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的模式化特征

2013-08-03文/赵

传媒 2013年11期
关键词:纪实性科教

文/赵 晖

当下,流行的电视节目被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和交流,其成功的模式也被更多的电视媒体所借鉴和复制。像国外的《流言终结者》《荒野求生》《抓鬼行动大队》《超级工厂》等这些成功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被各国电视媒体争相引进和模仿。这类节目的成功,是因为其找到了准确的模式化表达方式。那么,如何在节目模式的框架内准确定位科教类纪实性节目,再寻求用模式化的特征进行表达,使科学性、纪实性和娱乐性能最佳地融为一体,树立国内科教节目的品牌,真正担负起应承担的传播责任,使为了娱乐而娱乐的现象不再发生,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节目的纪实性特征

对于科教类纪实性节目来说,首先因为其科教的类别,其所承载的必然是对相关领域的认知及其相关知识的传播。那么节目传达的核心内容能否形成可信度即成为此类节目表达的关键点,因此它的纪实性是必须要放在第一位进行考量的。实际上纪实就是真实,有了真实性就有了可信度。

原生态记录是真实性的基础。原生态记录,也解释为客观式记录,在传统的纪录片当中对这种方式的使用是最普遍的。它主要是提倡尽量保持拍摄对象和生活的原始状态,进行客观取材,不用过强的主观形式表现,反对使用大段的解说。

这种原生态的记录方式同样也奠定了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真实性表达的基础。从当今流行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来看,运用了大量的现场镜头、同期声,把体验者的真实感受充分地记录下来,特别是注重细节的捕捉和放大以及现场感受,尽量原汁原味地进行原生态呈现。这样才能使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体现最准确的真实性。

情景再现是真实上的再创作。对于电视纪实节目而言,真实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哪怕是画面质量不好这些瑕疵也都可以被受众所包容。但在整个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有时不能完全用空镜头的画面语言来填缺,因此就出现了情景再现,并且在很多片子中被广泛应用。

但伴随着影像传播样式的日益丰富,现在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情景再现中的画面所表达的元素也越来越多,表达的内容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因为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多为历史、科技等类型的主题,在进行真实化表达时,应用了Flash动画、数码特技、演员扮演、舞台演出等多种手段,特别是CGI特效镜头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样的视觉呈现,让观众耳目一新,娱乐化的体验大大加强。

情景再现要求制作者严肃、谨慎地对待历史事实,不能够有半点虚假和伪造,尽可能与事实接近。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要和相关的专家一起来研究对再现场景的设计,甚至要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档案和图片,模拟相关事件发生的情况。这样再现的镜头才能保证表达效果的真实性。情景再现的出现,能够及时弥补即时画面的缺失,让观众更加直观地去理解节目内容,其多种制作手段也可以丰富故事的表现力。

节目的体验性特征

在科教节目《探索发现》的理念下,科教节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讲课式教学片。特别是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诞生之后,单方面灌输式的传播已经成为历史。新形态的节目是要带着观众去体验和探索,从中领略到科技与知识的乐趣。

选题的趣味性、亲民性。在体验性的前提之下,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的选题通常都具有趣味性。比如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异想天开玩科学》节目,这个节目是通过不同学科的研究小组,在受到别人实验研究的启发之后,进行再度实验,试图研制出革命性的新东西的过程。它所包含的基本上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有些还很具有争议,包括“在实验室里制造球形闪电”“探索动物预报地震的真相”。从栏目名称的设计上就非常有趣味性,对无论是否热爱科学的人们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这些选题本身也充满了趣味性,这样才能让观众带着极高的兴趣收看,并得到全程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感受。

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的选题同样也是来源于和受众紧密联系的话题以及受众关心的事件。比如,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绝境求生手册》节目,这是一档由同名书籍延伸出来的关于自救生存技能的写实电视节目。该节目由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主持,每集他会在设定的不同灾难场景中,如自然灾难、人为灾害、意外事故及其他恶劣的情况下体验如何生存自救。这样的选题让观众在强烈的紧张体验之余,也有了深刻的关于危机下如何自救的体验和收获。

主持人(体验团队)是体验性表达的主要载体。在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基本上都设计主持人(体验团队)这样的角色进行体验性的表述,这已经成为节目固定的模式特征。他们所担任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旁白和串场,而是节目的核心内容的载体和体验信息的传递者,他们代表观众在对兴趣点进行发问的同时帮助观众来寻找答案,并且向观众传递真实的感受,因此在节目中对他们的任务设计就有着很强的体验性。

从视觉表现力方面,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的主持人(体验团队)往往需要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例如《动物零距离》的主持人布雷迪·巴尔博士和《荒野求生》中的贝尔·格里尔斯,他们所到达的地方都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同时他们的体验极具冒险性。他们在节目中被蛇直接咬中鼻子,会因为挑战生存能力吃一些我们难以想像的东西。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的主持人(体验团队)通过自身的行动表现,强化了节目的体验感,不仅体现了节目形态上的创新,也带给了观众更多意想不到的娱乐化感受,增强了节目的视觉化表现力。

正是因为有了主持人(体验团队),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的体验性才找到了准确的表达载体,也正是因为他们出色的表现,把节目的核心内容表达得更加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节目的娱乐性特征

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为了增强其娱乐化的表现力,需要借鉴并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叙事艺术手法和技巧来进行表达,再通过现代科技的声画艺术加工,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收科学知识和精神理念,感受科学的魅力。

设置悬念,强化冲突。悬念是激起和营造观众某种急切期待和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对科教类纪实性节目来说,悬念性节奏是讲好故事的重要前提,而悬念性的层层推进使得节目的情节既紧张有序,又互相巧妙地衔接,呈现出一波三折的娱乐性叙事效果。不过对于科教类纪实性节目来说,它的戏剧化设计并不是虚构故事情节,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为了增强节目的娱乐表现力,预先进行人物、场景、任务难度等设计,突出体现可能存在冲突的元素。

娱乐化的艺术加工。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的娱乐性除了体现在节目策划设计、拍摄过程以及剪辑过程中以外,丰富的电视视觉化、听觉化及数字化的艺术加工也强化了其娱乐性的特征。

首先是从镜头的景别和角度来体现娱乐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影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视觉或图像文化已逐渐成为影响受众的主导因素。科教类纪实性节目的娱乐性特征在视觉语言方面充分体现在多种景别和角度的镜头应用上。

在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的镜头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运动镜头多。这是因为传统的纪录片为了表达画面的美学特质,通常要十分讲究镜头的构图,为了某一个画面可以反复拍摄,但是在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传递真实可信的信息是最重要的,因此会采用大量的运动、跟拍镜头,增加真实感和纪实性。比如在《动物零距离之寻找巨蛇》节目中,摄影机就是一路跟着布雷迪·巴尔博士进到山洞里,基本上很少有完全固定的镜头,甚至有的还是摇晃地追拍,传递给观众非常强烈的探索和体验的真实感。二是镜头角度丰富。在美国的商业电影中,已经习惯运用丰富的镜头来进行叙事,这不仅是为了娱乐化的需要,增强视觉效果,也是为了后期剪辑时调整节奏来使用。这一点在探索频道(Discovery)制作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动物零距离之寻找巨蛇》节目中,尽管在山洞中拍摄的空间非常狭小,但是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角度的特写和全景,不仅把周围的环境、现场的气氛、细节等展示得淋漓尽致,还特别把巨蛇的特写和近景拍摄得全面到位,使观众仿佛也置身于其中。三是主观镜头运用得当。为了尽量表达真实感受和现场的紧张气氛,在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中,主观镜头的数量是非常多的,特别是为了体现拍摄主体某种特性的时候,主观镜头会给人以亲身观察和体验的效果。比如主持人布雷迪·巴尔博士在观察巨蛇的时候,甚至会用安放在头盔上的摄像头进行小空间的主观拍摄,让我们也能感受到在那个场景里的紧张气氛。

其次是用精致的后期包装打造节目娱乐性品牌。有些人认为科教类纪实性节目,既然属于纪实性节目,要求对画面和内容完全真实地呈现,是不需要进行过多包装的。其实从目前电视节目的发展来看,不是内容好就能够吸引观众,其外在的“卖相”也要精良才能在电视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有立足之地,尤其是要打造精品栏目,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装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无论是看探索频道、BBC,还是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节目,你会发现每个栏目化运作的节目整体设计效果是十分统一的。从片头、片花、节目LOGO、字幕,甚至音乐、音效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哪个频道哪个栏目的节目。这说明成功的节目后期都有专门的团队精心为其量身打造这样的标识和特征。这样的包装方法已经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形式,从整体上给受众以娱乐化的总体印象,让受众一开始就产生愉悦感,对节目有了一定的关注度。技术与艺术的共同作用和完美结合,才能制作出让人赏心悦目的电视节目,也使得科教类纪实性栏目的品牌地位得以彰显。

科教类电视节目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国外大量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科教节目应该大胆借鉴其成熟的模式和特征,并开创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和价值观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而要打造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传播理念和传播精神,在节目的研发和创作之初要有前瞻性,在保证科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同时,也要把复杂的科教知识做到通俗化表达,并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

猜你喜欢

纪实性科教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科教之窗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探析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研究
电视文艺节目的神来之笔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