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2013-07-17石燕
石燕
创造能力是学生根据已有学习到知识和能力,抛弃旧的,开创新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需求——激励”的学习动力机制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激励学生交流信息和学习方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也是从“接受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转变的一个标志性学习形式,它的功能颇值得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从引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原动力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它能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去思考问题。
1、营造氛围。语文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语文,就嫩个很好的发挥血往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学生思维放开,有了活动空间,学生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空间的广泛,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勇于质疑、大胆探索,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2、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可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其中课堂提问是常用的一种手段,它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以问答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首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特点:
一是启发性。这是课堂提问的“核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巧妙地提问,能帮助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如《罗盛教》一文中,在教学罗盛教第一次下水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哪些语句写罗盛教第一次下水拯救落水儿童?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既抓住了重点,又能启发学生思维。
二是系统性。课堂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所以,课堂提问要条理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综合归纳,或演绎分析。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让学生自学课文前,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为什么看到的景色却不一样?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在讲清教材的基础上,可紧扣教材的特点,恰当地增补一些富有知识性的新颖材料,另外。教师还可以用鲜明、生动、诙谐的语言感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二、假设发散性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旨在获取各种各样不同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只要一个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在题目所蕴含的各种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意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想办法”创设一定的情境才能使学生进入到积极、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例如《荷花》是以第一人称通过写“我”看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妙想象,其中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文章写得很美,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和满池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字面的理解可以获得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池荷花、碧绿的荷叶随风轻轻摆动的荷花,然后配上音乐由机范读,让学生一边用视觉欣赏荷花,一边用听觉去感受荷花。随后我问“刚才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看荷花,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激活,“我觉得荷花变活了。”“我仿佛觉得荷花突然长高了。”“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荷花仙子,其他所有的荷花都来伴随着我,跟我歌唱,跟我跳舞”。
同时,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计练习来锻炼思维的流畅性。所谓流畅性是针对刺激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例如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成语接龙的方法,给同一事物找不同喻体的方法等进行训练,找得越多越好,要求学生进行急骤联想,找得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学生对这种训练往往很感兴趣。
(平昌县白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