以及跨文化管理能力,但技术水平欠佳。可以与处于模块6的矿业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优势互补,积极向高技术、高融资、高整合能力企业转变。处于模块5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具有稳健和均衡的特征,技术、融资、整合能力虽均未达到最高水平,但是企业可以平衡发展。该类型企业需要建立战略同盟提升技术水平,多渠道融资,构筑进入和退出壁垒,防止在竞争中出现双方俱损的局面。

5.风险勘探模式

矿业发达国家通常采取风险勘探模式获取境外矿产资源,即通过协议以风险投资获取东道国矿产资源勘探权及其开采权和收益权[7],实现境外资源合作与利用的目的。风险勘探模式投资相对较少,回报可能很高,但要求勘探技术水平高,风险也较高,实力弱或进入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有难度的初级公司难以独自承担风险。

处于模块6和模块8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都具有较高的矿冶技术水平,达到了风险勘查要求的技术水平。而且,属于模块6的矿业企业同时拥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模块8的矿业企业拥有较强的国际金融资源整合能力,具有国外融资的实力,因此,即使风险勘查失败也不至于陷入破产的境地。

6.项目换资源模式

项目换资源模式,是指中国企业对东道国的资源项目进行工程总承包,提供技术进行开发并垫资建设,东道国将矿产品销售给中方,以矿产品偿还工程款,以此达到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中国有不少大型建筑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等,这些企业可以通过项目换资源模式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合作。

处于模块9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不具备较强的融资和整合能力,但具有较高的矿冶技术水平。该类型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经济技术不发达但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资源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它们开发资源以换取资源,保证其市场地位。

7.市场并购的高端模式

跨国矿业企业通过市场并购控制海外矿产资源,从而保证稳定的原料供应和收益水平,迅速造就大型国际矿业航母,取得国际上矿业产业的部分垄断权,同时可获取国际矿业运营经验,获取矿业新技术。缺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对企业国际化运作水平要求高,如果处理不当,将给企业背上沉重包袱[8]。

处于模块7的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是矿业企业境外成长的典范。该类企业技术能力居行业领先地位,融资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强,盈利能力强,具有强大的现金流支撑企业成长,在“走出去”成长过程中适于采取市场并购的高端模式。此外,为加强对资源的控制力,可考虑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市场并购方式应成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矿产资源的主要方式。

四、结语

境外发展的中国矿业企业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成长模式战略选择,要综合考虑技术状态、融资能力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制定自己独特的竞争战略。笔者通过对“走出去”矿业企业成长的TFI模型分析,总结出9种典型矿业企业的7种境外成长模式。中国矿业企业可以通过TFI模型分析来定位企业成长的要素分布,从而拟订企业境外成长的战略,推动矿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模式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参数进行调整和修正,根据新参数选择新的模式。企业成长模式只有一直和企业状况保持一致,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

注释:

①本章节数据均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崔德文在中国企业矿业国际合作研讨会(2011年4月28日北京召开)上的报告整理而得。

[1]林平.我国矿产资源对外投资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2]何腊柏.矿业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J].资源与产业,2010,12(1):55-59.

[3]程春,琚宜太,张玉姣,等.影响国际矿产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J].地质与勘探,2010,46(1):128-131.

[4]安景玲,齐二石,李中阳,等.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7.

[5]李鹏,郭晓川.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1,31(5):13-18.

[6]张新安.“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方式选择[J].资源·产业,2001(3):18-21.

[7]何腊柏.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合作模式选择[J].世界有色金属,2010(2):20-25.

[8]王文创.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73-76.

猜你喜欢

中国矿业走出去矿业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9年中国矿业十大事件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中国矿业投资指南(2017)
2015年中国矿业十大新闻揭晓
声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