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鹅和莱茵鹅精液品质对比分析
2013-08-06刘冬红贾玉海王俊琴刘胜军
刘冬红,贾玉海,王俊琴,刘胜军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 163319;2.哈尔滨市大江牧业科技有限公司;3.包头市白云矿区兽医站)
我国养鹅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而且鹅是草食家禽,以饲喂青绿饲料为主,在消费者心目中已逐步将鹅肉、鹅蛋列为上等的绿色、安全食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品种资源,实行产业化开发和高效生产,符合我国发展节粮高效畜牧业的总战略,对促进畜牧业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1]。
籽鹅分布于黑龙江省各地,而以松嫩平原为最多,籽鹅体型较小、紧凑、略呈长圆形。体重较轻、颈细长、头上鹅包较小,头顶有缨极少数无缨。眼虹彩为灰色。羽毛为白色,喙、胫和蹼皆为橘黄色。领下垂皮小,腹部下垂[1]。母鹅体重多为3~3.5 kg,公鹅体重4~4.15 kg,体尺皆比一般白鹅小。籽鹅成年体重公鹅为4.23 kg,母鹅为3.41 kg。未经肥育成年鹅屠宰测定:半净膛公鹅为80.65%,母鹅为83.78%;全净膛公鹅为74.84%,母鹅为70.72%。6月龄开产,年产蛋100 枚左右,多可达180 个。蛋重为131.3 g,蛋壳白色。平均蛋重131 g,大者达153 g,蛋壳白色。母鹅无就巢性。公母配种比例1∶5~7。
莱茵鹅是肉毛兼用型品种原产于德国的莱茵河流域。莱茵鹅肉鲜嫩,营养丰富,莱茵鹅羽毛的含绒量高,是制作高档衣被的良好原料。莱茵鹅体型中等。体高31.5 cm,体长37.5 cm,胸围66.0 cm。初生雏绒毛为黄褐色,随着生长周龄增加而逐渐变白,至6 周龄时变为白色羽毛。喙、胫、蹼均为橘黄色。头上无肉瘤,颌下无皮褶,颈粗短而直。母鹅开产日龄在210~240 d,生产周期与季节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正常产蛋期在1~6月末,年产蛋50~60 枚,平均蛋重在150~190 g。莱茵鹅公母配比为1∶3~4,种用期为4年。种蛋受精率为75%,受精蛋孵化率为80%~85%。雏鹅成活率高,达99.2%。莱茵鹅能在陆上配种,也能在水中配种。莱茵鹅适宜大群饲养,引入我国后作为父本与国内鹅种杂交生产肉用杂种仔鹅,杂种仔鹅的8周龄体重可达3~3.5 kg,是理想的肉用杂交父本。
籽鹅和莱茵鹅是黑龙江省饲养较多的两个鹅品种[2]。籽鹅产蛋较多,个体较小,莱茵鹅具有较大的体重和生长速度。为了提高繁殖效率,生产中经常采用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办法,用莱茵鹅和籽鹅杂交生产商品鹅。为了节省公鹅,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两种公鹅的精液质量进行准确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在黑龙江大庆 种鹅场进行,选取2 岁的籽鹅、莱茵鹅公鹅各10 只。公鹅经过选择,挑选生殖器发育正常、具有正常的性反射能力、精液品质正常的个体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公鹅个体单独饲养,公鹅和母鹅都有适当水面可以自由活动,以保持羽毛清洁。饲喂种鹅专业配合饲料,其饲养标准是10.80 MJ 代谢能,16%的粗蛋白质。每日采食饲料250~300 g 左右,适当补充青绿饲料。从4月中旬开始,每只实验鹅连续采精3 次,每3 天1 次,进行精液质量评价,以3 次采精获得的平均值代表该公鹅的精液质量。精液质量参数表示为Mean±SEM(标准误)。
1.2 药品和试剂
1.2.1 实验药品
(1)谷氨酸钠:北京化工厂;(2)柠檬酸钾:北京化工厂;(3)醋酸钾:北京化工厂;(4)氯化镁:北京化工厂;(5) 伊红Eosin:北京化工厂;(6) 苯胺黑Nigrosin:美国Sigma 公司。
1.2.2 实验试剂
伊红/苯胺黑溶液:N/E stain;3%NaCl 溶液:北京化工厂;
伊红/苯胺黑缓冲液的配制:
(1)在1 L 的广口瓶中加入以下化学试剂:17.35 g谷氨酸钠,1.28 g 柠檬酸钾,8.51 g 醋酸钾,0.68 g 氯化镁
(2)加入1 L 的ddH2O 于广口瓶中
(3)均匀振荡,直到所有试剂全部溶解
(4)使用酸度剂,调整pH 到7.0,振荡混匀后保存于4 ℃冰箱中。N/E stain 在使用前24 h 配制。
1.3 主要仪器
(1)连续移液器:北京莱博生物公司生产;(2)血球计数板:上海精工玻璃仪器厂;(3)生物显微镜:Nikon YX-100 型;(4)集精杯:扬州家禽所;(5)pH计:HANNA pH 211,Microprocessor pH Meter,葡萄牙。
1.4 实验方法
1.4.1 采精方法
背腹式按摩采精法。
1.4.2 测定指标
1.4.2.1 精液体积测定:用带有刻度的集精杯测量[3]。
1.4.2.2 精子密度测量:采用血球计数板的方法测量[3]。
1.4.2.3 精子活力测定:
活力测定采用平板压片的方法,每个样本重复检测3 次[3]。
1.4.2.4 精子形态测定
精子形态检测:精子形态采用Bakst and Ceci(1997)方法,将精子在伊红-苯胺黑中的抹片在1 000 倍显微镜下观测,每份精液样本至少观测300个精子的形态[4]。
精子形态可分为:(1)形态正常的活精子:形态正常,未被染色的精子;(2)形态不正常的活精子:未被染色,但形态不正常;(3)死精子:部分或全部被染成粉红色。
1.5 统计方法
用T 检验来比较不同品种主要精液质量指标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所测得的两个品种鹅的精液质量指标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两个鹅品种的个体的精液质量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两个品种鹅精液质量参数统计结果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emen quality parameters(Mean±SEM)
由表1 可见,不同个体精液质量参数的变异很大,实验公鹅中籽鹅的平均射精量处于0.2~1.0 之间,平均为0.41 mL;而莱茵鹅的平均射精量为0.07~0.7 mL 之间,平均为0.31 mL。从精子浓度上看,本次实验中籽鹅精子浓度平均为3.41~16.31×106·mL-1,平均为7.01×106·mL-1,而莱茵鹅则为2.81~6.3×106·mL-1,平均为3.27×106·mL-1。在精液量,精子浓度性状上的变异程度超过了50%,分别为51.21%、53.49%,而在精子活力和形态正常精子数上,两个品种之间差异不大。
3 讨论
试验中籽鹅的精液量为0.41 mL,而莱茵鹅的精液量为0.31 mL,而Lukaszewicz 对与莱茵鹅有相同来源的Koluda 鹅的研究发现,Koluda 射精量在0.05~0.4 mL 之间,平均0.3 左右[5-6],莱茵鹅的精液量和Lukaszewicz 的实验结果较为接近。在精子浓度上籽鹅的精子浓度大约是莱茵鹅的一倍左右,可见不论是精液量,还是精子浓度,籽鹅都优于莱茵鹅,这可能是中外鹅种之间的差异,中国鹅种绝大多数来源于鸿雁,体型较小,而欧洲鹅种则来源于灰雁,体型较大。由于体重和繁殖性状的负遗传相关,随着体型大的个体对生长速度的逐步选育提高,其繁殖性能却成下降的趋势[7-8],这两个品种鹅在精液质量上的差异也反映了这种趋势。
在精子活力和形态正常的活精子比例上,两个品种之间没有差异。SQF 作为衡量鹅精液受精效果高低的重要指标,其包含精液量、精子浓度和形态正常活精子数这三个重要指标。两个品种之间虽然形态正常活精子数没有差异,但在精液量和精子浓度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在SQF 这个重要指标上籽鹅明显优于莱茵鹅。可见,中国小型鹅种的籽鹅较国外大型品种具有更好的精液质量。
4 结论
由本次实验得出,籽鹅和莱茵鹅在形态正常活精子数上没有差异,但是精液量和精子浓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籽鹅的精液品质优于莱茵鹅的精液品质。
[1]郭文凯,贾永全.东北三省养鹅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6):22-25.
[2]李昂.实用养鹅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杨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Bakst M.R.,Cecil H.C.Techniques for Semen Evaluation,Semen Storage,and Fertility Determination [M].Savoy,Illinois:Poultry Science Association,Inc.1997.
[5]Lukaszewicz E.An effective method for freezing White Italian gander semen[J].Theriogenology,2002,58:19-27.
[6]Lukaszewicz E.,Kruszynski W.Evaluation of fresh and frozen-thawed semen of individual ganders by assessment of spermatozoa Motility and morphology [J].Theriogenology,2003,59:1627-1640.
[7]Wishart G.J.Regulation of the length of the fertile period in the domestic fowl by numbers of oviductal spermatozoa,as reflected by those trapped in laid eggs[J].Reprod.Fertil.,1987,80:493-498.
[8]Wishart G.J.,Young M.,Staines H.Weekly monitoring of breeder flock mating efficiency by sperm transfer into eggs[J].British Poult.Sci.,2004,45:4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