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3-07-22毛长荣
毛长荣
【摘 要】物理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的学生物理学习成效低下,不能适应物理学习要求的状态。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策略,做好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高中生 物理学习 学习困难
物理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的学生物理学习成效低下,不能适应物理学习要求的状态。
一 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
第一,高中物理从初中过渡而来难度较大,衔接存在问题。由初中升入高中,物理学习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这一转化对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形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思维上的脱节,主要表现为知识量增加、理论性增强、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二,学生物理元认知 结构缺陷导致学习困难。元认知实质是认识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具体表现为对个体学习能力、物理学习特点、物理学习策略的认识。物理学习中元认知涉及三方面内容,包括物理知识储备量、物理知识的组织程度和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物理学习困难学生头脑中元认知结构的缺陷是导致物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物理学习困难学生的认识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如下:物理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物理知识基础簿弱;物理知识的组织程度低,知识迁移能力差;物理知识表征不完善,物理知识多是罗列式、堆积式的,缺乏组织程度高的图式。 第三,学习兴趣、信心、毅力等心理因素对物理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下,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是通过中考“选拔”出来的,初中阶段的名列前茅者未必能在高中班级中名列前茅;中考中作为成功者进入高中后经过几次考试比较,可能屡屡变成失败者;更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情绪处在波动甚至低落期,这些都会造成心理落差。初、高中物理知识台阶和明显的心理落差的双重作用是造成认知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第四,学生的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影响较大,高考目标对学习物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 应对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策略
1.加强学生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
第一,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使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通过比较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课时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学生对困难有所认识,心理上能够承受暂时的失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让学生恢复学习物理的信心。
第二,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主动给予指导帮助,提高其学习策略,从而将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突击性学习的习惯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例如,课前准备策略。新课前一定要预习本节课知识,把自己不懂的部分标记出来,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部分。又如,课后复习策略。坚持每天小复习,每周小结,每月总结复习,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尽量把知识串起来。
第三,提高思维的认知方式。在初中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训练较多,而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高中物理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其中抽象思维是核心,形象思维是前提,具体的物理思维往往同时存在两种思维。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开始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期。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综合运用等效替代策略、图像图解策略等,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面对高一物理教学的现实以及“五严”规定的执行,降低难度,落实概念,重抓基础才是当前物理教学明智的选择,做到例题和练习校本化。考试应努力让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及格以上,让20%以上的学生在90分以上,使他们在成功的偷悦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创造条件多做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保护学生初中阶段的直接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操作兴趣。
2.探究教学是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
从国内外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来看,应当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目前泰州实验中学采用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符合探究教学的主要要素,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知识、经历和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深广度和难易度,切忌教材内容超前和贪多的现象,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学生在轻松偷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要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质疑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鼓励交流与合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质疑、回答质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