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大“主流”,传递更多中国“好声音”“真声音”——《人民日报》新推评论版的过程与认识解析

2013-07-25陈利云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党报观点

□ 文/陈利云

《人民日报》评论版甫一推出,便引发了较强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以及新浪、网易、腾讯、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发布消息,众多境内外媒体、专家学者及大众也纷纷以各种形式予以报道或评论。有业界人士称:《人民日报》推出评论版,是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的积极尝试,它带来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中国主流媒介的“化学反应”。

以聚零为整的规模效应,强化核心竞争力

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是党报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也是改善舆论生态的重要武器。但在当下人人拥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在利益多元、意识多元的观点时代,自媒体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传统媒体的传播效能面临不断被弱化的风险。因此,充分发挥评论优势,让党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张扬个性,保持活力,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力,是新时期党报必须面临的新课题。《人民日报》顺势而为,整合优势言论栏目,推出评论版,为进一步强化党报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优势平台。

长期以来,《人民日报》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又颇具影响力的言论栏目,像“人民观点”“人民时评”“来论”“钟声”“声音”“新论”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它们都散见于各自相对固定的版面,如“人民时评”和“来论”多刊发在视点版,“声音”多刊发在政治版,“钟声”多刊发在国际版,“新论”多刊发在《民主政治周刊》,“人民观点”则主要刊发在原先的观点版……面对新的舆论格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各自为战、栏目跟着版面走的格局,难以形成党报评论的规模声势和引导强势。为此,评论版将这些栏目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推出“评论员观察”“大家谈”等新栏目,使版上既有熟悉面孔,也有新生力量,不仅协调统筹了“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突出了组合拳优势,彰显了聚零为整的规模效应和舆论强势。

以“顶天立地”的议题设置,扩大传播半径

评论版上的栏目定位不同、特点各异,“人民观点”主要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的宏观课题进行论述分析,辩证理性,观点鲜明;“评论员观察”则对新近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趋势作出及时观察剖析,澄清认识、引发思考;“人民时评”主要就一些热点问题或敏感话题进行探讨评析,视角敏锐,笔锋犀利;“声音”着力为领导干部提供抒发见解的平台,权威高端,见解独到;“大家谈”为各地读者和众多网友开辟抒发见解、表情达意的空间,原汁原味,轻松自然;署名“钟声”的国际评论,注重从国际视野观照国内问题,基调客观,有的放矢;“新论”则侧重于借一些研究型人士之口进行专业解读,对症下药,思想性强;而“来论”作为《人民日报》一个群众性的评论专栏,则以短小精悍、文风活泼见长……不同的栏目定位决定了作者群体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评论版的作者,有领导干部,也有专家学者,有《人民日报》记者,也有普通民众,还有广大网友;评论版的文章,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分析,也有回应公众关切的热点解读,有国内视角,也有国际视角,有权威发声,也有基层观点,有“我说”,也有“他论”。丰富多元的议题设置,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不仅体现了“开门办报”的意识,凸显了将评论版“打造成干部论政的平台、学者争鸣的空间、群众议言的广场”的版面定位,也使《人民日报》评论版呈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立体架构。

所谓“顶天”,即着眼于事关党和国家进步发展的重大命题,及时正确地宣传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比如,1月4日起连续七期推出的“深化改革方法”系列评论,关注改革动向,直面攻坚难题,在全面阐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也对改革动力、改革方向、改革方式等进行了辩证冷静的探讨和分析;1月23日起连续五期推出的“从严治党新观察”系列评论,则围绕中纪委二次会议精神主动设置议题,积极为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寻求解决之策,凸显了党报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问题意识。包括“声音”栏目推出的一些党政干部的观点,也多是围绕宏观的党务、党政话题展开思考分析,突出了权威性和思想性。

图1 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评论版编辑在拼第一块评论版。

图2 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前排坐者)、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左三)在审看第一块评论版大样。

所谓“立地”,即放下“身段”,走向民众,围绕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或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思想启发、正面引导。比如,就异地高考政策、公务员考录、兰考弃婴火灾事件、住房公积金差距、山西苯胺泄漏事件、“房妹”事件、年终欠薪现象、春运购票、雾霾污染、春节吃喝浪费风、义昌垮桥事故以及马里局势、中美关系、南海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等国内外热点进行的分析评说,每一个事件都有引人关注的新闻背景,其背后也都隐藏着一系列值得重视和反思的现实课题,通过观点的碰撞、意见的整合,澄清认识、凝聚共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党报评论的传播半径。

以扎实、求实的作风和文风,壮大主流声音

评论重在以理服人,能否以最为简洁生动的语言阐释观点,明晰思路,不仅是对评论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考验,也是新舆论环境和传播条件下不断提升党报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综观近期评论版的报道,每一篇文章都注重务实破题,围绕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热点事件,紧贴社会现实,进行客观呈现、深度挖掘,并切中要害、直击痛处。比如,由备受关注的“房姐”事件,透视户籍制度、保障房制度等方面存在的漏洞;由兰考弃婴火灾事故透视其背后的社会管理短板;由年终欠薪讨薪问题,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制度缺陷;由“借孤迎检”事件反思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由雾霾污染反思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直面矛盾的底气与硬气,追根溯源的态度与力度,为解决现实问题明晰了路径,也进一步拉近了党报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吸引读者关注、赢得广泛共鸣的同时,也起到了壮大了主流声音,正面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版上文章多短小精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套话,也没有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诸如辉煌、伟大、雄踞之类的“大词”少了,短文多了,短句多了,鲜活生动的语言也多了,文章少则二三百字,多则不超千字,但重在让事实说话,以观点取胜,意尽言止,语约义丰,虽然字数减少,但高度未降,思想未减。另外,精短平实的文字表达也为更多的稿件提供了空间,每日版上都集纳了至少6篇以上报道,它们协调搭配、布局合理,不单调、不呆板,也不沉闷。尤其是每日推出的图片报道,更是以漫画配打油诗的形式成为版上一大亮点,它们自成一体,独立成篇,着眼一些引人关注的事件,以独特的形式进行呈现或评说,像网络牛皮癣、权力寻租、公款吃喝、拒载农民工、滥用食用香精等负面现象以及郑州“相约吃面”的温暖故事、乌鲁木齐公布整治餐饮业“最低消费”实施方案的创新举措等,都成为集中关注的焦点,丰富了内容视角,也增强了版面的可视性。

文章短了,内容实了,标题也更亮了,像《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你撑“安全伞” 我就脱“马甲”》《改革没有完成时》《关注非洲,不能只管“扑火”》《欧盟,自信点儿》……或形象比喻,或直陈观点,或口语化表达,或讽刺味儿十足,有寓意,也有新意,进一步增强了文字报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党心与民心同振,高层与基层共鸣,评论版推出一个多月来,党报评论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读者奉献了诸多精到精彩的评论,也赢得了肯定和掌声。但同时也应看到,作为一个常设版面,评论版才刚过“满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在不断摸索中改进,在创新中提升。比如,可否简化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直接将新闻用言论的形式进行挖掘呈现;能否打破言论“配”新闻的模式,推出更多独立性选题和自主性评论;可否适时组织“话题专版”,围绕同一话题进行多角度碰撞、深层次思考;能否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鼓励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积极投稿以扩大稿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评论版常出常新,真正做到既有高度与深度,又有活力与吸引力,从而在不断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更多“中国好声音”“中国真声音”。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党报观点
观点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