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变脸”
2013-08-06小康张凡成都报道
文|《小康》记者 张凡 成都报道
责编 张凡 zhangfan_xk@163.com
摄影/张凡
在铿锵的锣鼓声中,身着古装的演员忽而疾步如飞,忽而慢步徐行。猛一低头,如金刚怒目,再一回首,变出另一张新脸。这一出川剧“变脸”的绝活,令来自全球各地的财富巨擘和政要们目眩神驰之后齐声叫好。
这正是成都的意图所在。一座城市的国际化,不仅在于能给外国投资者和外资提供一个更开放的空间,更重要的能在城市竞争中产生多少吸引力。因此,全球财富论坛对成都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
在来宾心醉神迷的时候,成都不经意间展现的,恰是这座城市进入世界级城市路上精心准备的一场“变脸”秀。
五百强们看到的“成都脸”
弯下腰,拿起锹,48岁的迈克尔·戴尔很娴熟地为一棵树苗培了几锹土,中途还不忘抬起头,在相机不断响起的咔嚓声中露出笑脸。
这位戴尔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看起来相当轻松,尽管他提出的戴尔244亿美元的私有化方案仍旧悬而未决,本月中旬召开的股东会上戴尔仍有可能面临着生死抉择。但在6月6日,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当天,戴尔选择在中国成都,启动了自己的全球运营基地。这一基地位于成都高新区西区,其总产能可达每年700万台台式机产品。戴尔亚太区总裁闵毅达说,“成都全球运营基地投产后,我们计划把戴尔的全线产品都实现‘成都制造’。”
吸引戴尔不惜血本投资成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成都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距离戴尔基地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米,就是其在中国最大对手联想的成都运营基地。而信息产业链的巨头英特尔落户成都,则直接带动了一批软件产业的行业精英结伴前来。数据显示,全球50%的笔记本芯片在成都封测,全球70%的iPad在这里制造,截至2012年底,“成都造”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台式机年总产值已突破千亿元。
不只是戴尔,同一天,GE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宣布其医疗智能响应中心落户GE中国创新中心(成都),并描绘了GE正试图通过精尖的设备和服务,让行业迈向“云端”医疗模式,让智能化的医疗关爱更多病人。
“我第一次来成都,就感觉这是一座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城市,到第三次来,我确定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伟创力全球运营总裁弗安斯瓦·巴比尔说。伟创力的新工厂6月5日刚刚在成都投入使用,而从投资到建成只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
央视主持人陈伟鸿曾在财富论坛上追问成都市长葛红林,“成都方方面面条件都很好,你觉得最打动他们的是哪一条?”
葛红林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世界500强到每个地方发展也要看这个地方成熟不成熟,这个地方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完善与否,不是说来就来。”
世界500强的另一位巨头拉法基,在落户成都的时候也曾忧虑再三。
拉法基当时提出的一个条件是,要上更加环保的生产线,成都需要淘汰1000万吨的小水泥厂。“当时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而且政府还出了钱。淘汰一万吨水泥,政府出40万的补助经费。”葛红林回忆说。其时并非没有争议,2012年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需要很多的水泥,也有很多人说小水泥厂是不是关得太早了。
但成都市政府的抉择仍然是,不能松,成都到最后没有一座小水泥厂复产。
拉法基在成都的投资很快从一期进展到了三期,在中国的销量接近10亿欧元。拉法基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乐峰透露称,拉法基在成都最新研发完成的全球推广的一款新产品,可以让水直接在混凝土的表面留下来,而不用浸过混凝土,不仅可以预防洪水,而且水的质量也可以提升。
与IT产业比,水泥很难说是高端产业。但是成都市对此却有另外的看法,成都市长葛红林认为,“成都既讲高端产业,也讲产业高端。在发展高端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产业高端,拉法基就是产业高端,它的生产流程工艺就是高端的,环保也是高端的。”
从戴尔到拉法基,世界500强中的238家,来到成都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与之前人们想象的产业转移方式不同,更多的500强企业是基于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踏上了落户成都之路。
数字成都
183.3 公里《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准,根据该建设规划,到2020年,成都将建成9条地铁线,新线总长约183.3公里。
8000万人次成都新机场落地简阳市芦葭镇,力争2014年开工建设,2017年底竣工建成,总投资600亿元。该机场为中国西部地区国际主枢纽机场,预计年旅客运送量将达8000万人次。
8138.9 亿元2012年,成都实现地区生总值8138.9亿元,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增长13.0%,增速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本土企业的“创富”脸
“假如目前成都市全部采用的是一般节能灯,换成交流技术的LED照明设备后,现有的耗电量可以点亮两个成都。”在财富论坛会场休息的间隙,成都新力光源总裁张立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自己公司的新产品。
投向他的目光有的是诧异,有的是惊喜,但更多的是怀疑。
“我们的价格比飞利浦、欧司朗等品牌LED低了20-30%,但我们现在的交流技术的LED性能已经远远超过他们。”张立说。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他甚至约记者第二天专程到位于高新西区的新力光源厂区进行“眼见为实”的观察。
这家成都本土的企业,要挑战的居然是世界500强巨头的飞利浦。
6月7日,飞利浦公司全球CEO万豪敦刚刚在财富论坛上透露称,飞利浦在成都投资兴建的亚洲最大的专业LED照明基地和照明应用中心将在9月份竣工。万豪敦表示,“飞利浦在节能照明领域看到了大量的机会,飞利浦位于成都的LED专业照明应用中心,将成为飞利浦向中国乃至亚洲展示最新照明科技和创新成果的一个平台。”
“不是挑战,是超越。”张立更正说。20年前,新力光源的两位当家人在成都凭着销售戴尔电脑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是后来戴尔不知何故撤销了他们一笔超过800万的单子。这令新力的董事长张明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是打不来天下的”。
他们的创业之路,从这一天开始。
但这一过程却又艰苦卓绝,好不容易赶上了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潮流,新力光源的长余辉稀土发光材料技术取得一定成绩,开始谋划上市期间,却遭遇了最严重的打击。日本一家跨国集团公司,起诉新力光源的稀土发光材料侵犯了其专利权!“要求我们立即赔偿50万元、关闭工厂、销毁我们的模具和设备。”
在此之前,已有三家中国企业被同样的手法击败,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专利费。
新力光源却选择了应战。北京、广东、长沙、上海,前后反复几十次搜集证据。2008年9月,经过31个月的拉锯战,新力光源最终打赢了官司,跨国公司申请的专利被宣告为无效!
在长达三年的拉据战中,新力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错过了一次上市机会。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样的刺激之下,新力光源的研发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余辉稀土发光材料解决交流驱动下LED照明设备频闪的世界性难题。与此同时,新力加了大知识产权保护,接连申请了超过432项专利。“我们现在的员工是480多人,意味着我们人均就拥有一项专利。”张立颇为自豪地说。
今年4月,科技部大楼新更换的4000多套“新力造”LED灯全部点亮,整体电能消耗因此降低72%。此前,新力的LED技术不仅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更出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里。
但新力的目标不止于此。张立说:“全国LED只占整个照明市场的3.86%。中国老百姓平均每人用灯不到5只,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已经超过50只。”随着民用市场的放量,新力光源未来5年的销售总额预计可达300亿元。而3年前,新力光源的年销售额还不到1亿元。
新力的变化,只是发生在成都高新西区里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成都“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之“产业倍增”战略出台之后,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面积达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西部园区,重点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体、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园区;南部园区规划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新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技商务新城。
成都新一代的产业领军者,正从这里起步,迈入国际化竞争的行列。
未来之城的新面孔
从空中航拍的镜头逐渐拉近,一卷画轴缓缓地展开,一座神奇的城市露出真容。
“一条城市发展中轴线,以天府广场为中心,贯穿中心城区、天府新区,连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枢纽,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构成了成都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市规划馆内,一位女讲解员向数十名参加财富论坛的嘉宾们娓娓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成都,这座历史超过2300多年,人口规模超过1400多万的西部名城,正在迅速嬗变为一座国际化的世界城市,这里的“财富版图”也在发生急剧的改变。
此前成都的城市化版图,与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沿着内环、二环、三环的“摊大饼”模式不断扩张。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将天府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新的国家战略,成都跳出之前的城市化路径,重新规划这座城市的发展蓝图。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效法先贤,超越前人,在成都这座千年名城的旁边再建一座新城,建一座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 2011年11月20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上任伊始的一次调研中,明确提出了天府新区建设的未来目标。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城市构想,成都将以天府广场为中心,沿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南北延伸、贯穿全域,打造“百里城市中轴”,并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走廊展开、组团发展,构建“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
“一个城市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如是说。主政成都后,黄新初明确提出成都要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通过规划天府新区的战略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并且加快了成都“运输大通道”的提速工作。(详见《小康》杂志2012年3月刊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成都“裂变”蓝图)
仅仅两年多时间,天府新区的变化已逐渐显现出来。数据显示,2012年,天府新区成都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9.2亿元,2012年,落户天府新区成都区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51家,占成都市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总家数的五分之一强。按照规划目标,天府新区在2020年,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0亿元以上,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其远期发展目标则是,到203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
在打造新城的同时,如何使旧城焕发新颜,也是成都市主政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2年,成都市启动了近年来最大的民生工程——“北改”,这一改造规划涉及金牛、成华、新都三个区,其中集中实施改造的范围约104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北改工程项目约360个,总投资约3300亿元,其中2013年启动的项目约200个。
财富论坛期间,成都自信地邀请世界各地的嘉宾们前往观察“北改”带来的变化。曾经形象最差、交通最拥堵、治安最复杂、城区面貌反差最大的地区华丽转身,展示了一个“有机更新”的城市。
在重塑城市核心增长能力的同时,成都市还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区域。在“全域成都”的规划中,将成都市五城区加高新区划为第一圈层,而将新都、郫县、温江、双流、龙泉划为第二圈层,将都江堰、彭州、金堂、新津、崇州、大邑、邛崃划为第三圈层。
2011年12月,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黄新初为三个圈层提出“头雁高飞、中雁竞飞、尾雁快飞”的战略决策,在抱团发展、梯度推进的“雁群形态”中,实现成都一二三圈层的“圈层融合”。
这意味着,未来区域面积达1.24万平方公里的大成都地区将融合成为西部经济真正的核心增长极。
“从各个方面来看,成都已经具备成为一座世界级城市的条件,在未来几年这里将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财富全球论坛中国主席吉米对《小康》记者说。财富论坛通过直接与资本的对接,为成都及周边县区赢得了更多的“财富机会”, 74个项目、1120.15亿元的投资,显现了财富西进的趋势。
6月20日,成都第二机场获批。根据规划,成都新机场年客运吞吐量规划设计为8000万人次,为目前双流机场的两倍多,定位为国内领先的大型枢纽机场。这无疑将大大缩短成都与全球城市之间的距离。
未来的财富之城,正在展翅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