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粘结性焦煤粉尘特性研究
2013-07-19赵文彬李士栋王金凤辛嵩
赵文彬 李士栋 王金凤 辛嵩
(1.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2.肥城矿业集团单县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单县274300)
陈蛮庄煤矿是山东省目前惟一的主煤类为主焦煤的煤田,主采煤层(3层)主焦煤具有低中灰、中等挥发分、强粘结性、易泥化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易造成粉尘危害。本论文通过对陈蛮庄煤矿焦煤粉尘的物化性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该类型焦煤粉尘产尘规律及特点,为焦煤粉尘的防治技术提出。
1 煤样的采集
为科学合理的测定陈蛮庄煤矿焦煤粉尘的基本性质,便于今后的粉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结合陈蛮庄煤矿具体情况,严格按国家标准(B475-83)进行采样,以保证煤样具代表性。
1.1 回采、掘进工作面落尘的收集:
在回采、掘进工作面主要产尘地点分别收集生产过程中的产尘,以测定采掘工艺产尘的特点及性质。粉尘收集数量:1~2kg/每份,共两份(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各一份)。
1.2 正常采掘过程中块煤的收集
同一煤层,分别选择煤层稳定区域采集上部、中部及下部煤样,注意防潮防水,采集后立即用塑料薄膜密封。收集数量:共3份,约3~5kg/每份(上部、中部、下部各一份,以块煤为佳)。根据研究的需要,共采集样品8份,对比煤样2份。
2 煤样工业性分析
煤不同于一般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均一性。即使在同一小块煤中,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化学结构。其中无机物和有机物非常复杂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煤的润湿性。工业分析是确定煤组成成分的最基本方法,也是了解煤质特征的重要指标。它是在规定条件下,将煤的组成成分近似区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四种组分的测定方法。将各煤矿煤尘按照国家标准(GB13212-77,GB476-79)进行工业分析化验。
结果表明,3404掘进工作面粉尘的固定碳,灰分较高,3206工作面粉尘的挥发分含量高于掘进工作面,这表明同一煤层不同地点煤样的工业分析有差异;同一煤层上部的灰分少,中下部的灰分相对较多,水分所占比例多(分别为0.43%和0.68%)。固定碳为上部最多。
该规律表明,在采用喷雾降尘或煤层注水工艺时,根据工艺分析结果,可采用不同润湿效果的润湿剂对各降尘地点的粉尘进行润湿。
3 焦煤煤尘的润湿性研究
选用德国Krüss公司设计生产DSA100型光学法液滴形态分析系统,利用成型煤粉法测定水和煤尘的接触角,具体操作步骤是:取实验煤尘200mg,用加压成型模具在20MPa压力下形成直径13mm、厚1mm具有压光平面的圆柱体试片。将样品放到测试平台固定,安装好注射器;用[DSA Device control] 控制面板控制针头的位置、液滴的形状;按[Baseline detective] 测定基线后,按[Contact angle}测定接触角,见表1。
表1 不同煤样与水的接触角
由表1可以看出,3404轨顺掘进工作面焦煤粉尘的接触角较平均,下部煤层接触角稍小;3206工作面中部焦煤润湿性差。落煤粉尘接触角小于正常煤体粉尘润湿角。与其它对比煤样分析可以看出,焦煤粉尘润湿性较差。
4 煤尘的孔隙结构特征
煤是一种包含微孔和大孔系统的双重孔隙介质。微孔存在于煤基质部分,煤中芳香层和官能团之间参差不齐的排列形成了内部孔隙。大孔系统由包围煤基质被称为割理系统的天然裂隙网络组成。煤中有两种割理,面割理和端割理,通常正交或近似正交,垂直或近似垂直于煤层面。煤的孔隙结构一般用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微孔表面的分形维数等来表征。煤的孔隙体积常用孔隙率(度)必来表示。不同煤尘比表面积特征分布见表2:
表2 不同煤尘比表面积特征分布表
本实验所研究的包括煤块粉碎后的煤粉和工作面落粉,经研究发现,3206工作面落粉的BET比表面积最大,为12.214m2/g;以3404工作面所采落粉的BET比表面积最小,为4.243m2/g。单点孔容积以3404工作面所采煤块最小,为0.020487 cc/g,以3101工作面所采煤块最大,为0.059329 cc/g。单点平均孔半径以3206工作面上部所采煤块最大,为234.8A,以3206工作面落粉最小59.7A。
采用煤层注水时,可根据煤尘比表面积规律特点来确定煤层注水工艺参数,评估煤层注水效果。
5 结论
对焦煤粉尘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
1)同一煤层上部的灰分少,中下部的灰分相对较多,水分所占比例多(分别为0.43%和0.68%)。固定碳为上部最多;此外,陈蛮庄煤矿焦煤粉尘固定碳含量高于对比鑫安煤矿对比煤样。
2)焦煤粉尘润湿性较差,3404轨顺掘进工作面焦煤粉尘的接触角较平均,下部煤层接触角稍小;3206工作面中部焦煤润湿性差。落煤粉尘接触角小于正常煤体粉尘润湿角。
3)研究表明3206工作面落粉的BET比表面积最大,单点孔容积以3404工作面所采煤块最小,同一煤层比表面积分布规律为由上至下,孔隙率逐渐降低。
在焦煤粉尘的降除尘工艺中,可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及规律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降尘效果和效率。
[1] 吴超.化学抑尘[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13.
[2] 时训先,蒋仲安,褚燕燕.煤矿综采工作面防尘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1):41-43.
[3] 彭小兰,吴超.化学抑尘剂新进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