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2013-07-13赵尤楠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赵尤楠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城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构成,而城市文化又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一、依托特色文化发展特色经济,在发展特色经济中提升特色文化
1.弘扬城市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传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历史缩影,它一方面凝结到“历史遗留物”中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靠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当代人的信仰、道德、习俗、饮食、语言、衣着等方面留下印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城市特色,就要善待文化遗产,增强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遏制以牺牲历史文化资源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观念,避免重蹈对历史文化遗迹“建设性破坏”的覆辙。对于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文保名录的文保单位,各市要制定切实的专项保护措施,其周边新增建筑及环境布置要得到文物部门的批复或认可。各市都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街区,特别要注意保留原有风貌和地域特色,划出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或禁建区域。同时加强对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周围环境的保护,维护城市历史风貌。要组织和协调专门人员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继承工作,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要遴选一批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已经形成城市重要记忆的建筑(像石家庄的燕春饭店、华北制药厂,唐山市的唐山饭店、老火车站、百货大楼等等),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予以保留,使城市的文化积累不断丰富。还要注意加强对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有效保存好工业文化遗产。
2.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凸显城市特点。特色经济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区位优势、传统经济习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色经济既是城市的立市之本,也是经济繁荣之道,同时也是凸显城市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我省有的市处在交通要冲,有的市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有的具有独特的产业传统,有的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的滨海,有的傍湖、有的靠山,这些都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较好基础。各地应认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产业优势和特色做文章。只有立足特色经济才能保证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也才有助于形成城市特色。
3.弘扬现代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素质。要厘清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人文精神,作为城市的精神号召力和发展动力。对城市精神的提炼要简洁易记。那些力求涵盖全面、难记难理解的对城市精神的文字表述,既没有号召力,也不易宣传推广。历史上,“慷慨悲歌”作为河北历史文化精神的写照之所以影响广泛,就是它不仅具有形象性、故事性,而且具有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修辞特点。各地要建立一批市民教育示范基地,对市民进行道德、创业、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让市民的文化文明素质与城市文化建设同步提升。
二、以特色文化建设为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文化产业既是城市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又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1.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参照中央、中央两办和国家部委的各项政策,制定关于促进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以“文化产业政策落实年”的方式强力推进。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资金补贴、贴息、返税、政府采购、委托加工等方式分门别类扶植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使文化产生有效的生产力。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建立联营、合资、合作、捐赠、捐助制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态势。
2.重点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大力引导文化消费。通过产品引导、政策引导、宣传广告引导等形成集束效应,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激活我省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使之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方式。
3.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产业信息资源。要建设立足当地、沟通全省、联系全国的文化产业创业和信息发布平台。积极发展行业组织,重点发展经纪、评估、咨询、技术服务等市场中介机构,培育和扶持一批诚信度高的文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连接和规范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有效环节。
三、大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1.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统筹兼顾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低保家庭等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
2.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为载体,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实施经常性、多角度的文化引导,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激励社区居民热爱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活跃员工文化生活,培养企业团队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组建业余文艺队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3.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建设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着眼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推出更多公众认可、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展览、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使广大群众陶冶情操,充分感受燕赵传统文化魅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各类精品文艺演出,积极引进国内外高质量文艺演出。要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投入,扶持成为精品。组织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群众文化活动,挖掘节日文化内涵,丰富节日活动内容,吸引公众参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