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寄语
2013-07-18本刊编辑部
本期寄语
本期刊出12篇文章,以“古代地中海文明”、“帝制中国”两个栏目文章为主。“古代地中海文明”栏的3篇文章中,蒋家瑜、吴宇虹合作的《乌尔帝国阿马尔辛前期的饲养场第二系牛羊吏舒勒吉阿亚牟研究》继续东北师大苏美尔、亚述学研究的一贯风格,通过对苏美尔地区乌尔第三王朝牲畜收支档案楔文文书的系统查检排比,展现出该管牛羊贡牲的收支管理流程、送入人身份和消费方向,进而分析了乌尔帝国政治、经济、外交、宗教活动的一些历史场景。刘衍钢、赵少峰合作的《腹弓——远程机械武器之肇始》考察了地中海文明系统中远射武器的缘起,认为公元前400年前后西西里人发明的腹弓开启了人类远距离机械武器时代,在世界军事史和工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小青的《觊觎与固守之间——罗马公民权视角下同盟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古罗马限制意大利人获得罗马公民权政策及意大利人以和平方式争取该权利努力的挫抑角度,分析了同盟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
“拜占庭与欧洲中世纪”栏刊登的张书理《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在拉丁标准本基础上,参照英文译本,呈现出哥特战争结束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为重建意大利而颁布的《国事诏书》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中文注释文本。
“中国先秦史”栏中,郑伟所作《廖平“穀梁学”体系研究初探》对清代学者廖平在《春秋》三传之一《穀梁传》研究领域的贡献做出评价,认为他遵循鲁学师法,以阐发“微言大义”为旨归,以“尊孔尊经”为基调,以“素王”说作为理论内核,展现除了春秋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
“帝制中国”栏刊出5篇文章。其中,魏永康的《流变与传承——秦汉时期“伏日”考论》对中国古老的“伏日”时节习俗进行考察,认为作为节令的“伏日”原本专指“初伏”日,“三伏”具体时间需受夏至时间等因素影响每年均不固定,汉初“伏闭门”习俗是当时政治环境与人口控制政策的产物,东汉“伏闭门”习俗则则主要由于阴阳五行思想影响。刘军在《〈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一文,针对《魏书》对北魏宣武帝同母弟广平王元怀记载极其简略的情况,细致考查了元怀与宣武帝的关系,认为元怀是孝文帝太和末年夺嫡之争的见证人和皇位潜在竞争者,与宣武帝反目成仇,因此后来的北魏史官多有讳饰,魏收修史时承袭其弊,才造成了前述情况。闫兴潘《金代赐姓问题研究》提出,金代后期皇帝对非女真人赐与女真姓氏以奖励军功的做法,体现出金代女真人的特殊政治地位及特权。李为香《“三教融合”质疑》一文,对学界经常提到的“三教融合”、“三教合一”说法进行辨析,指出这些说法并不反映儒释道三教在初期冲突之后的发展趋势。对“三教”而言,这是其各自互相渗透吸收、谋求发展的策略;对统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化政策;对民间宗教信仰而言,则是其功利性信仰特征的反映。无论作为哲学思想还是宗教信仰,“三教”都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稳定性和持续发展性。常文相《明代商人的法权地位》一文,通过对明政府颁布的有关商人、商业的法规及商事诉讼判词等考察明代商人的法权地位,认为明初统治者虽曾对商人服饰和外出自由做出规定,但商人常规商业活动一直没有遭到刻意抑制。明朝法律保护商人合法权益,在司法过程中,商人与庶民中其他人群地位平等。在科举考试中,商人身份也未受到歧视。因而,明代商人被包容于帝制体系框架之内,不构成引导当时社会体制根本改变的社会要素。
“神话与文化”栏刊出两篇文章。张黎明的《中国文化中树木精怪嬗变源流辨析》考察中国古代树木精怪故事演变的信仰特征,认为从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树神勾芒,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动物化的树木精怪形象,以至唐以后人格化的树木精怪想象,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树木精怪意象演变历程。王汉的《宝晋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传——兼及研山图》,对宝晋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传进行考证,认为蔡絛所记的米芾与苏氏易甘露寺下宅基的研山在北宋亡后便无传。南宋至元流传的是后归天台戴氏的研山。天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记宝晋斋研山图为戴氏研山传本之一。
这些文章,都称言之有物,望能有益于相关学者的研究。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