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标点教学为突破口引导语文学习
2013-07-13王晓妹
王晓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郭沫若在《沸羹集》中说“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这更显示了标点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书面语言为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学习。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敏锐地发现特殊的标点符号,重视并巧妙运用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教学,以标点符号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
一、以标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学习语文
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常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文中的感叹号、省略号等都是作者的真情体验,所以,教者应善于抓住标点符号作“文章”。抓特殊标点为切入点,将作者感情与学生的感情巧妙地融为一体。例如《跳水》一课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一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导读:“孩子危在旦夕,船长此刻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得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在找到“就、立刻、喊”这几个词外,很快找到了连续的八个感叹号。一个个小船长的感觉找到了,朗读热情上来了。甚至下课了,学生还经常重复:“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很多优美的课文语言就这样慢慢地变成了学生的口头语,又不知不觉跑到了学生的习作中。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关键在于如何将朗读感悟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请看《这儿真好》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反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体会小熊种树过程。)
生:我明白了小熊在岛上种了许多树。
出示句子: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荫。
师:读一读这句话,和书上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一年两年”中间的逗号少了。
(师加上逗号再指名读)
师:有什么不同吗?逗号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没有逗号就读得很快,加上逗号就读得慢些。
师:那加上逗号你们再读。
(生读得慢,加强了停顿。)
师:你们为什么读这么慢?
生:因为小熊种得很辛苦,要慢点。
生:因为小熊种了不止一天,一天天的种了很长时间,所以要慢点。
生:对,再说小树苗也不可能长得那么快。
……
师:是的,尽管种得很辛苦,但小熊还是坚持了,一年,两年——(学生自然的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
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巧妙抓住逗号引导比较读文,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捕捉与强化及时、到位,它与课文内容,阅读感悟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好比雨水相融,而非孤立、干涩、生硬、机械的,学生在老师的“故错”中领会了重点,感悟到了语言文字隐含的深意。
二、以标点为发问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课文,有的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复杂。老师如果用直白提问的方法则会让问题显得零碎,没有中心。这时,我们可以以标点为发问点,然后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引导学生透过标点去感悟文章。
如《穷人》这篇课文关键在于分析掌握桑娜矛盾的心理,而这恰恰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只要我们认真去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课文的第九段是重点段。为什么第九段中短短的83个字,用了7种19个标点符号?教学中,教师若能把握好这段中的标点符号,以标点为发问点,引导学生去阅读感悟,那么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能从一个个标点中感悟到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到桑娜善良的品质,更会被作者巧妙运用标点符号在书面语中的作用的高超的写作技巧所折服。
《凡卡》这篇文章中的一小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在教学中教师以标点为发问点:这段话为什么用上这么多的感叹号?省略号省略的又是什么?提醒学生找出真正的原因。这些特殊的标点正是文章中空白之处,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无是处,内有奥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段话,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思考这些符号在课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学生会通过阅读,一步步思考:凡卡在跪下之前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要跪下?他说话的语气为什么那么强烈,要求带他回去?带他回去,结果又会怎么样?这些都是课文里没有提到的,只是用几个特殊的标点符号替代。在这些特殊标点的背后,学生想了解的都能根据前面的内容,进行推理想象,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当中,想象的更深刻,理解的更深入。在阅读感悟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发现凡卡的内心世界有多么痛苦。
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在初读课文后通过“‘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一句的标点发问“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加引号?”这样层层引导阅读感悟,学生就能在阅读感悟中把握标点的用途并从中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三、以标点为训练点,引导学生在合理想象中学习语文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如何捕捉课文中的标点训练点呢?
再以《这儿真好》为例:教师在学习完课文后再次引导学生读课题,说说如果让你给课题加个标点,你会加什么呢?这一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加叹号,有的加省略号,并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还想象起这儿将来的景象(生:他们一定还会努力让小岛变得更美。生:栽更多的树,种更多的花。生:还有盖房子,铺路。……)
教者并未因为问题都解决了此课就到此为止,而是巧妙地以标点为训练点让学生运用加标点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向课外延伸。学生加标点想法各异,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又说明他们灵活地掌握了这几种标点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尤其是省略号的妙用,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中的小岛会更美,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将更高!
像这样的标点训练点还有很多,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第十三自然段、十五自然段: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当学生读到这儿时,我问:“你知道这里连续使用感叹号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沉思了一会儿,纷纷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第十三自然段中的连续感叹号说明父亲听到儿子的声音非常惊喜。第十五自然段中的连续感叹号说明父亲知道儿子还活着非常激动。我随即问:“此时父亲心里会想些什么?儿子会想些什么?请大家动笔写一写。看谁想象最丰富。不一会儿,学生的真情实感就跃然纸上了。标点是桥梁,想象是翅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以课文中的标点为训练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学生一定能在合理丰富的想象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以标点为衔接点,引导学生在自由练笔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把对语言的感悟、积累作为教学重点,从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把标点符号作为教学的重点,找准读写衔接点,并渗透习作因素,学生在练笔过程中就能及时地吸收内化所学文章的语言、写作手法等的精妙。一位教师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第7自然段:“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时,抓住了其中的一个“特殊”标点——分号,让学生寻找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又适时地抓住“细”、“速”两个关键字区分了“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而后的小练笔中,教师让学生对围观人群中观众的反应择其一进行描写,并再一次渗透“;”的分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在练笔中应用这个特殊标点。教学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分号这一特殊标点便以此作为衔接点引导学生练笔,这既是对文本的一次拓展,也是对这一标点的实践应用,真是“小小标点,大大智慧”。相信学生们以后对这个“;”一定会记忆深刻,并应用自如。可谓妙哉。
我们只要潜心研究文本,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标点教学资源,以课文标点教学为突破口,就能发挥小小标点的大大作用:用标点串起朗读、感悟、想像、写话的珠玑,让学生在读、悟、说、写中完成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