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阻滞与消解
2013-08-06陈文亮杜丽娟
陈文亮 杜丽娟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的讨论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有效的实践载体、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较弱、没有严格的过程监督和指导等,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文章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分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23-0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围绕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研究。然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无论是从实践形式还是内容均存在着一些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发挥的因素。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概要的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阻滞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载体无法满足实践需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发挥需要有有效的实践载体为依托,有效的实践载体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桥梁。目前,高校所拥有各类社会实践基地载体较少, 专业性较强的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建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更少。各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载体在实际建设、运行、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缺乏有效运行和管理机制,形成了“教学实习打游击,毕业实习靠自己”的局面。社会实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经验的积累。
(二)实践内容和形式上缺乏有效的衔接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社会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岗位大都是本行业的边缘层面,实践过程中学生就无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实践需求而设置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能合理安排适合于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实践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脱节。
(三)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实效性难以有效发挥
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和社会适应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仅仅将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或将其作为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任务,缺乏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同时,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难以得到专业指导,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造成很多实践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实践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
(四)评价方式缺乏过程性评价,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初衷就是能够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当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发挥创造性的机会比较少,只能依据学校的要求被动地完成有关社会实践内容。学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多数高校仅是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报告等文字性材料作为评价大学生实践效果的依据,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指导。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观念教育先行
开展意识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先决条件,须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全过程。首先是教育者应从思想上切实重视和谋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方式方法,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将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有效形式。其次大学生应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充分融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珍惜来之不易的实践活动机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自身发展、职业发展的体验和感悟。第三地方政府和单位应认真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地方政府应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宽松的实践氛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这是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科学管理
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高校应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科学、合理、高校的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逐渐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进行规划管理,对于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实践课教学等实践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自己创设的实践活动等要给予足够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应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梯队结构合理的指导队伍,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设和发展。
(三)拓宽渠道,建立稳定的具有专业特征的实践基地
稳定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实践的基本保障。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想出成效,就必须整合资源,夯实基地建设。[2]一是加强交流与沟通,有效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认可度。二是坚持合作共赢、双向服务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三是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切实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能激发出来,使社会实践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的“沉下去”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沉下去”,要从思想认识和行动上都沉下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点,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掌握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大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要在掌握实践规律的基础之上真正沉到实践过程中,沉到那些实实在在的岗位上。如此,才能“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如此,才能理解人生的价值,激发出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大学生对职业的情感,获得社会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才能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真正使大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诉求。
(五)建立相对稳定和完善的指导保障措施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呈现专业化的特点,实践活动应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社会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员共同承担的指导队伍。在实践基地、高校、实践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高校和社会间加强交流和合作,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提供有力支持。高校辅导员群体应该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保障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阻滞与消解需要高校、社会、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去转变和改革。这个一转变需要一种从思想到行为,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转变,唯有转变才能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蔡景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2] 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研究》(研究项目批号:2012DJSZ05)阶段研究成果。
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 《从静态到动态:教师文化冲突多维视域研究》(研究项目批号:2011sk640)阶段研究成果。
安徽省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民办高校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编号2012SQRW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