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名人故居,追寻先贤足迹

2013-07-23周俊根

语数外学习·上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伯尔尼雨果故居

周俊根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探访名人故居,追寻先贤足迹,不仅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激发我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爱因斯坦、雨果、鲁迅等都是上个世纪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或在科学上,或在文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后人所景仰。下面,就让我们循着三位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探访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追寻爱因斯坦的瑞士足迹

董仲舒

①爱因斯坦是在德国出生的美国人,然而他最重要的作品《狭义相对论》,却是在瑞士首府伯尔尼诞生的。所以到伯尔尼的次日,我就去拜谒爱因斯坦故居。

②爱因斯坦故居位于伯尔尼最主要的街道——克拉姆大街49号,瑞士人现在称之为“爱因斯坦小屋”。这个仅一室一厅的小屋,至今仍保留着爱因斯坦当年在此生活的陈设,虽十分狭小,却不失温馨舒适。

③克拉姆大街有中世纪古老骑楼和一座钟楼。当地人说,《狭义相对论》的发表,与伯尔尼的这座钟楼有着密切的关系。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钟楼的时间都不一样,这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启发。

④爱因斯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获得了平生第一份稳定的工作,并结婚生子。建立家庭后,他结束了困顿的生活,有闲暇钻研心爱的物理学。正是在这里,爱因斯坦迎来了被他称为“奇迹之年”的1905年,得出了狭义相对论,创建了著名公式E=MC2,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这个小技术员改变了人类之前所认知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开始引起物理界的关注。那一年,爱因斯坦年仅26岁。

⑤在爱因斯坦曾经求学和任教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拥有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是最著名的学生。这里的师生并不讳言,爱因斯坦当年并不是一等的好学生,偏科、逃课,对实验课非常不感冒,结果得了最低分1分。他以平平的成绩毕业,导致日后找工作也不那么顺利。

⑥在伯尔尼国家档案馆,人们从爱因斯坦的档案中,隐约看到青年爱因斯坦的真实生活:大学刚毕业,向瑞士一所技术工业学校投递简历求职而被拒绝;作为老师,他并不成功,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讲授《热量分子理论》课程时,两个学期都只有三四个学生,其中还包括两位好朋友,后来这门课程只好被取消。

⑦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了近20年。2005年,为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瑞士伯尔尼历史博物馆筹办了爱因斯坦展览,不仅展现了他在瑞士度过的岁月,而且完整地勾勒了他的传奇一生,包括反法西斯、晚年拒绝当以色列第二任总统等经历。瑞士观众的热情,令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始料未及——竟有35万人次前来参观。于是,该馆专辟爱因斯坦馆,使展览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关于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常设展。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思考】

1.作者为何到瑞士追寻爱因斯坦的足迹呢?

2.文章的第②段主要交代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3.第④段中加点的“小”和“仅”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第⑤段和第⑥段的内容?

5.阅读文章的结尾,写出你的感想。

与雨果为邻

余 斌

①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愿意与波德莱尔、普鲁斯特,或者和雨果同时代的司汤达、梅里美做邻居,这些都是我三十岁以后更心仪的作家。雨果?太阳光了吧?二十岁时读《九三年》,如醉如痴,上面这几位哪一个都不曾带来那样的激动。但那一小半是由于书,一大半恐怕是那个年纪,时刻准备着激动。他那里也许还是序幕哩,你已然把自己弄上高潮。当然,雨果的小说“气盛言宜”,差不多从头到尾都是高潮。你若不能维持在某种亢奋状态,就会觉得吃不消。

②我知道说什么选择之类有点矫情,事实上知道与雨果做了邻居,有的是莫名的兴奋,我还从来不曾与一位大作家走得那么近,虽说斯人已逝,惟留故居,然而这也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并非近邻,我住在雨果家隔壁的隔壁的隔壁,是一个朋友租的单室公寓,法国人称作STUDIO,位于一栋十九世纪初老建筑的五楼。这房子距巴士底广场不远,与孚日广场一圈的建筑则可以说是毗连着的,几十步就进入,向右一拐,便是雨果故居。

③欧洲中世纪的广场,至少有一型,与我们的概念大不一样。往往是楼房四面围起,封闭在当中的一块,就叫作广场,有的其实一点也不“广”,不要说天安门、红场的开阔,就是与现在大城市常见的市民广场比起来,也显狭小。不妨将其想象成放大了的天井,连房子考虑进去,则是一大规模的四合院。孚日广场要算大的,格局还是一样,四面都是三层的红砖楼房,39幢,一模一样,整齐排列的高窗,立面有白色的四方砖饰,对称谨严的布局,数学的精确与音乐的韵律感融而为一。这里最早是法王亨利二世的豪宅,称为皇家广场,到雨果在此居住时,皇家当然早到凡尔赛去了,雨果所居,也只是西南角一栋房(孚日广场6号)的三楼,大概280平米以上,但地处城市中心,又加房舍华美,怎么说也还是高档小区。我不知道雨果以什么为生,以住宅判断,他的景况虽无法和罗丹相比,较之司汤达、巴尔扎克等辈,却是好得不是事儿了。

④雨果在这儿住了16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都是在此完成。后书对那个庞大的建筑有极繁复绚烂的渲染,所以我总想象雨果写那书时会经常从我的窗下走过,散步到巴黎圣母院去揣摩他泼墨挥洒的对象,这是最近便的路,而到圣母院,步行只需十几分钟。每每从他的窗下走过,则会遥想他在写作间隙端杯咖啡站在窗前朝下张看时,他会看见些什么。江山已改,广场上却应是风景不殊吧?是则进入他视线的就少不了将广场四面围合的高大绿树、齐整的草坪,对称分布的四个花坛、喷泉,还有中央的路易十三雕像。只是彼时必还有一种属于富人区的安谧,不似今日辟为公园后的闲散热闹。我很难设想一个安静的雨果。雨果当然是个属于广场的人物,但那应是万头攒动群情沸腾的广场,登高一呼,就像自由之神引导人民前进。当然这是住所,运动、革命是在别处的。一个人的住所常是性情的外化延伸,以雨果对豪华、气派的喜好,他选择居住在这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他若是像潦倒文人那样住在破败的阁楼里,反让人觉得不对。

⑤但是他家里面到底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并非不能入内,巴黎很多的名人故居都只有一块铭牌,房子有居民住着。雨果是法兰西民族诗人,遗体入先贤祠的,待遇自然不同。故居早被辟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了,而且原非他居所的一楼二楼也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据说孚日广场的保持旧观,也与市政当局要维持诗人当时所处环境原貌的决心有关。我之所以未能登堂入室,全因巴黎要去的地方太多,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冲动太强。与雨果为邻半个多月,从他门前经过少说也有五六次,居然都是过其门而不入。待到行将回国的前一天,终于下决心抽时间去了,却恰逢星期一,这一天巴黎的大多数博物馆闭门谢客。所以我只能安于做雨果不远不近的邻居,偶尔点头打个招呼,无缘入室接谈。也好。

(选自《时文选粹》)

【思考】

1.阅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与雨果为邻”的真实含义。

2.第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介绍欧洲中世纪的广场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中的“彼时”所指代的内容。

5.作者与雨果为邻半个多月,居然都是过其门而不入,对此你觉得遗憾吗?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的积累,说说你所了解的雨果。

访绍兴鲁迅故居

季羡林

一转入那个地上铺着石板的小胡同,我立刻就认出了那一个从一幅木刻上久已熟悉了的门口。当年鲁迅的母亲就是在这里送她的儿子到南京去求学的。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我随时在提醒自己:我现在踏上的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文化战线上的坚强的战士就诞生在这里,而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从中学时代起就怀着无限的爱戴与向往。我读了他所有的作品,有的还不止一遍。有一些篇章我甚至能够背诵得出。因此,对于他这个故居我是十分熟悉的。今天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却感到我是来到一个旧游之地了。

房子已经十分古老,而且结构也十分复杂,不像北京的四合院那样,让人一目了然。但是我仍觉得这房子是十分可爱的。我们穿过阴暗的走廊,走过一间间的屋子。我们看到了鲁迅祖母给他讲故事的地方,看到长妈妈在上面睡成一个“大”字的大床,看到鲁迅抄写《南方草木状》用的桌子,也看到鲁迅小时候的天堂——百草园。这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和地方,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我却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鲁迅都踏过、摸过、碰过。我总想多看这些东西一眼,在这些地方多流连一会。

鲁迅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了。他生前,恐怕也很久没有到这一所房子里来过了。但是,我总觉得,他的身影就在我们身旁。我仿佛看到他在百草园里拔草捉虫,看到他同他的小朋友闰土在那里谈话游戏,看到他在父亲严厉监督之下念书写字,看到他做这做那。

这个身影当然是一个小孩子的身影。但是,就是当鲁迅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那坚毅刚强的性格已经有所表露。在他幼年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里,我们看到了他用小刀刻在桌子上的那一个“早”字。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有一天,他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责问。他于是就刻了这一个字,表示以后一定要来早。以后他就果然再没有迟到过。

这是一件小事。然而,由小见大,它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自省吗?

这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对人民是一个态度,对敌人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态度。谁读了这样两句诗,不深深地受到感动呢?现在我在这一间阴暗书房里看到这一个小小的“早”字,我立刻想到他那战斗的一生。在我的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熔,水浸不透。他的身影突然大了起来,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1963年11月23日写毕

(选自《游遍天下》,有删节)

【思考】

1.“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简陋的大门”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呢?

2.“今天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却感到我是来到一个旧游之地了。”这一句前后内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3.文章第四自然段中说:“这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和地方,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我却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对于鲁迅故居中的东西和地方,作者为何会觉得都是极其不平常的呢?

4.对于鲁迅刻“早”字的故事,文中写得非常简略,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追寻爱因斯坦的瑞士足迹》 1.爱因斯坦是在德国出生的美国人,但他在瑞士生活了近20年,他最重要的作品《狭义相对论》也是在瑞士首府伯尔尼诞生的。 2.爱因斯坦故居的位置、大小及陈设。 3. “小”突出爱因斯坦当时的职位之低,“仅”突出爱因斯坦当时的年纪轻。这与他当时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其非常了不起。 4.第⑤段和第⑥段向我们介绍爱因斯坦当年并不是一等的好学生;作为老师,爱因斯坦也并不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这非但不会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反而使其形象更真实、更有血有肉。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对爱因斯坦展览,瑞士观众表现出很高的参观热情,说明人们非常崇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与雨果为邻》 1.作者到巴黎旅游,住在一个朋友租的单室公寓,位于雨果故居隔壁的隔壁的隔壁。2.主要写作者阅读雨果作品的感受,为下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3.将欧洲中世纪的广场与天安门、红场及现在大城市常见的市民广场作比较,把它想象成放大了的天井、一个大规模的四合院。将欧洲中世纪的广场与中国人熟悉的建筑进行比较,使读者对广场的“狭小”有感性的认识。4.“彼时”指雨果当时生活的时代。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去巴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机会走近雨果故居,却不能走进去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6.开放题,只要任选角度介绍雨果即可。示例:法国作家。年轻时同情保皇党,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1870年回国。写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以及剧本《欧那尼》等。

《访绍兴鲁迅故居》 1.“简陋的大门”指鲁迅故居的大门。因为作者感到“踏上的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文化战线上的坚强的战士——鲁迅就诞生在这里,而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2.不矛盾。作者虽是第一次来到鲁迅故居,但因为读了鲁迅所有的作品,鲁迅的不少作品中对故居都有描写,所以作者对鲁迅的这个故居是十分熟悉的,感觉是来到了一个旧游之地。3.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鲁迅都踏过、摸过、碰过。4.“早”字的故事写得简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大家对这个故事都较熟悉,没有必要详细介绍;二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讲述这个故事,而是写作者游览鲁迅故居的感受。5.鲁迅刻“早”字一事所体现出的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鲁迅的这种精神也给后人以鼓舞与力量。

猜你喜欢

伯尔尼雨果故居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熊熊乐园环游世界
巨型棋(大家拍世界)
雨果剃发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
香肠有肉不在肠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