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的教学设计
2013-07-16郭卫华
郭卫华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14-0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古诗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用看注释、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但是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方面的能力还有欠缺。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清新优美,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词主要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与想象中悟诗情,入诗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能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鳜鱼 箬笠 蓑衣
不须”等有关词语,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难点:凭借字词留给学生的形象空间进行相关的扩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渔歌子》,请大家齐读题目。正音“子”要读三声。提到词,同学们会想到词的哪些知识?(词牌名、词分为上阕、下阕)
2.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作者是谁?把你搜集的有关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
3.明确要求: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张志和的生平,那么他写的《渔歌子》描绘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走进课文,感受他的垂钓生活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为词的意蕴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民主导学
第一板块
(一)任务呈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画出不懂的词语,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检测交流
1.词中的哪个词语最难读,请提醒大家。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这三个词语时要随文识字,做到音形义结合。“鳜鱼”鱼的一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箬笠
蓑衣”要看图理解,认识箬笠是用竹子变成的头上戴的帽子,专门用来遮雨、遮太阳,所以它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所以是草字头。
2.请把这三个难读的词语放回课文中再练读一次,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词的味道。读好的同学请展示。
3.有的同学有疑问了,这首词共4行,为什么不叫诗而叫词呢?
我们一句一句读读,想想诗句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的每句话应该对仗工整,字数相同,而词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如第三行,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4.同学们,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那么我们再读一次,能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吗?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从解决难读的自语入手,通过看图,随文学习生字词语,把字的音、形、意结合在一起,初步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读正确词句。
第二板块
(一)任务呈现:再读课文,画出词中描绘的自然风景,想想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读懂词义。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
1.交流词中描绘的景物: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斜风 细雨
2.从这些自然风景中看到了什么季节?
3.春天到了,这些自然风景在诗人眼中是怎样的,请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白鹭飞起来了,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清清的小溪流淌着,鳜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微风轻拂,细雨蒙蒙……)
4.多美的风景啊,它们都在什么地方?这么美的风景中还有一位渔翁在垂钓,词中写出来了吗?从哪句话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诗人借助渔翁穿戴的物品来写人,再读读这一行句子,你发现他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的特点,“青”“绿”)
其实词中还有描写颜色的词,请大家快速找找。(白)
5.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逐句说出词义。
设计意图:抓住词句描绘的景物特点,理解全词,使学生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韵味,做到悟诗情,入诗意。
第三板块
(一)任务呈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会产生什么疑问?
(二)学生质疑:渔翁为什么“不须归”?这个渔翁是谁呢?
(三)讨论交流
1.不须归的意思是什么,渔翁不须归的原因一:因为雨小,鱼肥;原因二:渔翁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舍不得回去。
2.这个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到底是谁?请大家再读全词,结合全词说理由。
理由一,可能是个打鱼人,他要多打鱼,养家糊口。
理由二,可能是作者。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请看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张志和弃官归隐后,生活在太湖一带,常常在船上漂泊,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自称“烟波钓徒”。因为此时安史之乱并没有平息,国家还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中,自己因为无力佐治,便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自己的情怀,那就是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因此不难看出作者表面写渔翁,实际在写自己。短短27个字,勾勒出一幅江南风味的“垂钓图”。
据说,张志和钓鱼用的是直钩,不放鱼饵,这样能钓到鱼吗?但他天天在溪边天天垂钓,他钓来的是什么?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所以自称“烟波钓徒”。
设计意图:全词以景托情,重在表达词人的心境,在理解词句时,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挖掘作者真实的感受,真正理解“不须归”的含义,了解作者悠然闲适的心境,便于学生领悟词的意境,理解诗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朗读导结
1.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3.张志和有个哥哥叫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给他盖了一间草房,作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齐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诵读全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4.试着背诵全词,解决课后作业3题的第二句。
5.作业:结合你的想象和理解,把《渔歌子》改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