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镜头腐败”与“荧屏清廉”——改进作风背景下的电视新闻之变
2013-07-25高思杰
□ 文/高思杰
2012年12月4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的高级干部着手从自身做起,改进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规定一出,“镜头腐败”得到有效遏制,“荧屏清廉”开始逐步实现。
“镜头腐败”: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先来看现场短新闻《夏收检查》。
(导语)夏收基本结束,但在某县某镇的农田里却发生了一件奇怪事:眼看就要下雨了,可停在麦田里的两台大型收割机却不去抢收熟透的小麦。
(正文)上午10点,记者来到位于某河湾里的某镇某村采访时,停在麦田里的大型收割机格外显眼。怀里抱着空空的粮食袋的农民时不时抬头看看已经压上树梢的云层,显得很是焦急。
(同期声)农民:“不让割,说是有大领导来检查,也不知要等到啥时候,下了雨可咋办呀?”
(正文)不让割麦子人就在离收割机不远的田头坐着,有县里、镇里的干部,还有穿着警服的派出所民警。
(同期声)(隐蔽拍摄)记者:“大田里的小麦都割完一两天了,这块地怎么到现在没割?”县农机局干部:“别提了,我跟驾驶员开着车到处转悠,找了一天半才找到这块地。从昨天中午看到现在了,等领导来了才能割。”
(正文)临近中午,一辆警车带着车队远远地开了过来。这边,收割机启动,田野里顿时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一群人前呼后拥地陪着领导走进现场,随行的记者跑前跑后……
(现场声)(镜头虚掉,谈话、拍照、掌声、笑声等)
(正文)15分钟后,检查完工作的领导走了,受到表扬的基层干部也走了,可上天一点也不给面子,车队还没有驶出视线,雨滴便大颗大颗地撒落下来。
这是一条真实的新闻,只是没能播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可结局不够圆满。另有一个选题看似很圆满,却似乎更加沉重:一位领导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指明了要看夏种,而此时夏种已经结束,田里的庄稼苗已经长出来,不宜再耕作。基层干部急中生智,选择一块蔬菜基地的临时空地组织现场。为防止种子出苗,连夜让人用高压锅把种子煮熟了,制成包衣“良种”,第二天的耕种现场热火朝天,上上下下皆大欢喜。
这样的腐败因镜头而滋生,平时隐藏在镜头之后,不容易被发现;即便是显现在电视荧屏上的腐败,也往往容易被忽视。笔者以为,“镜头腐败”可以分为“显性镜头腐败”和“隐性镜头腐败”两大类。
“显性镜头腐败”,是指电视荧屏上看得见的腐败。前呼后拥的领导团队、拍照灯闪烁快门声迭起的领导画面、长长的重复使用的领导特写(有些电视台时政新闻规定,正职领导特写镜头8秒、副职6秒、一般群体4—5秒,而且单条新闻不分长短领导特写均要用两遍以上)、在与工作职能无关的场合“抢镜”、上镜时服饰佩饰超标,依偎在领导身旁、环境用具阔气(含车辆、桌椅、茶杯、花草、水果、条幅、标语、彩旗、气球、红地毯等),出席活动消费名烟名酒……当这样的镜头出现在新闻中、充斥在荧屏上,传递给观众的会是些什么样的信息呢?
“隐性镜头腐败”,是指隐藏在镜头之后,电视荧屏上看不到的腐败。前文例证是下级干部讨好上级领导所为,显示了极强的“创造性”;而上级领导不能结合实际违反规律到基层指导工作,也是滋生腐败的根源。就党政军事群企等领域领导而言,选举任用前创造机会、设置情境在新闻节目中频频亮相;就任后利用职权规定自身出席活动上镜长度,都是镜头背后的腐败。某领导很注重形象,出席活动往往要亲自审稿,审定的稿件一个字也不准删改,而电视新闻是有时长的,有时多出一两秒,编辑想根据电视新闻规律删掉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却又担心“出事”,弄得大家苦不堪言。越是这样“讲究”的领导,其身边的人员、下级官员、求其办事的人越会投其所好,导演出一幕幕让人哭笑不得的腐败镜头。就媒体而言,拉拢领导策划的巡回采访,为上镜而采访编发的同期声,不厌其烦开展的各类非权威人物评选,以媒体之私、个人之私炮制的账号新闻、卡新闻、实物新闻、饭票新闻……都是隐藏在镜头之后的腐败。
“镜头腐败”:变异价值观滋生的社会暗流
“镜头腐败”是变异的价值观与电视媒体碰撞后产生的社会暗流。首先,官本位思想作怪。一部分官员把做官、升官、升大官当成为官的目的,读的是《升官记》,背的是《护官符》,把党旗前的宣誓、就职时的演讲全部抛到脑后,认为电视媒体是成“官”之道的捷径,想方设法上镜头,在荧屏上演足勤政廉政大戏,然后就可以走官道、上官位,仕途通达。
其次,做官“技巧”作祟。一些官员把工作分成三类:对自己有利,对社会也有利,大做特做;对自己有利,对社会不利,适当地做;对自己不利,对社会有利,坚决不做。这类官员只做对自己有利的工作,却要让人们觉得对社会有利,电视镜头就成了最好的道具。
第三,危急时刻的救命稻草。一些官员预感到自身的违法违纪行为可能东窗事发,或在监督部门正在调查时,常常主动出现在镜头前,拼凑廉政情节,树立“清廉”形象,把上镜作为逃脱处罚的救命稻草,混淆视听。有一位官员因贪污受贿被“双规”,专案组到其单位带人时,发现他正在开反腐倡廉会,专案组成员在他办公室等了几十分钟,一直等到散会才将他带走。这次的镜头是拍足了,只可惜其高谈阔论的“形象”却没能在荧屏上播放出来。
第四,媒体及记者助纣为虐。媒体及记者的小圈子也有为官之道,讨好了有权的领导、有钱的领导,自然也能官道亨通、口袋丰盈。于是便有了“策划”“包装”“推介”,把领导捧得飘飘然、晕乎乎,上镜成了习惯,成了自然。
□ 2011年10月18日,本文作者高思杰(前左一)在安徽阜阳体育场采访亚洲跳伞锦标赛暨国际跳伞公开赛。(戴文学/摄)
“镜头腐败”借助主流媒体的传播、引导等功能,如果不加遏制,将直接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
“显性镜头腐败”,因其摆在面上,被成倍地放大,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性、危害性极大。“隐性镜头腐败”往往被少数人所操纵,藏于幕后,暗箱操作,极具隐蔽性、欺骗性,好比颗颗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则破坏性、危害性更大。
防治镜头腐败 构建清廉荧屏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出台后,各级各地迅速跟进,制定实施细则,严格贯彻落实。安徽省委提出了6个方面30条规定,阜阳市委提出8个方面36条规定。“八项规定”及各地的实施细则规范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行为,成为防治镜头腐败、构建清廉荧屏的突破口。
“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改进了调查研究,电视新闻中连串的车队、簇拥的领导团队、迎风招展的彩旗标语、长长的迎宾通道等显性腐败,以及训练接待群众、干部乔装成一线工作人员、提前品尝迎宾宴的试吃活动等隐性腐败得以遏制。
“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精简了会议活动,一档新闻“一会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在会上读稿子、睡觉、玩手机、挖鼻孔等有损领导形象的镜头随之消减。
改进了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领导出行时,路边就不会留下怨声载道的群众队伍,十字路口也不会出现被警察强行拦下拉着长笛的救护车。
“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改进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规定对领导和媒体均有约束,一方面,媒体按规律报道领导不好再强行约束,另一方面,媒体投领导所好也会有所顾忌。
笔者注意到,近期的电视新闻节目干净了、整洁了,基层的声音多了,家常话多了,老百姓看着更顺眼了、听着更顺耳了。以1月22日国家、省、市三档新闻为例:
为期两天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央视“新闻联播”只播出一条新闻,重点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讲话,会议开幕及工作报告只在结尾一句话带过,整条新闻时长7分10秒。接下来6分12秒是关于公共财政收支、九大领域重组、县乡人大换届三条政治民生,剩下的16分钟都是来自基层和各领域的生活民生,及关注度高的国际资讯。
“安徽新闻联播”当天适逢省人代会开幕,除去片头片尾,在21分20秒新闻时长中,开幕会只用了7分50秒,接下来是短评、观察、领导讨论、代表委员审议。在这些必须报道的内容中,节目硬是挤出近6分钟时间,前5分钟通过“现场、声音、背景、观点、手记”等小片段结合两会解读美好安徽建设,后1分钟播出一组经济生活快讯。
《阜阳新闻联播》包括省两会随团报道和五位领导访贫问苦六条时政加起来只有5分43秒,余下的13分17秒全部是政治民生、生活民生类新闻。
这样的编排形式和报道内容跟以前相比有了天壤之别,给人的感觉是,媒体不再一味地跟在领导后面拍马屁,而是负起了社会责任,把镜头和空间给了老百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电视荧屏上哪怕是一丁点儿变化,都会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八项规定”和新闻行业的“走转改”活动结合起来,让弄堂小巷、山坳坳、乡旮旯里的心事、俗事、轶事走进镜头,登上了“大雅之堂”,为电视荧屏吹送了一股清新、清爽、清廉之风。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营造的荧屏清廉绝不仅仅是为了避开“八项规定”的高压线,而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行动。防治镜头腐败,尤其是隐性镜头腐败滋生、蔓延,构建荧屏清廉,有利于加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建设,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