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境界
2013-07-13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赵 玲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中国的造园艺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利用多种意境营造手法,从而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旨趣,成为了写进自然的史诗,映入人文的山水。
中国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造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深深扎根于绘画文学等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中,独具匠心的运用曲径通幽、欲露先藏、虚实相济、巧于因借等手法,营造出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
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
道家崇尚自然,自然者,美之源泉。“道”性至柔,柔则必曲。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园林空间中处处以“曲”为美。从园林河旁小路的曲径,移步换景;行车道路的曲径,风物如画;私家花园的曲径,步步如景;到园林中的曲廊,逶迤多姿,依势而曲;古代庭院的曲折有致,脉脉含情;无不给人以清澈、幽曲之美感,达到移步换景的艺术境界。在空间布局上,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物藏于院内,面积非常小,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样、各具个性的景观和层出不穷、含蓄不尽的意境,就要突破空间的局限,采用迂回折曲、小中见大等手法来组织空间序列。苏州留院在空间布局上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通过变化多样的空间组合营造一种曲折含蓄的境界。留院从沿街的大厅到宅后的园林,经过一条狭窄漫长、回环曲折、敞幽交替的夹弄,直到“古木交柯”的小庭,空间由窄变宽,光线由暗渐明,接而迎面有光影参差的一排漏窗,隐约可见窗外优美的假山怪石,竹林繁花等自然风光。游者循径漫步,空间时敞时敛,境界层层深入。如此的空间转换,无不令人领略到“桃花源”的那种悠远含蓄,曲径通幽的意境。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露先藏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常常利用植物或山石作为障景,这样不但可以延长游人观赏的时间还可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在隔和透之间,园内物与物之间空透相通,互为联系,但又处处遮挡,互为掩映,这样大大丰富了园内景观层次。如在济南“趵突泉”柳丝滴翠,垂绿水面,微风轻掠,树枝摇曳,使得被遮掩的厅堂、亭廊、桥泉在枝叶的疏密之间若隐若现,若明若暗,给人以依稀朦胧,如烟似雾之感。这种“杨柳堆烟”,为“趵突泉”营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再如,拙政园的入口,山石嶙峋,犹似一道翠屏,通过这样的分隔以及蔽隔,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中取得层次,以达到景愈藏则意境愈深的效果。总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变化多样的空间组合,采用欲露先藏的营造手法,景点布局上灵活多变、从而达到一种曲折含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三、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虚实相济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还有赖于空间的虚实变化。在建筑中,虚指的是空间,实指的是形体。虚实相生,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运用在园林中,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景深。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这些主体建筑的设置就特别注重生气流通之虚。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坐落于池水中央,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犹若半岛。周围池岸遍植垂柳,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并有楷书对联一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置身其间,无风亦会清风徐来,无花亦可想象荷花满地。小小一亭,将春柳、夏荷、秋水,以及水中山之倒影,全都纳入其中。在亭却不拘泥于亭,恍如置身天际,体天地之虚廓。另外私家园林,由于宅地有限,要突破狭小空间的局囿,超越园林四周围墙的界域,其“实中求虚”和“化虚为实”的空间美学在造园中便尤为显要。扬州个园,其特色之一就是屋宇轩敞,窗框通透,于是“虚”成了空间的主宰,一切和谐而透漏,它起着吐纳生气,收聚万景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凭借着这种“虚实相生”,取消了狭小空间的精神藩篱,造就即实用又通透的美妙境界,营造出耐人寻味的园林意境。
四、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巧于因借
“园林巧于因借”,是计成在《园冶》中着重提出的艺术原则。因借说的就是在造园中不局限于园中景色,而是巧妙地将空间引申出去,透过门窗将远山近水、竹林繁花等自然风光借入园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有多种形式,借、主要有实借、虚借、远借、近借、邻借、及应时而借等。园林通过借景,可以突破狭小的空间局限,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让游人在游园时无意中发现眼前的美景,产生一种“蓦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觉。如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轩后是“集虚斋”前的小院,小院种了竹子,而在临小院的实墙上恰好开有两个窗,这里的窗自然以它简洁幽暗的形式成了背后景色的景框,从窗框上看小院的竹丛犹如一幅写意竹图,再联想到轩名“竹外一枝轩”,无不令人感受到“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意境。园林借景,除了近借,远借处理的也甚为理想,大型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是泛舟昆明湖上,都可以淡淡的看见玉泉山作为远景屏障组入到画面中来。这样大大地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空间深度,给人以无限深远的感觉,引发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
五、四时园色斗明霞,十亩藤花落古香 ——因时造景
植物是园林中最具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凋谢常因时令的变化而更迭。随着气候的变化,植物色彩与形态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使园林的意境更加深化。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常常从每个季节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形象地概括了全年的“四维时空”。比如,扬州个园利用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配以四季假山,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在个园中翠竹秀拔,石笋参差,寓意春景;夏种槐树、广玉兰,秀木苍翠,绿荫如盖,同时配有湖石假山构成夏景;秋栽枫树,堆叠气势磅礴的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腊梅、南天竹,配以雪石,石骨裸露,犹如雪山构成冬景。从而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使寻踏者在游园中联想到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个园内的四季假山构图正是通过因时造景,表达了“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这里,山水之乐,林亭之趣,四时交错构成无穷之景,无穷之乐。
我国古典园林是诗画结合的一枝灿烂奇花,园林意境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园林空间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既纳入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态,又凝集了社会艺术美的精华,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它不是画,但有着如画般的风景形象;它不是诗,但有诗一般的节奏和旋律,诗一般迷人的意境。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第二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1
[2]陈从周,园林谈从,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
[3].陈尔鹤赵慎,中国文人园意境意匠的商榷,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