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界

2013-08-05赵以正

数码摄影 2013年6期
关键词:弱光静物数码

两年前的第三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活动,犹如昨日。时间极速流逝,但我们的记忆中一直留存着当年总决赛现场的点滴记忆。赵以正是当年「十佳”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但决赛过程中拍摄现场的转换、早起晚归的奔波,对他都不是问题,所以我们常常忘记他的年龄。那时候他偏爱拍摄弱光下的环境人像,最近收到他的新作,这组静物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看来,潜心研究PS只是个开始,在题材方面,他也要将「避熟就生”进行到底了。

我从青年时代就酷爱摄影,第一台相机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西安照相机厂停产,排长队花费8.7元人民币购买的华山牌135相机,随之又到书店买了仅有的几本摄影丛书,开始自学。之后,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参加了天津市红桥区文化馆摄影创作小组,在此期间又添置了海鸥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和冲洗放大暗房设备,更换了佳能A-1相机。在这期间,摄影水平不断提高,部分照片在报刊发表,但那时也只是摄影创作的初级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创作,除偶尔拍点纪念照外,将近20年的时间没摸过相机。直到2005年才又开始萌发摄影创作的欲望,此时已是数码影像时代。原来的相机及暗房设备早已过时,于是先后几次更换数码相机,目前使用的是尼康D3s,配备17㎜~35㎜、28㎜~70㎜、70㎜~200㎜、80㎜~400㎜、105㎜微距镜头。

数码相机不断升级换代,摄影也非常普及了,胶片时代落后的暗房制作技术已远远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数码摄影要求,数码摄影的后期制作也越发被摄影人重视,那种只管前期拍摄,后期交到数码扩印店去制作打印的时代,已不能满足摄影人的创作需求。想出精品,只有亲自动手,运用后期处理技术,把自己对拍摄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后期制作是创作的重要环节,是对作品的升华。可是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电脑的老年人来说,想熟练驾驭电脑,并进行后期技法创作,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花费了三年时间潜心、系统地学习了Photoshop软件后期制作技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所获。现在我已能比较熟练地完成作品的后期制作,从而也使自己的摄影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从2006年至今,已有150幅作品在各类报刊及专业摄影杂志上发表,60余幅作品在天津市及全国各类摄影大赛中获奖,2006年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2011年被《数码摄影》杂志评为第三届“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

在拍摄题材方面,我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2005年开始,拍摄的大部分是风光题材。跟随摄影团多次前往新疆、云南元阳、江西婺源、黄山、内蒙古坝上、吉林、黑龙江、贵州、金山岭长城等地,背着沉重的设备,早出晚归。拍摄过程中,注重巧妙用光、合理构图,以及影调和光比的合理控制,尽量避开常规的拍摄方法,利用冷暖、动静、虚实、明暗、色彩等对比方法,或变换镜头的不同焦距,或改变不同拍摄角度,以提升作品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但拍风光片是靠天吃饭,碰不上一些难得的特殊天气,很难拍到与众不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佳作,而上天赐予的这个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曾连续三年在2月份去元阳梯田拍摄,这被认为是最佳的拍摄季节,但运气不佳,等候多时都没碰到梦幻般云雾笼罩下的云海梯田,而第一次刚到张家界,大雨过后,次日凌晨震撼的云海布满全景区,拍到了难得的照片。

随摄影团采风虽省时省力省心,一切事项由团里安排,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每到一个景点,下车后只听到咔嚓的快门声响成一片,拍摄的作品经常会遇到“英雄所见雷同”的尴尬局面。有时想变换位置,寻找不同角度,以实现求异不求同,但因规定时间所限,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且一些热门景点常年有成千上万的摄影人,拍摄一幅与众不同的风光佳作实在太难了。为了避免在选材与表现方式上的“撞车”,就要尽可能避熟就生,独辟蹊径。其实这就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创作性思维,只要做到“不同”,摄影创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随摄影团到处采风,一般很容易浮躁,看到什么拍什么,看到影友举起相机“扫射”,也跟着按快门。拍回来的片子除了雷同就是垃圾,此时摄影师要静下心来立戒浮躁、认真思考、变换思路。

之后在江西婺源采风,我虽然也拍了一些油菜花和徽派的古建筑民居,但这次我开始改变思路,避开人群,独自拍摄,挨家挨户进入农户家中,重点拍摄环境人像和静物。这些生活化、自然化的场景很容易被摄影人忽略或遗漏。我的镜头里,始终离不开老百姓的影子,他们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的生活瞬间值得摄影人忠实记录。每家每户看似平淡无奇,但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老人们饱经风霜的沧桑脸庞、深邃的目光、恬静的笑容时刻打动着我。

徽居农户的老宅结构特别,室内没有窗户,关上门一片漆黑,光线从错开的门缝中进入室内,形成集束光,这是难得遇到的区域光源,无论是照在人物身上还是静物、农具、家具上,都呈现出明显的轮廓光,在室内弱光下看,视觉效果美妙至极。在这种的光源下,我拍摄了一组静物作品《光与影》,并在2007年天津市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中获得银奖;《古镇农家》在2008年获《数码摄影》杂志主办的“我的中国符号”全国摄影大赛二等奖;2011年在“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山西右玉总决赛现场,我拍摄的几幅室内弱光下的环境人像,也被评委专家认可,并最终荣获“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接连的收获让我信心大增,更使我感到不断创新在摄影艺术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采风中,我的拍摄题材逐渐由风光转向民俗,重点尝试弱光下的环境人像和静物。

这组静物作品就是在江西婺源、广西侗寨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老宅弱光环境中拍摄的。这些看似与美无缘,甚至杂乱不堪、平淡无奇的场景,在弱光下隐藏着一种视觉美,非常神奇。独特的场景,独特的曝光方式往往给人带来惊喜。弱光摄影充分展现了时间在画面上的创造力,为作品带来一种横亘静谧的纵深感,在朦胧昏暗的弱光下,石磨、农具、箩筐、餐具等不仅再现当下生存条件,也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块土地的古老文明及这里的历史变迁、人们的沧桑经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静物作品反映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注意的那些场景的独特性,场景简单但却留足了想象空间。物理属性的实物本是没有情感的,但摄影师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实物中,便有了情感。由于环境灰暗,弱光下拍摄的静物,复杂的景物环境变得简约,杂乱的环境变得纯净,隐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使画面获得了统一的暗色基调,比起亮堂堂的白天,弱光摄影的画面更为含蓄、深沉,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意境也提升了。

摄影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在摄影创作过程中营造扣人心弦的光影效果和深邃的意境,情感与感悟必须贯穿始终,而独到的创意和表现技巧的运用,则是作者渗透主观因素——创意和深掘作品内涵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弱光静物数码
静物写生
Naim Audio Uniti Nova数码播放/放大器一体机
静物(节选)
太阳能联栋温室耐弱光蔬菜养心菜栽培初探
数码暗房
怎样写静物
怎样写静物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
四苯基卟啉钯(Ⅱ)/9,10-二苯基蒽弱光上转换体系的介质效应
15N示踪法研究弱光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