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质量管理中员工激励机制的创新

2013-08-06余雄志杨正强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质量管理创新

余雄志 杨正强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同类产品层出不穷,质量已成为一个组织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最关键因素。而质量的保证需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保障。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更显其重要性。缺乏一个可行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是现在大多数组织在质量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员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激励举措,以期调动员工的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性,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质量管理;员工激励体制;创新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73-02

产品质量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石,直接决定了一个组织的生存长度。现在社会中因质量问题而不断上演的组织兴亡事例,强有力的证明了质量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一方面,市场中制造同种商品的组织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同类商品的功能和服务相差无几。这就造成同类商品的质量优劣程度成为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决定因素。组织为自身发展不断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诸如费根鲍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1]、克劳斯比的“零缺陷”理论[2]和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理论。但是在员工激励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极少的一部分,而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则能够让员工将另外的潜能也发挥出来[3]。大部分的质量问题是制度的原因[4]。可见员工激励体制对于组织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显著的。激励,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调动人的内在动力,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简单的说,激励就是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5]。也就是说,如果组织具有恰当的激励机制去满足员工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求,使员工感到满意,就能调动员工的质量活动积极性,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帮助组织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程度,增加组织竞争力。

一、质量管理中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人是产品质量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质量的提高需要完善的质量管理指导理论,但更为重要的是相关管理者需明确质量理论中对于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根据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分为六大质量因素,分别是人、机、料、法、环和测[6]。所以组织产品质量的提高,就需要着眼于影响质量的六大质量关键因素。但组织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7],总期望用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那么就需要在这六大关键质量因素中,找出更为关键的质量因素,采取措施,在实现质量目标的同时做到成本最优。

在组织的质量活动中,六大关键质量因素中的任一质量因素提高都能带动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同时也会带动其它质量因素成本的提高。相比之下,只有人这个关键质量因素才具有在自身提高的同时带动其他质量因素低成本提高的属性。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能够自主的发现质量问题,并能通过自身的知识或者学习解决质量问题,从而带来质量目标的实现,并实现质量成本最优,这就是关键质量因素中的最优质量因素。所以,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

(二)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最重要原则——全员参与

戴明强调,质量的关键在管理层手中,85%的质量问题是由于管理,而只有15%的质量问题是由于员工[8]。朱兰认为通过管理可以控制大约80%的质量缺陷发生[9]。这些都直接说明了管理对于组织产品质量的巨大影响力,同时更隐含说明用管理手段来调动员工的质量活动积极性,促使员工参与质量活动的重要性。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同一件事情参与的人越多,对事情的看法越全面、越合理,更容易达到目标。所以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全员参与应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原则[10] 。在质量信息方面,员工获得的组织内部质量信息和组织外部的质量信息比管理层获得质量信息更多更全面,知道组织质量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管理层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质量信息更加优质,对组织的质量提高更具效用。将这两种质量信息整合后,组织将获得更加优质全面的质量信息,组织在质量水平的定位和提高将更加具有主动性、经济性,组织竞争力将极大增强。所以全员参与对于组织的质量目标实现具有优化意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活动以需求为动机,以满足需求为目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1]。不同的人处在需求层次的不同位置,需求的层次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过渡,只有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才具有激励作用,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以归结为物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归结为精神需求。将马斯洛需求理论简化可以得出,人们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不同的人对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程度各不相同。当一定的措施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或者精神需求时,人为了满足其需求,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努力达到组织给与的目标,从而获得精神或者是物质上的满足。所以在组织质量活动中,调动员工质量积极性、促使员工参与质量活动的关键在于建立相应的质量激励机制,满足员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当前质量管理中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变化的加快,组织为了自身生存也不断的跟随社会的发展调整自身的结构,并逐渐意识到激励对于产品质量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激励措施,然而,当前许多组织的激励体制没能发挥相应作用,存在众多的问题。

(一)单一的物质激励机制

现在组织管理者大多认为物质激励在质量活动中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对于员工在质量方面做出的贡献,只在物质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制定的激励体制只是重视薪酬一方面的激励,忽视了其他激励机制发挥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作用[12]和促进作用。诚然,物质激励在激励体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其他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更加重视自身的价值实现。在收获方面不仅仅注重物质方面报酬,也更看重自身的价值体现和升职空间,期望能够得到培训,提升自身的技能,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多的荣誉,实现自身价值。单一的物质激励体制只能给员工带来短期的激励效果,使员工注重短期的物质报酬,造成员工短期的利益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使员工损害组织的长远利益换来短期的物质报酬。物质激励对于员工并没有实质化的激励效果,组织产品质量自然不能得到显著的改变。

(二)非制度化的激励机制

管理者对于组织员工进行主观的激励行为,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是现在组织激励体制问题的集中体现。管理者在日常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忽视不同员工之间的需求差异,采用相同的激励方式进行激励。同时在绩效考核方面,并不按照员工的贡献情况进行考核,而是根据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年限或者是与管理者的关系远近进行激励。这些都造成原本对组织质量提高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得不到相应的激励,使这些员工在质量活动中产生消极行为,也对其他员工造成一种消极影响。造成员工在质量活动中消极应对,组织产品质量不能得到提升。

(三)盲目的拿来主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公司在质量激励体制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组织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仿效这些优秀的激励体制,在本组织建立相同的质量激励体制。但是这些组织却忽略了激励体制的适应性,忽视了本组织和借鉴组织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差异,使激励体制在本组织不能发挥出相应的激励效果,对组织的质量实现没有任何实质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质量管理创新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