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大的孤独来自家庭

2013-07-17熊玲冯英杰

家人 2013年6期
关键词:空巢保姆子女

熊玲 冯英杰

亲情的孤独

不要怪父母把遗产都留给了保姆和狗。

丁波的老师去世了。老师和他是十余年的邻居,1998年其子去了美国,一年回来一次,父子俩一年见一次面,其余时间都在电话和网上交流。

最后一次和儿子“见面”,是丁波帮的忙,86岁的老人连下床都吃力了,“帮我把电脑拿到床上来。”

老师执意让丁波陪在身边,平时伺候在身边的保姆被他找了个理由支出去买菜。视频连通后,老人吃力地向儿子宣布后事:“我死了,这套房子给保姆,她照顾我快十年,人家有心。”而作为报答,保姆要把陪了老人多年的一条拉布拉多犬养老送终。此外老人的书籍资料,全留给了丁波等几名学生。

丁波以学生、同事、邻居的身份,成了遗嘱的执行人。他有些为难,但作为老人暮年生活的见证者,他最清楚老师此举的缘由。

人老了,不只需要生活上的护理。而能让他的情感得到慰藉的,除了昔日的学生,就是保姆和宠物。

在美国的儿子曾想把父亲接到美国,但生活不习惯,老父亲拒绝了;儿子再提出把他送到专业养老院,同样被拒绝。

老师后来向丁波吐露心声,“我其实想问,为什么你就不能回来照顾我?后来我知道问也没有用,我其实不是真想他回来,他在那边前途更好,我只想他能经常回来,聊聊天,说说话,可是他给我钱,给我找最好的护理,就是抽不出时间看我,或者他也不知道可以和我说什么。”

亲情的孤独伴随了老人的后半生。他近五十岁才老来得子,作为国内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对儿子自然寄予厚望,却因工作繁忙少了平常的父子交流。直到父子分离,天各一方,再想弥补却难了。

反而是保姆、宠物和学生,在他最孤独的时候给了他最想要的精神慰藉。

由老师,丁波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父母近七十岁,典型的空巢老人,兄妹三人逢中秋、国庆和春节才回家,平时联系多是通过电话。

父亲抱怨过几次:“你们现在回来,越来越没有团圆的味道。”一回家,年轻的子侄们首问“有WiFi吗?”,和老人的交流几乎为零。而儿女和父母可谈的话题,也越发少了。母亲很少说话,却在一次关于自己未来谁照顾的话题上,少见地以强硬态度表示不去养老院,“去了,要想再看你们就更难了。”他清楚地记得母亲说话时委屈、怕被抛弃的表情。

北京、天津两地的联合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到54%,其中84.5%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因为“不方便和子女团聚,怕与子女关系疏远”,64.7%的老人只能依靠电话和子女交流。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失去了同龄的亲戚,孤独感伴随整个成长过程,当我们老去时是否会比父母这辈更孤寂?丁波突然不敢想象。

来自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数据:中国有超过6000万抑郁症患者,九成并不自知;女性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5%,是男性的两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3%~4%,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猜你喜欢

空巢保姆子女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在保姆家午睡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哇,咪咪虎当保姆了(!上)
空巢生日不孤独
狗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