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新一轮调整及八大趋势
2013-07-25邓的荣
□ 文/邓的荣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传统期刊终将被新媒体击垮。但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即便在期刊业发达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的印刷版收摊了,而同样老牌的杂志《新共和》却能触网重生。
中国期刊产业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在可预见的未来,期刊依然凭借其设计精美的页面,与读者和广告客户保持亲密接触,同时将越来越多的数字内容融入其品牌战略之中。
期刊产业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有研究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期刊经历了大众期刊、时尚期刊、财经期刊、时政期刊等几次大的发展浪潮。
可以说,每一次期刊发展浪潮都踩准了时代需求的节拍,给期刊市场带来一次结构性调整。
与前几次调整不尽相同,新一轮期刊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动力机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首先,“新媒体倒逼”成为新一轮调整的明显特征。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化发展,让移动阅读、屏幕阅读、浅阅读、微阅读等新兴阅读形式,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摆出架势要将读者从期刊页面前拽开。
在这种趋势中,以传递思想、态度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杂志则成为受益者。可以说,新媒体就是那条搅动期刊业保持旺盛生机的鲶鱼。
其次,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是新一轮期刊调整的社会动因。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迁,直接推动了公众阅读需求细分化、阅读品位高级化趋势的形成,从而使得杂志内容细分化、形态精品化成为行业大势。
第三,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新一轮调整提供了政策推力。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推动报刊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健全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加强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力建设等重点政策逐步推出和落实,让中国期刊产业走进了大变革、大调整的又一个春天。
八大趋势引领期刊业强势崛起
如果说前几次期刊业调整的主要特征是“从无到有”,新一轮调整将更多地表现为“从有到优”。创造真正享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强势期刊,成为新一轮调整的目标。目前,期刊产业新的发展趋势正若隐若现。
趋势之一:期刊更名成时尚。
“改版”是期刊创新的常规动作。新一轮调整中的“改版”不仅仅是在杂志栏目设置、版式调整等编辑技术方面的微调,其动作幅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主要表现为期刊更名,这意味着杂志性质、定位、方针等要素发生转换。
在中国,期刊刊号资源本身是稀缺的,现阶段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为主。外部资本对期刊的投资冲动,往往使期刊社常规的改版动作直接变异为更名。可以预计,随着刊号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流动重组逐步松绑,以及民间资本对期刊经营参与力度逐步增强,期刊更名将会形成一种新的时尚。
期刊更名潮顺应了我国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有两种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更名行为与国外优势期刊的版权合作有关;二是作为对刊号紧张的一种变通办法,“杂志书”成为新创刊物的便宜选择。
趋势之二:产品结构立体化。
我国目前9800多种期刊,单一纸质杂志仍然是产品的主流,只有在一些市场化发育比较深的期刊社才有意识、有条件生产多重产品。
产品结构立体化将成为未来期刊社的业务标配。总的来说,未来期刊社的产品结构将呈现为“三位一体”:纸质产品、数字产品、定制产品。
纸质产品依然是期刊品牌价值的主要承载者。其发行面将发生由“大众”向“小众”、由“公众”向“精英”的位移;其编辑定位也将呈现重思想而非重信息、重引导而非重解读的提升。就像硬笔书写将毛笔逼成书法艺术那样,未来纸质期刊产品将被其数字产品逼成了“期刊贵族”。
数字产品将是期刊公众服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主要承载者。运用何种数字策略是期刊社的经营选择问题,但有一点可以预计,缺乏数字产品供给的期刊必将远离读者视线。
定制产品将是期刊品牌延伸与经营战略的蓝海。定制阅读产品的爆发性增长,将是未来期刊产业增强发展实力、壮大强势品牌的重要抓手。
趋势之三:期刊阅读多级化。
中国社会机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动,让社会分层更多元、消费分层更清晰,期刊阅读市场多极化趋势将愈加明显,“精英读精品、大众随大流、同道结同盟”成为期刊阅读的未来趋势。
□ 读者群的“老化”成为报刊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图为2013年4月5日,清明假期,市民在江苏南京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杂志期刊。(新华社/发)
所谓“精英读精品”,是指中产阶层及其以上的社会精英成员,将在精品期刊中寻找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全社会向上流动的欲望,则助长了“精英读精品”的阅读需求。在这种趋势的裹挟中,“精品通吃”将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基本定律①。
所谓“大众随大流”,是指期刊社为公众提供普通的、“大路货”产品,那些代表期刊精品气质的内容则点缀其间。这些产品大多以数字产品形式出现,在收费模式上大多让公众免费阅读。这既是期刊社履行自身作为社会信息与思想提供者的基本责任,也是其自身品牌竞争战略的具体体现。毕竟,公众口碑是精品期刊培育与维护的一道门槛。
所谓“同道结同盟”,是指拥有相同阅读趣味、阅读选择的读者将结成一种“阅读圈子”,网络通讯的发展为圈子集结提供了便利。这些“圈子”或松散、或紧密,或为线上虚拟社区,或为线下实体组织,越来越多的期刊社主动将其纳入经营战略之中,成为衡量其用户维护、品牌延伸的重要支点。
趋势之四:思想铸就品牌。
报纸讲信息,杂志讲思想。报纸是信息橱窗,其职责是将现实信息公告给人看;杂志是公众智库,其职责是将信息意味分析给人看。新媒体强劲崛起改写了报纸与杂志的这种职责分野,报纸被迫将“信息橱窗”功能部分让渡给网络媒体,杂志“公众智库”功能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从“报纸杂志化”的发展趋势中也能看出端倪。
思想铸就品牌,将是未来期刊发展的核心战略。期刊将依靠独特的思想、立场、眼光、判断、态度来立足,“无思想、不生存”将成为业内基本共识。
此外,“报纸杂志化”趋势也将继续往前跨越一步,更多的“杂志化报纸”将直接转变为期刊,这将为期刊业构筑思想高地输送了专业能力和人才资源。
趋势之五:视觉融入内容。
一说起期刊内容,人们很容易误解成期刊的“文字内容”。这种习惯性误解遮盖了文字内容的视觉表达,是对内容本身的窄化。让视觉融入内容、成为内容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是未来期刊业调整的一大趋势。
期刊对视觉的强调,部分原因来自期刊对思想的强调。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视觉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就像一座桥梁,弥补了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独特的封面设计、精美的杂志页面、恰当的图片运用形成杂志的视觉震撼,让文字本身的思想意蕴,能在第一瞬间抓住眼球、释放张力。
未来不排除一些专业性期刊、品牌性期刊,出于财务成本、个性坚持等方面的考虑,将会继续以文字的力度取胜,而不过多地强化视觉表达。但就期刊业总体发展而言,那些思想精湛、视觉精美的期刊,将更有机会占据未来市场的更大份额。
趋势之六:创意赢得话语权。
创意、资本、技术,是推动期刊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目前,技术和资本在期刊业发展中享有较大话语权,而从事内容创意的团队相对弱势。在新一轮调整过程中,这种状况将得到修正,创意将赢得期刊话语权。
比较而言,技术、资本是“器”不是“道”。新媒体技术将加速向技术本身回归,期刊拥抱新媒体不是找死,而是为自己增添腾飞的翅膀。
资本一度对期刊指手画脚,随着期刊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期刊的创意能力必将比刊号资源更为稀缺。未来进入期刊的资本必将越来越多,资本也将自觉放低身段,向投资人、经营者的位置回归。
在一个渴求思想的时代,创意永远是稀缺资源。期刊内容依然为王,能够为社会提供原创思想的期刊,将是社会之福。这也是期刊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根本保障。
趋势之七:平台化运作。
“平台思维”将是未来期刊调整的一种思维变革。所谓“平台思维”,即期刊不再将自身看作一个纸质期刊的编辑部,而是看成针对社会特定群体的服务性平台。
比如《讲刊》,这是国内唯一一份以刊登演讲和谈话文本为主的期刊。一般杂志的内容都是“写”出来的,唯独《讲刊》是“讲”出来的。《讲刊》顺应这种特性,拉开一个“讲”的服务性平台。《讲刊》印刷版提供优秀演讲词,这是一个高雅的阅读产品平台;《讲刊》设立“大声讲”人文讲堂,提出“有想法、大声讲”,设计面向社区、面向学生、面向企事业机关、面向社会公众等不同形式的系列讲坛,形成一个演讲活动项目平台;通过演讲培训、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培训等项目,形成“讲”的教育培训平台等等。总之,《讲刊》将“讲”看作是一个服务平台,围绕“讲”这个核心价值为社会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
未来期刊运作都将是“平台思维”引领下的平台化运作。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一切媒体都将是社会化媒体,期刊业也不例外。在这里,“数据挖掘”与“用户交互”则处在咽喉地带,值得特别重视。
期刊的“数据挖掘”,是指从期刊数据库中揭示出隐含的、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数据挖掘的目的是发掘期刊与用户、期刊与客户、期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户交互”则是指期刊保持与用户、客户、社会之间保持开放与交互,并从中发现期刊商业机会与社会价值。“数据挖掘”与“用户交互”相互支撑,共同维护期刊跨平台运作健康发展。
阅读期刊,说到底是读者对自身独特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确认。期刊与读者之间的意见交互、情感交流,将是期刊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大量传统期刊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读者背影,而未来期刊则在“数据挖掘”与“用户交互”的作用下,与读者始终保持亲密接触。
趋势之八:分业式经营。
期刊业是一个产业链。内容创造、设计、纸张、印刷、投融资、技术、物流、发行、广告、公关推广、数据分析、数字出版、教育培训等,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强势期刊在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中显示强势,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期刊能够覆盖其全部。
金融行业有“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区分。类比起来,目前我国期刊业应列入“混业经营”范畴,一家期刊选择在这个产业链条的尽可能多的环节上分布发力,既要自己做内容、做设计,又要自己做发行、做广告,还要自己做数据挖掘、技术支撑等等。全都要做,全都做不好。“混业经营”是我国期刊业幼稚化的表现之一,妨碍了我国期刊业做大做强。
未来期刊将更有可能选择“分业经营”模式。一方面,期刊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将逐步建立、完善,有关期刊的数据分析、发行配送、技术支撑等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健,有能力为期刊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另一方面,期刊社也更愿意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分包,而将内容创意等核心资源攥在手里。这样既有利于分散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一个强势期刊崛起的背后,总会活跃着一批优秀的期刊服务商。
建立中国期刊自信
期刊业的新一轮调整并非一蹴而就。有一些新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有的开始崭露头角,有的还在蓄势待发。目前业界迫切需要建立中国期刊自信,为期刊业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首先,要建立中国期刊的改革自信。期刊业数量众多,资产属性复杂,功能和作用差异较大,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期刊改革的艰巨性。业界要建立新的期刊发展理念,突破观念桎梏、体制桎梏,真正按照期刊本身的规律办事。
其次,要建立中国期刊的商业自信。目前绝大多数期刊单一依靠发行、广告,商业模式匮乏。新一轮期刊的结构性调整,将是对优势期刊的寻找与确认的过程,弱势期刊将通过兼并、重组、资本注入、合作办刊等方式获得生机。一批既符合国际期刊大势又具有中国期刊特色、既彰显传统期刊思想张力又融合新兴载体传播特性的期刊商业模式,将在业界的探索中逐步显现。
第三,要建立中国期刊的内容自信。期刊是思想、观点、态度、眼光、判断的载体,中国思想、中国观点、中国态度、中国眼光、中国判断正在成为世界需求。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对世界和平充满向往,以及期刊业本身表达欲望与表达空间逐步壮大,为中国期刊业崛起创造了巨大机遇。中国期刊有责任、有能力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责任、有能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
【注释】
①参见《传媒蓝皮书 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4月版。该报告认为,读者渐趋高端化是当前期刊发展的趋势之一。统计显示,从2009年到2012年,杂志正在逐步从大众媒介演变为高端人群的资讯类读物,读者呈现出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趋势。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读者从2009年的7.6%上升到2012年22.2%,高学历读者也从22.9%增长至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