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层次应增期许 话疑难同费周章
——开课:高校教师在对联活动中的作为之一

2013-07-13严海燕

对联 2013年5期
关键词:汉语言对联专业

● 严海燕

当代对联的复兴和繁荣, 得力于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其中,来自高校教师或教辅人员这一支,虽人数不多,有的甚至已然退休,但其匆忙的身影和不俗的成绩,早为联界所瞩目。

北京地质干部管理学院(后属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常江,中国楹联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于对联创作和对联研究皆为擅长,且至今活跃在这两个领域; 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后属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 中国少数民族对联研究的开拓者,第一个以『对联学与民间文艺学』为方向招收硕士生; 南昌大学教授龚联寿,主持辑录和点校第一部历代联话总汇《联话丛编》; 彭城职业大学(后属徐州工程学院)教授陈树德,中国楹联『申遗』第一人…… 这些前辈及其事迹, 无疑是中国高校的骄傲, 未来的对联史上必将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中小学不同, 当下高校里的教师除了要搞好教学外, 还担负着一定的科研任务,部分教师还以个人的名义参与培训、经营等社会活动。 因此,『高校教师在对联活动中的作为』这个话题, 相应地可分为开课、科研、其他活动等三个方面。 囿于与全国其他同道接触、交流不多,本文的叙说主要以笔者个人的见闻为素材。

学校里的对联教育,亦包括聘请学者、专家为学生开设单次或系列对联讲座,但这尚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对联教学。 作为当下正规的对联教学, 是必须开设对联课程,且要计入学分的。譬如《对联· 民间对联故事》(二零零九年第六期)在报道潇湘妃子当年开课时,其标题十分明确:《陈丽荣︿对联写作与鉴赏﹀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内容亦颇具体:『由联都网站站长潇湘妃子(云南大理学院副教授陈丽荣)申报的《对联写作与鉴赏》课,已经通过了大理学院教学委员会专家的审批, 并纳入了本科教学计划,共有二十四学时,一点五个学分。』

对联课程与对联讲座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必须进入统一的管理模式, 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考核要明确而到位,授课要系统而细致; 而后者的目标和手段则通常是灵活的,主要取决于随传播者(主讲人)的擅长和兴趣,可以温习对联常识、细化对联作法, 可以欣赏优秀联作、 分享撰联经验,可以联系对联界的方方面面而『话说天下大势』,甚至只要引起学生的『围观』(关注)就算达到目的了。

开设对联课程有两种情形: 一是独立开设,一是与其他文体合并开设。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虽说都是对联课程,张志春教授命其曰『联语欣赏与创作』、任本命教授命其曰『中国楹联文化』,而笔者和刘卫平副教授的课程则分别取名『诗词与对联』、『诗词曲赋联语创作』。

从理论上讲, 对联与其他文体合并讲解的长处是: 使学生更真切地感知古代格律文体的共性, 更清楚地看到对联的来源和取法对象; 短处则是受每种文体课时的限制,对联部分在内容讲解上必有取舍,在创作训练上亦须精简。 不过从实际效果上看, 往往会有一定变数。 如果教师授课得法,能够引发学生的课程兴趣和自学热情,则有可能弥补来自课时方面的缺憾。 开课申请获准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教师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 如何让学生选你的课,以及怎样保证良好的上课效果。

某一学期计划开设的选修课门数与备选修课门数之比,因各高校、各专业甚至各年级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专业选修课为一: 四左右, 公共任意选修课则为一: 二十或更低。 以笔者主讲的『诗词与对联』课为例, 该课程早在二零零四年就获准列入本科生教学计划, 但直到二零零七年才得以开设。事后经查,该课程属于本校公共任意选修课里『艺美体卫类模块』中的一门,而当年该模块里的选修课竞达四十五门之多,各课程『竞争』之激烈和笔者之『幸运』,自不难想见。

选修课不仅备选门数众多, 让人目不暇接, 而且备选课程及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还不一定透明。 笔者通过对两所高校的抽样调查发现, 不少学生在面对选课单时往往茫然失措。 有的根据课程名称想当然地划勾,有的打听什么课『不挂人』选什么课,有的则朋友选什么课自己选什么课。不仅如此,选课的时候,多数情形是由学习委员主持进行『海选』,一轮不行再来第二轮、第三轮, 直到一门课程凑够二十人或二十五人,但事先圈定某些课程、规避某些老师而后投票, 或者一轮投票之后直接『被代表』,这样的现象亦有发生。 后者直接造成对部分学生的『绑架』,即喜欢的课程未必有机会听讲,不喜欢的课程却必须听讲。同样地,那些激情满怀的教师,由于自己钟爱和精心预备的选修课并不是每年都『中选』,即便『中选』,前来听课者也并非都是自觉自愿,有时难免会感到落寞或者憋屈,有的甚至从此拒绝再开此课, 即便后面还有学生选它。

其实,无论当下的选课机制公平与否,对于选课几率我们还是要重视和争取的。作为对联教师, 我们可以在先期开设的的专业必修课(如『古代汉语』)或选修课(如『书法』)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同时在不影响授课的前提下, 为自己可能开设的对联选修课做一些铺垫性工作。其次,可以采取开办对联讲座等形式主动感染学生, 提高他们对于该课的关注度和期待感。

至于怎样保证上课效果, 除了环境设施外,主要就看教师的口才和授课技能了。对联课虽然不乏趣味, 但要保持对学生的长久吸引力其实并不容易, 尤其要求他们讲求格律、修改『得意之作』的时候。 再者,选修课一般在大三、大四才开,此时的学生心性散漫, 加之近十几年来高校的学习氛围难比从前,学生就业压力大,招聘会既早且多,于是考研的、应聘的、实习的,都以各自的理由随时准备逃课。 笔者曾听到一位同道抱怨道: 给全日制大学上课, 还不如给老年大学讲课,我不怕学生提问,只怕学生不理睬我,现在我没有成就感,只有愧疚感。话语中显示出良知和自信,也透露出苦涩和无奈。

关于高校对联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专文讨论。就其背景而言,最大的悖论是: 一方面, 大学生的对联基础并不牢固甚至没有基础,另一方面,在新的语境下必将有更高的、 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要求在等着他们。

这种悖论有似书法课程的情形, 但又不全相同。就学习范本而言,中小学生可以临摹《九成宫碑》、《兰亭集序》,大学书法专业的学生同样可以临摹它, 只是角度和目标有所不同而已。而对联作品则不一定,有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模仿, 有的则适合大学生阅读和模仿。在大学,学生一要学写对联, 二要研究对联; 而教师面对的学生素质千差万别,远非铁板一块。譬如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 其知识结构就大不相同; 汉语言专业中的自愿报考生和专业调剂生, 其中文功底亦有差距; 同是喜好对联, 常规型的学生和才子型的学生, 其审美追求可能相去甚远。

为此, 笔者在指导选课生和深造者的时候,尽量做到眼界放宽而举措灵活。 具体说来,一是告诉他们应唯真相、真理是从,在学术上不迷信任何组织和个人。 二是在结合语言知识(如『平水韵』、汉语语法)和文学理论(如抒情功能、虚假浪漫主义)讲解对联方面,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偏多一些,对其他专业可偏少一些。 三是在做对联创作练习时,不以『温柔敦厚』、『积极向上』为圭臬, 学生既可以与社会上的对联大赛一样, 闭门造车似的追求纸上的诗意和文本的自足, 也可以放眼当下, 直面美丽的『乡土中国』在强势的推土机下的提前轰毁,以及国人在三聚氰胺牛奶、转基因食品面前的愤怒或麻木,并进行纪录片式的『现象写作』。 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课程兴趣,必要时不惜降格以求, 决不因为操之过急而早早吓住他们。

下面, 附上西安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四位毕业生的对联习作(有修改),以供读者哂正。 这也是笔者在主编《长安联苑》(二零一二年第三期)时,邀请这些对联爱好者为『现象写作』、『高校瞭望台』两大栏目所撰写的稿件。

题名胜收费和居民户拆迁

出入岂从前? 刘禹锡再访玄都观,门票卅元先快付;

拆迁不由主。 陶靖节敢拦地产商,草房一夜定当平。

——朱佳棣

题『上访妈妈』唐慧劳教事件

跪门也被关押? 官场失仁义。 幸存网络开天眼;

违宪犹然劳教? 专家称诡异! 但愿从今废怪胎。

——窦珊珊

题看不见的大雁和乌鸦

冬暖何须南向飞? 更何况湿地难寻,人心叵测。 雁阵属昨天, 候鸟已非我;

树稀哪有窝来垒? 又承蒙化肥入土,农药沾禾。 乌情为异类, 孝心却比人。

——杨 婷

随 感

南来北往, 逆旅人生终一世。 俯仰多情,西风黄鹤,空余旧迹悲他日;

秋尽冬临, 探梅心思已多时。 醉醒无悔,故友天涯,聊寄心香慰此生。

——马涛

猜你喜欢

汉语言对联专业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巧出对联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