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3-07-13郭维希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建福州350000
郭维希 (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福建福州 350000)
古往今来,“天才出自勤奋”就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老师和家长们也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孩子们刻苦学习。但是,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为后盾,这样的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造就不了什么人才。许多的小画迷、小书迷、小棋迷,对他们所爱入了“迷”,才露出了人才的萌芽。因此,我们看学生的画是不是有发展前途,不看现在画得好坏,而是观察他入迷的程度。有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轻松愉快的,有如饥似渴的吸收消化能力,表现出超人的才智和坚强的毅力。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只凭家长的主观愿望,牛不喝水强按头,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有学者认为“兴趣在种族进化,个体发展,人格塑造和人格关系中非常重要,它的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兴趣既然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就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它、扶植它。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主动获取知识:
一、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艺术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参观过艺术作品展之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出比往日更加浓厚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这是因为他们接受了来自特定环境的信息和刺激。因此,在课堂内外,可通过展示学生优秀绘画及手工作品,陈设易被理解的名画,布置美丽的艺术图片及有趣的装饰品,来营造充满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甚至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设计和布置,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二、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创作氛围
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教师应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给他们自己做主选择和实践的机会。各种不同颜色、大小、质地的纸以及炭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笔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应用。这不仅能满足学生们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例如,如果学生选择色卡纸作画,就必须考虑要用什么样的绘画工具适合在色卡纸上表现;如果选择大纸张作画,就必须考虑用什么样的工具更方便快捷等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使他们既获得各种学习经验,又获得学习的乐趣 。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如“你想法真是太有趣了”“你的画色彩过渡得非常漂亮,老师把它挂在展示橱窗里,让大家一起欣赏好吗”等。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被承认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由此而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三、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体形式
媒体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等一些“辅助工具”。现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堂教学早已不是停留在一张范图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中。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运用各种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由笼统变为具体,由抽象变为形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难变为易。美术课可以通过从电脑中下载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及音像资料,用多媒体投影放映。让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充分感知,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录制与教学内容吻合的配乐录音,调节学生心态,为完成创作创设一个美好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入其境,然后进行创作。更可以通过多媒体开设欣赏课,从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到课堂习作,都可以拿来看拿来说,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我在上绘画课《青花瓷》时,当一件件精美的青花瓷艺术作品伴随着优美动听的古曲《渔舟唱晚》呈现在屏幕上时,同学们的眼睛顿时有了光彩,充满了创作的欲望,课堂上设计出的作品各不相同,灵气十足。如果只是单一的模仿范图,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
四、安排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美术课堂要想吸引住学生,仅靠单一的绘画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少年儿童思维活跃,喜爱新鲜事物,乐于尝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成为“多面手”,线描、水彩、刮画、砂纸画、版画、水墨画、手工制作、剪纸、拓印等都可以让他们玩一玩,试一试。当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用菜帮子印出美丽的玫瑰花,或用海绵纸做手工时他们都开心极了。常常还没下课就急着问“老师,下节课要带什么呀”。
除了课堂内的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在真山真水,真实的生活中去写生。美就是生活,美就在身边,周围的一切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天地变化,科学进步,风土人情,家乡变迁,这都是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它、了解它,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富有感情地接受它,描绘它,甚至用想象力来再设计它。
五、把握学生兴趣的阶段差异
少儿兴趣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由对简单事件的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件的兴趣;由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象征性的活动;由自我中心的兴趣发展到社会性的兴趣。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例如:4~5岁的幼儿,有的处在涂鸦阶段,而有的已发展到了图式的再现阶段。处在涂鸦期的幼儿,他们往往对绘画的过程感兴趣,喜欢用笔和纸来表现。可是这时候,他们的画还非常的稚嫩,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纸和笔,多给他们涂鸦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父母也要要多鼓励为主,过早的约束,过多的奢求都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已跨越涂鸦阶段的儿童则喜欢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教师应利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积累有关的学习经验。启发他们,而不是越俎代庖替他们思考,甚至帮他们画。
与此相反,如今的美术课堂还有一种完全概念化的教学理念,认为只有“稚拙”才是儿童画,“头大身子小”才是儿童画,而忽视了儿童是在成长的。对课堂放任不管,无所作为的老师也是不合格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享受不到进步的乐趣,学习兴趣又怎能保持得久呢?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怎样自己去画画。把儿童的美术感悟和表达能力从低级向高级推进。
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中学生,在我们校外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年龄、阅历、爱好等各个方面相差极大。 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兴趣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差异,依据差异,采取相应的美术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少儿美术教育,就是让学生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让他们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运转,鼓励想象与表现。万不可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来干涉教育学生。这种做法的后果导致他们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与开发学生素质的初衷背道而驰。只有将“寓教于乐”的方式渗透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完善自身,自我实现的教育,才能让学生身心处在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的氛围之中。只要他们爱画、敢画,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入了“迷”,就不用担心,画得差的会变好,画得好的会更加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循环往复,在快乐中不断进步。
1.《 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王悦娟.出版时间:2008-01-01,出版社:浙江大学美术出版社.
2.《儿童美术学》.李钦曾,段保国.出版时间:2011-06-01,出版社: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