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水泥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几个问题
2013-07-15武洪明
武洪明
0 引 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产水泥75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51亿吨。在此基础上,2011年水泥产量又创新高,达到20.9亿吨。同比增长11%。水泥行业已经成为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因此其面临的总形势是: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资源配置、产业链拓展和国际合作。标准化工作与水泥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运用标准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标准化工作这一方法是实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其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水泥行业发展转变,为绿色环保产业做出贡献。这点,可以从管理标准GB16780-2007《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定额》,产品标准GB17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等标准以往的制(修)定结果所起到的作用得到充分证明。故此,就水泥工业标准化工作中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参考。
1 GB16780-2007《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1.1 限额值需修订
水泥行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新型干法技术创新能力,使用高效预热分解系统,投入余热发电,推广节能粉碎技术和装备,有效利用工业废渣、尾矿等措施,2011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至115kgce/t。比现有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可比熟料综合能耗限额定值128kgce/t(4000t/d以上)低13kgce。“十一五”末的能耗数据充分说明GB16780-2007标准中的这个限定值高于现有的实际值。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中的主要目标规定,到“十二五”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114kgce/t,水泥综合能耗小于93kgce/t。这与GB16780-2007标准中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目标值是相同的 。‘十二五’期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及加强能源管理,达到目标值应是有把握的。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四十六)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制(修)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国家的要求、水泥工业能耗水平的现实给行业指明,GB16780-2007《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必须修订,而且能耗标准值要高水准。
为了进一步说明限额值需进行修订,引用40条生产线的实测能耗数据很具说服力。《中国水泥》杂志2012年第3期行业扫描栏目刊登中国水泥协会范永斌等人撰写的“我国典型水泥窑炉熟料烧成煤耗分析”的文章,得出结论是:通过对国内40条典型水泥窑炉熟料烧成能耗数据计算分析,掌握了水泥窑炉能耗分析情况,对现行标准GB16780-2007《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中可比熟料综合煤耗值和强度修正系数方面存在异议。由于近几年水泥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本标准制定的标准值已经落后,建议修订该标准。范永斌等人提出修订GB16780-2007《水泥单位能源消耗限额》的建议,其意义在于论证了该标准中一些技术指标应该提高,发挥该标准在水泥生产中节能减排的指导作用,从而引领行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向低碳水泥发展。
1.2 通用硅酸盐水泥中熟料耗用量
GB16780-2007《水泥单位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中标准值指标的选用,还有可商榷的地方。例如,本标准水泥中熟料配比按75%计算。这一数值的选用,基于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熟料耗用量值(详见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同时也考虑到了当时一些情况而确定的。实际上在GB16780-2007标准颁布的当年,熟料耗用量低于75.00%。水泥中熟料耗用量取值需结合实际进行修订。标准GB16780-20075.3.5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计算:Eks=ekcl×g+eh+0.1229×Qks。其中,系数g为统计期内水泥企业水泥中熟料平均配比质量分数,数值以%表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g取值对水泥综合能耗的影响很大。各水泥企业熟料耗用量各自有本账,建议加强能源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管,以企业的实际数字进行计算。尤其是大型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统计工作方法和程序进行。
1.3 单位电能折算标准煤取值
GB16780标准中,对电力折合标准煤有两种数据,第一种:电网供电折算标准煤量。0.1229kg——每千瓦时电力折合的标准煤量,单位为kgce/kWh;第二种:0.404kg——余热发电折算标准煤量。每千瓦电力折合的标准煤量,单位为kgce/kWh。0.1229是国家统计部门规定的数字,为每度电折算标准煤的理论值。实际上,2007年全国火电不同级机组供电标准煤耗见表1。
表1 不同级机组供电标准煤耗
水泥企业使用国家电网供电所消耗的电能,折算为标准煤值使用0.1229kg,只是为统计方便,或是统计部门所称的便于比较,实际上是对企业消耗折算标准煤低估了。
水泥企业利用余热发电,所发电量按照电力部门的规定,必须并网才能合法使用。水泥企业余热发电单位电能折标准煤在GB16780-2007取值404gce/kWh。其值均比表中所列供电标准煤高。发电并网后,用于企业生产过程加工产品用电,所消耗的电能在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可比水泥综合能耗时,余热发电的电量取值又变成0.1229kgce/kWh了。
取0.404kgce/kWh,与企业现在用余热发电量计算减排二氧化碳所取的单位电能标准煤数值产生差异。
第一个差异。例如2010年水泥企业低温余热发电295亿kWh,节约标准煤991万吨,减排CO22378万吨。单位电能耗标煤0.3359kgce/kWh。
第二个差异。《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2007年4月)(二)主要耗能产品(工作量)和耗能设备指标规定火电供电煤耗2000年392gce/kWh、2005年370gce/kWh、2010年355gce/kWh,比规划的指标都高。
第三个差异。以余热发电的热利用效率22%计算,得出余热发电标煤耗为559gce/kWh。404g又低于559g值155gce/kWh。
所以水泥企业余热发电单位电量折标煤取值,是个不太好处理的问题。因此现阶段水泥行业内在计算余热发电折标准煤和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定的指标,一般取值在350gce/kWh左右的数值,取用404g的为数少见。
综上所述,对于水泥行业余热发电取值404g标准煤与电网供电取值122.9g,在计算水泥企业用电折标煤中出现双重标准。而404g的数值不仅与电力行业的供电单位电耗和“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指标不合拍,与实际应用不符,而且与按照全热发电效率计算出的标准煤值也不一致。因此,余热发电取值多少,应慎重提出。
现有企业能耗限额限定值指标和新建企业能耗限额准入值指标是强制性要求,修订的建议在于改变现有标准值不符合实际较好水平的状况,修订后的指标在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发生很大的影响。
2 修订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取消32.5级水泥的思考
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水泥产品方面发展重点为42.5级及以上水泥。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对修订《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的重点时指出,取消32.5级的水泥产品。由此可以看出,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修订时取消32.5级水泥将成为事实。但是,修订后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不会马上取消32.5级的,因为从以上两个“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即讲的是力争在2015年末,42.5级及以上等级的水泥消费比例达到50%以上。此期间,32.5级水泥还会占据一部分消费市场。
我国水泥标准经过6次修订,每一次修订和实施,对水泥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对工程质量起到保障作用。同时实施修订后的标准,对生产工艺、水泥生产设备和检测指标发生影响。例如,采用ISO679或GBT17671方法检验水泥胶砂强度,对那些粉磨细度粗,混合材料量多的低标号水泥,其结果强度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实施的结果,水泥的实物质量水平提高,32.5级的水泥相当于原标准的425号水泥。再追忆上一次的水泥标准修订,由硬练方法改为软练方法,425号水泥相当于硬练强度500号水泥。因此,如取消32.5等级水泥,从标准角度看,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将走上高标号、高性能水泥的道路,改变连续27年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水泥质量与发达国家比,性能低的品质形象。就修订后的标准而言,其本身也具有了国际竞争力。而取消32.5级水泥,因其量大面广,涉及生产厂家多,市场占有率高,用户习惯等,思考以下问题还是必要的。
(1)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取消32.5级水泥,方向对头,但实施中不会一蹴而就。2011年水泥产量20.97亿吨,水泥市场32.5强度等级水泥仍然占需求总量的60%以上。32.5级水泥数量达12.5亿吨。新型干法水泥18.6亿吨,其中将有10亿左右数量的32.5级由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加工制成。因此,在生产方面,涉及到大量水泥生产企业,而实质可能触及到掺加废渣数量超过30%的优惠税收政策,这不是水泥企业所希望的。考虑工业废渣利用的政策不能受到影响。
(2)2011年12.5亿吨32.5级水泥进入消费市场。消耗市场中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构件厂是主要消费者。2010年仅混凝土达10亿m3以上。消耗水泥4亿吨左右,主要为32.5级、42.5级水泥,取消32.5级水泥,由42.5级水泥替代。如果使用P·O42.5级水泥配制C30级混凝土,水泥用量为300kg/m3混凝土。使用32.5级的水泥配制C30商品混凝土,一般水泥用量增加30kg左右。采用32.5级配制C30混凝土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配制C35~C50混凝土,只是水泥用量增加和外加剂的调整。不同强度等级水泥的价格差价在50元/吨上下。如果商品混凝土企业、制品企业进行财务核算的结果是成本上升了,这是他们不愿接受的事情。
(3)生产42.5级以上水泥,如果熟料仍然保持同等质量水平,减少混合材掺量或降低筛余值(或比表面积)。降低筛余值(或比表面积)不利于熟料及混合材活性的发挥。降低混合材掺量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使用42.5级水泥配制C30以下混凝土,会在搅拌站增加矿粉、粉煤灰等矿物外加剂的掺量。“水泥企业这边少掺了,混凝土企业那边多掺了”,其实这个话题在90年代出现过,但后来被人疏忽了。提出这种观点的,则是行业内坚持生产高标号水泥的资深人士。混凝土这边多掺的现象,会在砌筑砂浆混凝土、公路路面下的垫层等工程中出现。现在,商品混凝土行业也有利用废渣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水泥企业因少掺加混合材料,效益会受到直接影响,这部分利益可能转移到商品混凝土行业了。
(4)标准经过6次修订,其中包括检验方法的修订,每次修订会引起水泥企业工艺等方面的变化。我国正式的水泥标准实施24年后,检验方法改为固定水灰比(不同品种各异)1:2.5软练胶砂强度。同时增加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水泥。这一次修订,称为三大水泥标准改革,形成五大水泥。抗拉强度取消,改为抗折强度,抗压试块受压面积由7.07×7.07cm2改为4×6.25cm2。抗折强度对早期强度低的水泥较为敏感,使生产该品种水泥企业提出工艺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早期强度。这次修订标准强度等级后二位数值为25,当时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使用,大部分后二位为50,成为修订标准时是很有成就的一项贡献。水泥标准又一次重大修订是实施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实施GB12958《复合硅酸盐水泥》标准。强度等级由原标准的425号上升为32.5级水泥。水泥实物质量水平又一次提高。水泥产品为新的六大水泥标准。试块受压面积由原4×6.25cm2改为4×4cm2。这次修订标准的过渡期较长,以便企业采取工艺技术措施适应强度降幅较大的问题。混凝土建筑行业对这次标准修订的反应主要表现在需水量方面。为此,水泥企业进行技改,配料中氧化铝含量要求适当,水泥细度的概念提升为细度状态去表述,其由水泥颗粒级配、比表面积及颗粒形貌组成。企业在水泥粉磨系统、粉磨设备和研磨级配做了相应改进和提高工作。
(5)取消32.5级水泥,生产高标号、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建筑寿命延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国设计寿命为50年的建筑物,实际平均使用寿命为30~35年。今后实现设计寿命100年的建筑物,实际寿命达70年,比30~35年提高一倍,将会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如果实现这一计划,并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泥累计数量的增长,在出现消费数量饱和点之后,水泥产量的过剩绝不仅仅是区域性、结构性过剩,而是产能超过50%或更大的过剩。应对那时的过剩,可能不是这一代水泥人的任务,但可以对此先行筹划,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从这点可以看出,标准修订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水泥标准中取消32.5级水泥,对水泥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的影响与上述几次的变化比较,不会大的。按照目前出厂控制方法,32.5级水泥出厂的实际强度值可以达到380~390MPa。通过努力就可以进入42.5级水泥强度范围。另外本次修订标准,新型干法水泥已占90%,淘汰落后产能后全部为新型干法水泥,客观条件很好,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可以说这是一次提高水泥品质的重要调整。但调整的过程长些,可能会出现一些非技术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
3 《水泥工业用耐磨件堆焊通用技术条件》未见批复信息的启示
3.1 由来
2005年“首届水泥工业用耐磨材料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由此正式揭开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在水泥工业研究、应用的序幕,开始改变以往其在行业内被忽视的局面,认识到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在水泥行业的重要性。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已成为再制造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降低材料消耗,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整机设备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节能减排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科学领域分析,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涉及到粉碎机械的可靠性、安全性、耐久性的设计与制造,涉及到材料科学、摩擦学、表面工程技术及失效分析等学科和工程应用技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会耐磨材料和水泥行业专家,在分析水泥行业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发展现状时感到,今后在这方面要做好三件事:第一,编著出版行业第一部水泥耐磨材料与技术手册,填补行业内的空白。第二,开办耐磨材料与抗磨技术培训班。第三,探讨制定行业耐磨材料标准。
3.2 制定耐磨件堆焊标准的必要性
当时建材行业内已有磨球、衬板等标准,如JC/T 533-2004《建材工业用铬合金铸磨球》、JC/T 691-1998《高铬铸铁衬板技术条件》。同时也有冶金行业、电力行业、机械行业等耐磨材料国家标准,达十二个之多。国外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俄罗斯、英国等国的耐磨材料标准。这些标准的条款主要集中在高锰钢、合金钢、高铬铸铁等材料及管磨机的磨球衬板等产品方面。
90年代以来,立磨、辊压机技术装备大量应用于水泥生产的原料制备、煤粉制备和水泥熟料预粉磨等工艺过程中。由于堆焊修复比新品降低费用约20%左右,使用寿命延长,堆焊技术的应用便一跃而起,同时堆焊工艺技术的不规范现象发生了,带来的负面影响亦随之产生。为了规范发展方兴未艾的堆焊技术和培育市场行为,急需出台一个堆焊技术标准。
原材料加工业中,耐磨件堆焊广泛应用于水泥矿山、电力冶金、建材工业耐磨件的新品制造和磨损件的修复工程中,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收效明显。与此同时,掌握堆焊技术的企业在施工制造及企业管理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企业资质不全,诚信度低下,有章不循,无章可循,堆焊后事故频发,如焊接不牢,部分或整体脱落、焊件断裂,耐磨性差,寿命短等。这些充分表明企业在基本生产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欠缺,为规范堆焊工艺技术严肃性、权威性,出台耐磨件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是必要的。以此来保证耐磨件生产和修复的正常进行,进而保证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设备效率。
3.3 标准制定的简单经过
以上的分析也正是机械标准机构考虑的事,还包括进一步解决焊材的耐磨性问题,这些也得到业内机械标准资深专家的认同,共同的思路使得这些人走到了一起,在建材行业内制订一个粉碎机械设备耐磨件的标准达成共识。为了突出耐磨件主要应用在立磨、辊压机和破碎机等建材机械上,采用堆焊技术用来制造新品和磨损后的修复。因立磨、辊压机耐磨件在工况条件下受到磨粒磨损程度是最为严重的,又因建材行业非金属无机材料加工性能有类似的共同特点,经过专家认证后,定名为《建材工业用耐磨件堆焊通用技术条件》,从建材工业的发展分析,用此名称也是比较合适的。2007年标准管理机构以此名称上报计划任务书,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准后,按照标准制订的规则和程序进行该标准的制订工作,历经5个年度,于2011年2月进行该标准审查,审查后更名为《水泥工业用耐磨件通用技术条件》上报。对此,自始参与该标准工作的笔者不以为然,并坚持不宜更改其名称。鉴于此,后撰写名为“《建材工业用耐磨件堆焊通用技术条件》不宜更改名称的理由”的文章。该文刊登在“水泥商情读者报2011年第6期”。文章从技术层面论述了“该标准”不宜更改名称的理由。一个标准受到评价是标准生成的关键一环,评价的依据是评价规则。其中有一条“被评价标准与其他标准应进行整合”的规定。改为“水泥工业用耐磨件堆焊通用技术条件”的实质是将“建材工业用耐磨件堆焊通用技术条件”进行拆分,以建材工业内某一类产品形成的产业去制订标准,与整合性要求背道而驰了。另一原因该标准更改后直接上报,违背了申报更改计划的工作程序,可能使上级管理部门无法接受违规操作的结果。在查询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司网站建材类标准批复时,没有见到批复该标准的信息。据业内资深人士称此事开标准未获批复之先河,但给标准化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3.4 启示
(1)一个标准历经5个年度,到2012年4月查询信息,时间跨度达6个年度,明显暴露出时效性欠佳,其间工作效率不高。
(2)缺失更改标准内容或名称时的申报更改计划程序。程序是进行一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是一种格式化、条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科学规定。必要的程序,一定要恪守,不能随意处理,正视其严肃性。
(3)建材行业已经发展成多门类的产业,产业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建材行业内以非金属无机材料的加工和制成产品为主流,在制、修订标准中遵循能够制定一个标准的,不必制订多个标准的原则。
(4)材料加工的冶金、矿山、化工、非金属等原材料工业中属于通用技术和装备方面的标准的制修订,争取到本行业不易,得到标准制修订的话语权弥足珍贵。争取不到令人遗憾,而争取到的又失去,则令人痛心疾首。
启示是多方面的,以上几条作为引玉之砖,奉献读者面前。
4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提升综合素质
4.1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责任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标委会)是推行标准化工作的一级组织机构。担负着以下几项主要工作:标准规划编制、专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订立项申报、编排工作计划进行调研、技术认证、组织实施、编制起草标准、标准审查及上报等。标委会在标准制订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其工作内容可以认定为生产(标准制定)和服务(服务于专家、起草单位和标准使用的单位努力在制订标准中的各项工作),做好标准化工作并加强标准形成过程中的管控是必要的,就必须强调标委会硬件、软件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合理使用。具体体现在标委会内的人员素质,制度法规健全完善及工作环境条件等。
4.2 综合素质要求
上面提到的诸因素中,第一位的人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好坏、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组织协调能力大小、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多少等。
4.3 加强标委会队伍建设
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是多样的,但进行培训却是最基本而效率又高的一种方法。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组织制订的管理标准,产品标准,技术条件就是行业内企业中的管理、技术的“宪法”,立法人应有的综合素质不能含糊,立法人更不能滥竽充数,这样才能为制订出令行业、企业折服的标准奠定基础,制定的标准才能引领行业发展,规范行业行为。
通过培训和工作实践,人员的综合质量得以提高,就能自觉地去规避那些曾被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如专业标准由部分非专业人员审查;技术认证,专业讨论论中提出质疑,无人答疑或顾左右而言其他,或似是而非地答疑;调研面狭窄或调研对象不足,难以取得足量有价值的信息;自编自制自审,编造调研报告和审查会议纪要;过时落后产品标准仍在使用;组织实施中,甚至违背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缺乏公正、公平;标准制定的赞助费、自定标准,高额收费,还有的竞价起草组长单位等,加重参编单位的负担。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关键在于一些人的思想境界缺乏高度,缺乏专业技术和必要的相关知识。
全文所述四个问题涉及到管理标准、产品标准和材料标准,有的要修订,有的待出台,有的给以启示。最后一个问题实际上结合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讲标准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关键是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标准化工作人员应参照一些行业的执业资格制度,取得职业资格。标准化工作这么重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是热爱标准化工作的专业技术精英,职业道德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