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茄子养百种人
2013-07-18祖宜
祖宜
离开中土大唐,茄子的形状和颜色也是千变万化。
马奎斯的名著《爱在瘟疫蔓延时》里有个有趣的小细节,说是美丽的女主角弗敏娜从小厌恶茄子,当年接受医生老公的求婚时,唯一开出的条件就是:“只要不逼我吃茄子就嫁给你”。婚后多年有一回她无意间吃了一道口味绝佳的菜,吃完才得知那原来竟是茄子,从此观念丕变,无茄不欢,以至她先生甚至开玩笑说两人应该再生个女儿,取名为贝冷汉纳,也就是西语的“茄子”,老婆最钟爱的字。
和弗敏娜一样对茄子有偏见的人很多,我结缡六载的先生也是如此。婚前他只记得自己妈妈唯一烧过一回的茄子嚼起来苦硬如皮鞋,从此敬谢不敏,直到遇见我们这个嗜茄的家族,才终于认识了口感软糯且饱收调料精华的茄子之美好。由此可见茄子是非常讲究火侯的——它在这世上没有半生不熟的容身之地,唯烹煮软烂方能成气候。
茄子原生于印度,北传中国日本,东传暹罗,西传经中东至地中海,衍生出丰富的烹饪手法与菜色。一般说来,中日两地的茄子大多身形修长,皮薄肉嫩籽少,以油爆酱烧、清蒸、水煮的做法居多。切段入油锅里炸过的茄子光润紫亮又柔软,再以葱姜蒜、肉末、辣豆瓣和酱醋烧煮就成为喷香下饭的“鱼香茄子”。不过只要亲身做过这道菜就知道,茄子入油锅如海绵,三两下就吸饱油脂,热量之高让不少人心生畏惧。 好在清蒸和水煮同样能达到绵软的效果。讲究卖相的人或许会说:蒸煮过的茄子皮色变灰,不如过了油的好看啊!关于这点大家不用担心,曾有网友提供窍门,说只要在煮茄子的时候,上方以盘子按压,不让茄身浮出水面接触空气,皮色就不会变灰。我试验了这个办法,果真见效。人气美食博客“维多利亚的厨房”作者俏皮的称之为“潜水茄”,对烹煮过程并有详尽图解。细长的茄子在滚水中沉潜十分钟大抵软烂,取出放凉后,可刀切成段或手撕成条,淋上酱醋麻油,葱蒜香菜与辣椒末,立刻就是一盘开胃的凉拌茄子。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有一段对“茄鮝”这道大观园特色小菜的详细描述,由凤姐对刘姥姥说:“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这道小菜百年来撩起无限遐思,文人饕客们纷纷赞叹其素食荤烹,粗菜精馔的江南雅趣,却鲜少有人照谱操练,令我好奇又纳闷。
几天前我终于照着凤姐的指示用鸡油炸了茄丁(我没去皮,觉得留着紫皮比较好看),与豆干、香菇、牛肝菌、发泡的笋干(这个季节没有鲜笋)和一把松仁炒香,再用鸡汤煨干,加少许糖,最后拌入几匙陈年糟卤。如此调制出来的「茄鮝」貌似一般八宝酱,吃起来有菇菌笋丁的鲜香,鸡油鸡汤的底蕴,糟卤的发酵微辛,豆干和松仁的层次口感,是标准的江南味,无需另加鸡爪就让我一口气吃了两碗饭。而话说回来,那茄子反倒无啥特色,如果削了皮更是想找都找不到。但这其实正是茄子的奥妙之处:它本身没什么味道,却极能吸精取味,暧暧内含光。以廉价不起眼的茄子命名一盘精工好料,不啻红楼风雅,是真正上流人家的低调作风。
离开了中土,茄子的形态也大有变化。比如泰国的茄子品种繁多,色泽有深紫、青绿、牙白、斑斓;形状可修长或滚圆,如鸡蛋或葡萄般大,常入椰浆咖哩中炖煮。印度以西所见的茄子则大多矮胖或硕大:皮较厚,肉较硬,籽也较多,所以在烹调手续上也比较繁复,常须先去皮撒盐以除却苦水。
在我看来,最懂得吃茄子的莫过于中东多事之地,包括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以及再往西边一点的老冤家:希腊和土耳其。他们善于烧烤,常把整颗茄子在火焰上烧至焦黑,剖开后取出绵软带烟熏香的茄心,沥干水份与芝麻酱、盐、柠檬汁调拌成泥,盛盘后淋上初榨橄榄油、洋香菜和少许孜然粉,用来沾口袋饼做开胃小菜。阿拉伯文称之为 baba ghanoush (巴巴咖奴氏),但在此地区非阿语系的国家里,同样的菜色也日日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餐桌上。另外他们会将茄子切片,与蕃茄肉酱层迭烧烤做千层茄派;或切丁与不同的辛香料油焖;或整颗从中直线剖开,塞酱肉蔬菜慢烤或炖煮……做法变化无穷。
以前在纽约读书时,我很喜欢去学校附近的几家地中海式家庭餐馆尝鲜,不时看见希腊留学生在土耳其馆子里吃千层茄派,犹太人在黎巴嫩咖啡厅里吃巴巴咖奴氏, 不禁感叹一样茄养百种人,而乱世间食物凝聚人心、弭平差异的力量不可小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