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教育之旅第一站 美国:USA

2013-07-23王晓莉

未来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室学生

王晓莉

普林斯顿青少年指导协会(PTMS)主管负责人

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YFU)区域代表人

几年前,我放弃了华尔街投资行10年的白领生活,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人生的意义。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美国最大的国际交换生组织之一——YFU(Youth For Understanding),在和从各国来的高中交换生相处后,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和青少年沟通。在YFU 当美国高中生奖学金评委后,我体会到美国少年的成长心路,从此对美国教育体系充满了好奇。于是,我翻出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成绩单,报名参加了美国高中数学教师的资格考试,最终顺利过关。经过了各类公证和填表,半年后,我收到新泽西州教育局寄来的教师资格证书。但要获得教师执教证,我还需两年在校试教的锻炼,于是,就有了当代课老师的经历,以及下面发生的故事……

故事一:道不远人

世间的事竟有如此巧合,我头天晚上睡前随手翻阅《于丹<论语>心得》,第二天走进六年级的历史课堂,看到主讲老师的计划竟是讲世界史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感觉就像事先猜中高考作文题目一样。

黑板上写着课前热身准备的问题:“什么是孔子理想社会中的政治体制?”翻开主讲老师的课本《重现历史》,我发现,在“中国哲学”这一章,书上写道:“孔子的儒家治国之道是领导人的模范榜样,而道家主张政府尽量减少干预和管制,法家则是主张法规明确,惩罚严苛。”

开始上课了,当我说到来自孔子的故国,感觉就像是亲自参加了葛底斯堡战役,帮林肯打赢了南北战争一样,学生看我的眼神充满了羡慕和向往。我还发现,班上的华裔学生这时坐得直直的,脸上难掩自豪。的确,在这门课上,多半是讲美国建国早期的历史事件,白人和黑人学生有很强的认同感,因为那是他们祖辈的历史,而华裔学生难免有局外人的感觉,现在总算讲到孔子——他们祖先中的一个圣贤。这是不用自己努力就可以让别人羡慕的事。

一个星期前,主讲老师就布置了一个活动—— “成为一位智者”。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解释、演绎《论语》。大家可以自由组合,2-5 人一组,用漫画、海报宣传,或人物对话表演一条语录。

课开始之前,大家都在忙于准备,有的在排练台词,有的在给漫画上色。我心中充满了好奇,这些十一二岁的美国孩子,对东方古老而神秘的《论语》,会有怎样的心得和演绎?和百家讲坛的于丹应该是不同的吧。

第一组:(表演者:三个男孩,一个男孩借用老师的太师椅,坐在里面当国王,另外两个当大臣。)

表演开始,一大臣跪在国王脚下,汇报坏消息,国王大怒,把他赶了出去。另一大臣,花言巧语,让国王高兴。趁着国王睡着,这个大臣说:“富贵和权力,每个人都想拥有,对不起,国王,我要杀你了。”他拿起铅笔当刺刀,国王受伤从椅子里摔倒在地。(孩子是如此地投入角色,摔得重重的。)这时,被赶走的大臣跑来,救了国王,制服了奸臣。国王感激救命大臣,问他想要什么,他说:“贫困和卑微,每个人都憎恨。”国王说:“我赐你一罐金子。”

表演结束,三个男孩站在一起齐声说:“《论语》告诉我们,富贵和权力每个人都想拥有,但如果只有背叛你的信仰才能拥有,你应该放弃权贵。贫困和卑微每个人都憎恨,但如果只有背叛你的信仰才能摆脱,你应该安贫乐道。”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班上掌声响起,我分不清,大家是喜欢那活灵活现的表演,还是感悟到《论语》的大道。我心里对主讲老师设计的教法佩服极了,这样教《论语》,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

第二组:(表演者:五个女孩)

一女孩说:“我数学考试得了103分。”其他四个女孩把头凑在一起,低声商量怎么孤立这个学习太好的朋友,有人愤愤不平地说:“她使我们显得不聪明,我们一定要让她出出丑。”学习好的女孩邀请四个女孩参加她的泳池派对,在派对上,这四个女孩结伙嘲笑学习好的女孩泳装难看,她们笑成一团,女孩难过得哭了……最后,四个女孩良心发现,和那个女孩和好如初。

表演结束,五个女孩一起说:“《论语》说,人的天性其实很相似,是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让我们变成不同水平的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我望着班上这几个最活泼、最受欢迎的女孩,原来她们也有解不开的心结,这些好强的女孩,内心竟也希望能像那些“书呆子”一样成绩斐然。

第三组:(七个学生,人多,角色不够,一个学生干脆当专职导演,蹲在地上给主角儿提醒台词。)

表演开始,是电视访谈节目,先是脱口秀主持人的节目开场白(拿铅笔盒当话筒),今天的话题是 “你有什么坏习惯”。被采访的学生说,她的坏习惯是喜欢欺负人,但现在已改邪归正了。但刚采访结束,他就转身向一个弱小同学挥舞拳头,恶语相加,小同学吓得倒在地上求饶,围观的同学敢怒而不敢言。(学生们演得如此入戏,仿佛是重现他们亲身经历。)

表演结束,他们站在一起说:“论语告诫我们,人知错不改,乃是真正的过错。”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与我们学过的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温柔、敦厚之美,它崇尚天地之间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我们人的力量来自对自然万物的一种顺应、一种敬畏、一种默契。希望通过今天的课,大家能体验到《论语》的审美理想。” 听到我说的这段话,学生都睁大眼睛,似懂非懂地注视着我,也许他们要用一生的岁月和经历来感悟。

下课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离去,每个人都在讨论今天的课多么的精彩。我想起了于丹对《论语》的比喻:《论语》是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它的包容和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在这个美国六年级的教室里,我们今天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道不远人,千古恒常。

故事二:艺术家的摇篮

当我走进八年级的美术教室,那是怎样的惊奇和欢喜!

这教室比其他的学科教室大一倍,六张高大的工作台,像酒吧里的高脚台,可围坐六个学生。教室的一面是落地窗,放眼望去,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隐约可见的远处小红楼房,那是四、五年级学生的宿舍。沿着窗户,是个两米多高的台架,一格格放着未干的颜料画作品,一个真人尺寸的人体骨骼模型站立其侧,一箱箱的画纸、一桶桶的颜料,有酿酒桶大小,分布在教室的四个角落。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讨论主题:“鉴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创作者的意向和目的与观赏者的自我感受,哪个更重要?”

梵高的几幅名作和一些其他印象派名画的印刷件散放在讲桌上。我被这浓雾般的绘画氛围浸渗、包围着,想象着主讲老师该是怎样热爱艺术,才能布置出这么专业的工作坊。在这里开始每天的生活,该有多浪漫!

铃声响了,八年级学生陆续走进来。

“艺术世界崇尚的是独一无二,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宇宙中的唯一。”我的开场白让教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我身上,“聆听你内心深处的召唤,画出代表你的作品。”我继续说道。

一只手迟疑地举起来:“可我从来不擅长画画,我不知道画什么。”

“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艺术家。”我信步来到那个人体骨骼模型前,不知哪个淘气鬼把人体模型的一个手指塞进模型的嘴巴,另一只手按住身体的下部。

“你看,这个改变了的人体模型就是一位同学的艺术行为作品,它表达了孩提与成年之间的过渡,一方面不想失去吸吮手指的童年,另一方面是新的人生定位——感情关系和性欲。只是要记得,下次先告诉老师一声,再创作。”大家会意地笑了。

接下来,我讲解了这次作品的详细要求:设计一个图形,然后重复这个图形,不断放大或缩小,重叠和交叉,尽量充满整个画纸。我讲起数学的分形学与这次设计的关联,我讲起人体就是一个奇特的细胞不断重复的作品,我讲起梵高“星空之夜”里重叠变幻的螺旋线……

大家的眼睛渐渐发亮,创作愿望像星星之火,一点即发,整个教室仿佛是艺术家伏案创作的摇篮。我漫步在一幅幅作品和创作者之间,一片叶子、一朵花、一个垒球、一个IPod、一个圆、一个普通的几何图案,在这些创作者手中变幻无常,竟有意想不到的抽象派画作的风格。

一位男生拿着他的作品主动让我检查,从他淘气的笑脸上,我猜到又是个恶作剧。果然,在大大小小的圆圈里,有一张我滑稽的脸。显然他已给同学看过,好几个学生都笑盈盈地看着我。我注视着他的眼睛,缓慢而坚定地说:你只能选择一个图形,如果圆形是你的选择,那么任何其他图形都不应该在上面。”他低下头轻轻地说:“是的,老师,我马上修改。”

他使我想起几天前在YFU(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 面试的一个高三学生,他沉稳而自信,成绩全优,可是他提起自己八年级时,回忆说那时只想跟老师做对,上课什么都听不进,数学没及格,现在都想不明白,当时为什么那么想反抗一切权威……

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经历重大改变的艰苦时期。在体育课上,我留意到有趣的现象:八年级的学生比六年级的学生要笨拙得多,常被自己绊倒,他们好像还不习惯自己突然变大的身体。而制造出种种恶作剧,其实也都源于对自己变化的外表不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人生新角色的未知感。

我在心中许下了一个愿,但愿这些八年级的捣蛋小子,长大成人的日子快点到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故事三:八年级的电视制作课

由远至近,镜头拉开,男主角迎着镜头从教室走出,无声地走到走廊一端,揭开垃圾桶盖子,把沉重的大书包扔进去,似乎把初中三年里的烦恼和痛苦全都丢掉了。镜头特写他缓缓移动的双脚,随后,镜头变焦,远景拉开,男主角站在学校门前,从口袋里掏出手机,镜头定格在手机的显示屏上,时间仿佛凝固不动了。这时,手机屏上一个个字母跳跃出来:“当我毕业离去的时候,你们会想念我!”

这是八年级毕业典礼上播放的片子,由八年级的电视制作课学生制作。垃圾桶里的书包,手机显示屏的运用,还有无声电影的模式,正是十四五岁少年生动的原创力。

电视制作课在学生中非常盛行,每周一、三、五的早上,各个教室的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收看由电视制作课学生负责的晨间新闻节目“美洲豹的脚印”,名字的来源是学校的吉祥物——美洲豹。

学年结束时,我第二次代这门课,早上提前40 分钟来到制作室,发现十几个学生已挤满了现场直播室:男女主播正在镜头前彩排晨间新闻节目,灯光、制作、配音,都熟练地配合着导演,两个编导围坐在一台计算机前修改台词,教室里繁忙而有序,却不见任何指导老师的身影。直播时,校长悄悄来到现场,顺利结束后,学生们整理完直播室,就急匆匆地赶回各自的教室去了。

那天的午休时间,外面阳光明亮,饭厅里是集市般的喧闹,是“一天里最快活的时光”。我吃惊地发现,三五个学生拿着午饭,来到制作室,一边啃着冰冷的三明治,一边修改着自己的作品。注视着他们专注忘我而快乐的神情,我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爱惜和对主讲老师的好奇。

这门课的主讲老师卡普乐先生,看上去三十出头,生动幽默,让人感觉他自己曾是个调皮捣蛋的高中生。曾有一次,在“美洲豹的脚印”节目中,播出了一个学生反抗老师争取自主的小品,卡普乐先生扮演那位专制权威但最后被学生制服的老师。这不禁让我想到在2010 年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上,东道主加拿大幽默地重演开幕式上的点火失误,那是怎样一种博大而轻松的自信。正是卡普乐先生的宽松和大度,无形中给予了学生们自由的空间。心灵的自由唤醒了少年天赋的创造力,全心的投入使他们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和满足。

卡普乐先生选用的教材,有美国CBS 晚间新闻获奖摄影师的《怎样拍摄新闻》,还有好莱坞经典特技拍摄集。电视制作室俨然一个袖珍版的电影学院,左边是用玻璃隔成的现场直播室和剪辑室,右边是圆桌和椅子,右角的箱子里堆放着各色各样的道具和戏装。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在我们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和传说,家庭、朋友,还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定形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今天。分离来看,我们是许多的故事,但联合起来,我们只是一个故事,那就是我们的生平自传。”卡普乐先生的这些话,让大家觉得自己已有的14 年生活可以写出许多的故事。

课闲时,我翻阅着学生们的自传。有个学生写道:“六年前,爸爸在美国找到了工作,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八个大行李箱把我的全部生活从俄国运到了美国。在这里,我又有了一批美国朋友,但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要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不知为什么,这文字里淡淡的乡愁、游子的疲惫,在不经意时,撩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乡思,打湿了我的眼帘。

记得学年开始我第一次代这门课时,学生们还只知道在课上拿道具打闹戏耍,还是懵懂少年。几个月后,他们直播新闻时的自信和专注,仿佛是一朵青涩的花蕾在我眼前慢慢绽放,如夏花之绚烂,让人感到生命成长的喜悦。

在卡普乐先生的教桌上,有往届毕业生寄来的明信片,总有“谢谢你教给我那么多关于电视制作的知识”这样的话语。还有张卡片上写着:“要是有一天我成为了电影制作人,那全是因为你,卡普乐先生。”

故事四:感恩之心

“你真的不是学区总监?”七年级的英文文学课结束后,约翰,一个文质彬彬的白人少年走过来问我:“你不知道我刚才上课多紧张,我总觉得你长得像学区总监。”

我想起平时学生们最爱问的话:“王老师,你是丹尼的妈妈吗?”因为丹尼是学校七年级小有名气的篮球队员,而且他也姓王。而今天,第一次被学生幻想成主管校长的学区总监,我像是意外中了彩票,有些不知所措。

我今天代的是英文文学课,指导学生写作文。离圣诞节只有三个星期了,主讲老师要求的题目是《家对我意味着什么》,用赞美和荣幸的语气,写具体的事件以及那一刻难忘的感觉。

“写作就是扑捉到一个瞬间,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写作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我边启发着学生的思维,边发着主讲老师复印好的范文,那是她写给家人的信,其中描写对她妈妈的记忆:“放学后,走进家门,迎面飘来的芳香气味,是妈妈刚亲手做好的面包和小甜饼……”

“下面我们大家闭上眼,一起来想象一个情景:阳光灿烂的夏日,在动物园里游玩,看到两只关在不同笼子里的猴子,手里拿着鲜花,正互相扔来扔去。”我语调低沉而缓慢,大家闭着眼睛,全班寂静无声,仿佛正在接受心理师的暗示,“你脑海里的画面代表着什么寓意呢?”我的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讲起自己不久前,接受卡内基人际关系的培训。卡内基教练正是用这个比喻,帮助我们记住卡内基处事原则之一:由衷地关注他人,真实而诚恳地赞扬对方。

大家好像很受启发,开始埋头写起来。半个小时过去了,坐在教室后面的杰克缓慢地举起手:“老师,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我实在想不出我父母的好处,我写了死去的宠物——小金鱼。”杰克的话引起全班一片笑声。

“谁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你的作品?也许会帮助杰克换个角度来看他的父母。”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大家,心里非常清楚,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正试图从我对杰克的反应中,决定是否接纳我。

一位男孩举手,跃跃欲试:“老师,我是莎士比亚迷,让我朗诵我写的吧。”

他来到讲台前,充满激情地朗诵着:“我的家,是我在黑暗中航行时的指南针;如果我是房子,我的家就是那地下室。”

立刻有人举手反驳:“地下室总是存放没用的东西,怎能比喻成是你的家呢?”

“你是不是想表达,家是你的根基,就像地下室是房子的基础?”我从中解围道,他点了点头。“你能否想个更贴近的词语?”带着我的建议,他回到座位上,翻开随身带的《莎士比亚全集》,寻找更好的句子去了。

接下来,几个学生上来分享了他们的初稿:“妈妈早上叫醒我,给我做饭吃。爸爸小时候在印度,考试总是满分或99分,他帮我复习考试。”

“爸爸陪我玩电子游戏时,妈妈帮我做家庭作业,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爸爸陪我在公园练打垒球,他是我的第一个垒球教练。我弟弟没有一件事能和我配合好,但他教会了我耐心。”

“妈妈很时尚,穿着很有品位。妹妹才六个月,总是笑。我从她身上感悟到该怎样快乐地生活。”

窗外是冬之萧瑟和寂寥,窗内是少年们懵懂的春之萌动与清纯的感恩之心。

故事五:周日对话

“Marry Someone Without First Dating Him,”高中毕业班的小叶一身轻松地坐在我面前,“这是同学之间开的玩笑,来形容我们现在决定去哪所大学的心情。”

这是5 月的第一个周日,柔和的阳光洒在娇小玲珑的小叶身上。过去的几个月里,她时常在周日和我交谈一个小时,有时是关于申请大学、关于学校,有时是关于人生。小叶的出色是静水深流般的,她超越同龄人的洞察力、自我反省力和独立自主的个性,造就了她“内圣外王”的气度。今天,我们将对过去几个月申请大学的历程做个回顾。

我:“让我们从去年夏天谈起,在开始申请大学之初,你是怎样的心情?”

小叶:“当时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和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都考完了,我突然意识到,除了入学申请的论文还能在我控制之中,申请材料上的其他部分已是铁板钉钉,无法改变了。第一次觉得,自己过去16 年繁忙的生活,将要通过薄薄的几页纸,呈现在一组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面前,由他们评判定论。同学们都认为,被什么大学录取,代表着我们过去全部生活的成功与否,尽管大家并不清楚,大学录取的标准是什么。”

“所以,夏天第一次和PTMS (普林斯顿杰出青少年协会)大学指导生谈话时,我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后来进行大学申请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不懂的事情。在这之前,我的生活围绕着学校的例行程序,就像行驶在铺好的单向轨道上,我的目标就是成为跑得最快的那辆车,我从没思考过轨道的方向。”

下课后的教室

“直到那次,耶鲁大学大三指导生Lisa 和我谈起人生的方向,还有她最酷爱的事业。当时,我感到自己内心的震动,这是个如此大的问题,上好大学并不是它的答案。像突然被带到了无边的荒野中,我感到困惑、犹豫和摇摆,我不停地摸索,未来在大学的四年里,不知道生活的波涛会将我冲往怎样的地带,我希望以自身力量,寻找到我的人生方向。”

我:“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对你而言,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哪些方面?”

小叶:“认清我自己,回答‘我是谁’。在父母的眼里,因为爱,因为近距离,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我的长处和短处都可能被夸大了。在同学眼中,因为相似的经历和年龄,因为友情,我不期望他们对我有客观的判断。与之相反,Lisa之前并不认识我,她在耶鲁大学的阅历和辉煌的成就,使我由衷地相信她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我觉得她会是一面不失真的镜子,我想知道她眼里的‘我’是怎样的,我想知道在大学录取官的眼里,在全国各地高中毕业班中,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

“Lisa 全心地倾听我诉说,当我回顾高中课外活动和履历时,她准确地指出我的优势,指出我和别人的不同,我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清凉舒适感。像是站在两面对立的镜子之间,我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自己,看到了哪些是围绕着我而外在的,哪些是属于我而独有的。”

“对自己特性的认识,直接体现在入学申请论文上。尽管书店里有许多哈佛的入学申请范文书,但很难和我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我不知道作者的社会背景,也许他们是因为某些特长被录取,而不仅仅是因为论文写得好。但当我读大学指导生的论文时,因为认识了,所以读起来很亲切。我切身感受到,原来论文能有那么大的感染力。”

小叶回顾过去几个月的感受,“像刚坐完游乐场过山车一般”,“人生最漫长的几个月”,“ 心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碰撞”。申请大学的过程比其最终的结果更让一个少年快速成长。

和小叶每周日对话的日子即将结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叶告诉我,在一所著名大学面试后,面试官真诚地对她说:“大多数学生会终身受益于在这个名校的时光,但如果你选择了我们学校,我深信,我们学校将会受益于你的个人魅力。”

猜你喜欢

教室学生
“313”教室
快把我哥带走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未来的教室
教室大变样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