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3-08-06王璐玮教立营
王璐玮 教立营
【摘要】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作为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如何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扶贫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54-01
一、当前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道德观念淡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长期以来持有的远大理想目标感逐渐发生动摇,有的甚至被消磨殆尽,致使有的人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甘心堕入社会的大染缸。有的学生诚信意识谈薄,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的少报或不报,并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有的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崇高理想,为了能得到学费减免或资助,不惜动用一切社会关系开具贫困证明,滋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二)贫困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愧对父母的一片苦心,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造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贫困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担心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害怕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贫困生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造成部分贫困生组织观念淡薄、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等问题。
(三)贫困生中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现象
不知恩。贫困生接受国家、社会、高校各种资助,认为此类资助是理所应得、不需要回报。他们缺乏对“恩”的基本认识,认为自己贫困就应该得到资助,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有的甚至自认为“学习成绩好,拿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不感恩。贫困生虽然知道国家、社会、高校的补助是恩惠,但心中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没有实现从知恩到感恩的飞跃。部分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获得资助时毫无感激,对于学校的各类补助却都急于争取,认为应当无代价获得,甚至有“舍我取谁”的想法,却从未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工作,花多少心血,不曾想过是否还有更需要资助的同学。
不报恩。贫困生认识到并且已经感到自身受了许多恩惠,却依旧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从未想过要报答。当资助对象出现重大变故或自己有经济能力时也从未想过回报问题,总觉得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比别人的生活质量差,还需要继续追求美好的工作和生活,从未想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付出一份力量。
二、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贫困生思想引导
俗话说,扶贫贵在扶志,扶志就是引导贫困生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主精神。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加强对贫困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展“精神扶贫”、“诚信教育”。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争取积极有效的形式,引导他们正视生活上的困难,认识到困难亦是一种磨练,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同时,结合贫困生资助宣传工作,教育贫困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此外,努力使贫困生明白,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生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二)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
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院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学院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引导贫困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此,我们学院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走近并近距离沟通贫困生,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增强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让他们的自卑、压抑等不健康情绪及时得以释放。通过各种活动,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人自强自立自信精神,从而不断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开展感恩教育
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贫困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努力践行,使贫困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和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以“八荣八耻”为感恩教育的标杆,让贫困生在“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活动中感怀恩情。要教育贫困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工作、团结协作、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意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社会、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贫困生给予直接关怀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现环境影响,贫困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快乐的校园中。我们学院通过加强友好班级、文明宿舍等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动活动、文化娱乐和知识竞赛等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达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贫困生资助指导工作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工程。我们要紧紧把握贫困生教育新动态、新特点、新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晶.做好资助工作,服务高校贫困生时代招生,2011(8)
[2]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原因与帮护,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3]朱峰.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与感恩教育,山东理工大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