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入点
2013-07-24曹妮妮
曹妮妮
摘 要:基于史料分析发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早期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选择农民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实践指导;实践基础在于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初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以及早期关于农民问题的探索。这也是早期毛泽东农民思想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并成功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过程。
关键词:农民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07-02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为中国民众所接受并理解,才能对中国的革命实践与社会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参与革命实践,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迅速扭转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被动局面,挽救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在重点分析1927年及以前中国共产党史料和毛泽东思想史料的基础上,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探究农民为何能够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切入点的原因。这对当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国际方面的原因
(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指出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以及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说明农民是一个既具革命性又十分落后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既要团结广大农民,结成稳定的工农联盟,避免无产阶级革命陷入孤独和哀鸣,又要防止农民小生产者思想意识的消极影响。
早在1920年冬天毛泽东就开始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一边将之运用到工人的政治组织实践中去。例如,1923年4月毛泽东派工人、共产党刘东轩、谢怀德回家乡横山开展农民运动;6月在中共三大上发言,介绍了湖南农民和工人运动的情况;9月中旬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农会,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1923年冬天他又在湖南亲自发动农村组织运动。正是有了这些较早的一线实践,到1925年五卅惨案以后,毛泽东就较早地、充分地了解了农民中阶级斗争的程度,先后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在继承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经典论断,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有关农民问题的独到的、真理的判断:“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中国革命不会成功”[1];中国“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1]。因此,农民不但可视为无产阶级的坚实同盟军,更可视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二)共产国际工作指导的影响
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正确指导为毛泽东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使毛泽东更加注意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召开前夕,共产国际向中共发出指示:“为要发展民族革命与建立反帝战线,就必须同时发展农民反封建残余的土地革命。只有能够吸引中国农民基本群众——小农——参加运动,这个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就应力求工农联盟的实现”;“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2]中共三大在共产国际指示精神的指导下,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责任以及利益等做了深刻论述和具体规定,认为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是当时党的中心工作。
自然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关于农民问题、土地革命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毛泽东关于中国农民问题、土地革命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及时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对待农民运动的错误观念。据李维汉回忆“自润之同志自乡间视察归来,我们才感贫农猛烈之打击土豪劣绅实有必要,非如此不足以推翻现在乡村之封建政治……故可说此时改变从前站到富农、中小地主方面限制贫农之错误观念矣”[3]。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深入中国农村一线的基础上去理解共产国际指示的重要精神,才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农民问题、农民革命的正确认识。
二、国内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层面
1.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是毛泽东重视农民问题的社会条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科学认识是经历过较长时间的摸索。1922年党的二大基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况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在这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和最高纲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尽管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众说纷纭,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科学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有关中国革命的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是毛泽东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2.共产党人关于农民问题的早期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共三大前夕就开始对农民问题进行探索,但总体上这一时期他们对农民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以彭湃、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对国情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深入理解农民问题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彭湃基于广州海丰县农民运动实践指出:农民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革命运动必须依靠农民,不能忽视农民的力量。毛泽东在初期革命活动中就开始注意如何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并在详细分析了湖南农村各阶级的社会经济情况,土地日渐集中和农民日益破产的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农民的唯一出路就是起来斗争,从地主手中夺回土地。
正是以彭湃、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注重国情,重视实践的优秀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才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农民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经验依据。
(二)实践层面
1.参加革命前的生活实践
早在韶山时期,毛泽东就开始关注农民问题。毛泽东出生在农村,与农民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他深深同情农民的处境。同时,毛泽东也勤于学习,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总结,很早就发现了旧社会对农民的各种不平等以及农民潜在的反抗精神。而在长沙读书时期,毛泽东虽然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与当时时代主流紧密相关的新学、国民革命,但也没有停止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与身体力行的考察。并分别于1916年、1918年两个夏天与好友以徒步游学的方式考察了湖南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湘阴、岳州等县的农民生活、风俗习惯、收租送租等。正是由于毛泽东早年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关注,对其处境深深的感悟和同情,对他后来系统调研农民问题、组织发动农民运动、创新农民革命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2.初期的革命斗争实践
毛泽东早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并善于及时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中心工作,然而,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间,相继发生的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和二七惨案,使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这两次事件证明:不联合广大同盟者而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孤军奋战的无产阶级是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毛泽东这时敏锐地意识到没有获得农民援助的工人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是不会成功,因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联合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19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三、结论及启示
从上述的分析和论证很容易看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地将农民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入点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创立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摆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主要任务。虽然已经取得中国革命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也正有序开展,成绩斐然,中国社会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但是,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情没有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对落后状况没有变。因此,新时期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征程中,农民问题依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元化切入点之一的历史地位没有变。
参考文献: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7.
[2]共产国际执行委会给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1923年5月)[C]//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1979:519.
[3]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