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楹联文化建设

2013-07-13胡展娴

对联 2013年5期
关键词:楹联对联学会

● 胡展娴

编者按: 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高校乃主流文化的重要建设和传播地。 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楹联包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重,曾经是传统教学中源远流长的一道壮丽风景。 但是,随着近百年大环境的变迁, 楹联创作和研究人才馈乏,导致高校楹联文化一度式微。 在新时期的高校加强楹联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本期编发一组高校楹联文化建设的稿子,从不同角度探索高校楹联文化,以期给业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高校建设楹联文化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

环境育人,教学育人。 在古代的书院、庠序、学署、私塾的大门或厅堂上,不乏教书育人的对联,为教学之地平添了一种人文意蕴和诗书氛围。 例如,著名的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表达了师生关注社会的情怀。 一副立意高远、言雅意深、对仗工整的联语,长存于校园或课堂, 莘莘学子在求学期间,和这些对联低头不见抬头见, 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 遗憾的是,如今在各级学校及各种课堂中,对联之风普遍不兴。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这也许可视为一种缺失。 开展对联教学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养,是加强文科思维和熏陶艺术气质的有效方法。

(二)壮大楹联创作和研究队伍的需要

当前进行楹联研究和创作的人员中,一部分是大中专学校中文专业毕业,更多的是其它专业毕业或只具中学学历而自学成才的,他们散布城乡,水平高低不同,而且基本上是进行创作,从事楹联研究的人员极少。 虽然中国楹联学会一直大力培养楹联人才,但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学校, 目前基本上没有讲授楹联的课程, 只在古代汉语讲那么少数几节课,或者开设选修课。 以楹联研究为学位论文的研究生更是屈指可数。 楹联创作和研究需要高水平人才的支撑和引领。 高校应该主动与中国楹联学会合作,在大学培养楹联高手。

(三)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群体。楹联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楹联建设,引导大学生学习、认识并传承楹联文化,进而引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高校开展楹联文化建设,契合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文化大繁荣的决策,契合了各地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湖北省第十三届楹联文化节开幕式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 该校广泛开展楹联文化活动,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第一个建立楹联文化组织、第一个举办省级『楹联文化节』的高校。 会上,该校被省楹联学会授予『湖北省楹联文化学校』匾牌,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高校中首所楹联文化高校。 此前一年多,学校开展了楹联知识讲座、 楹联创作及作品征集、楹联书法作品展览、优秀楹联作品镌刻、『千幅楹联进公寓』等形式多样的楹联文化推广和普及活动。 全校师生参与楹联学习和创作的热情高涨, 形成了人人喜爱楹联、人人创作楹联、人人品鉴楹联的生动局面,显著提高了校园文化水平。

(四)体现高校人文底蕴的需要

校园对联, 特别是悬挂于重要场合如校门的对联, 体现出一个高校的文化积淀和人才水平。 目前,为弘扬楹联这一国粹,楹联教育开始普及, 不仅中小学课本引入了楹联内容,高考试题中也有了对联题,高校更应该成为先行者。人文鼎盛的高校,应当在悬挂的对联上多加考究。如不然,常有令人尴尬处。 例如,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期间,首都两大名校各有欢迎对联

台北思故土, 浦江察民情, 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城大家一家;

湘南拜先人, 金陵谒国父, 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通。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

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

尚不论其意蕴和文采, 就连基本的平仄都不协调,因此被世人所垢病,使人痛心高校汉学之沉沦。

二、高校楹联文化的现状

(一)星火绵延

虽然高校在楹联创作和研究中的人数不多, 但楹联在高校仍以点点星火之态绵延,时有佳作。 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蓝田日暖,溆浦林深,衡岳云开,麓山枫晚,六十年岁月峥嵘,流光溢彩;

诸子言深,六书字古,五经义奥,四史疑多,三千士风华发越,远绍旁搜。

——吴容甫撰

上联道出了院系流光溢彩的历史演变,下联言明博大的学术内涵。 又如,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登攀桥:

登龙颇赖创新力;

攀桂还须求实功。

此联以鹤顶格嵌入桥名,将『求实、创新』两句校训溶入其中,体现了学院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再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五十周年贺联:

八千云月,裁叶添花勤作嫁;

五十嘉年,秀枝硕果倍传馨。

——黄光文撰

上联称赞了编辑部的辛勤有效的劳动,下联祝贺学报及其工作人员的成就。

『八千云月』,出自岳飞《满江红》词『八千里路云和月』,指学报创业惟艰。『裁叶』,出自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指论文的编辑。『添花』,指论文的润色。『勤作嫁』,出自秦韬玉《贫女》诗『为他人作嫁衣裳』,喻编辑工作如为人作嫁衣。『秀枝』,独秀一枝,指该刊为科技核期刊。 『硕果』,编辑部人员的科研成就。

(二)初步得到重视

高校有一批楹联研究和创作人员,其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在高校开展了楹联文化的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例如,中南大学设立了楹联研究所, 余德泉教授培养了楹联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李文郑先生受聘为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为该校旅游管理学院的本科学生讲授楹联基础知识。 湖南科技学院黄光文先生曾连续四个学期开设了『对联欣赏与创作』校选课,为全校的楹联爱好者讲授有关知识, 并为学校多家部门和个人撰写实用联。 该校爱莲湖曲廊有楹联多副, 校门和中文系在年节也常有楹联张贴。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进安博士主讲『楹联鉴赏与楹联文化』。二零一零年九月龚联寿、 文师华两位教授联袂为南昌大学作『楹联写作与欣赏』知识讲座。 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市楹联学会联手向全国大学生发起以『崇德尚行、爱国爱人』为主题的首届『天津科大杯』全国大学生格言联创作大赛。 河南大学举行了百年校庆征联。 但就全国范围内的大学中的楹联文化传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楹联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可以在高校见到一些楹联佳作,但看到的更多的是令人失望之作,特别是音韵不谐之作。 例如,

诚朴雄伟铸辉煌;

励学敦行谱新篇。

——南京某名校建校一百零二周年校门联。

此联音律不谐。 『朴、伟、学』同仄,『辉、行、新』同平,失对失替。 且上下联尾『煌、篇』二字同平,犯联律之大忌。 联语不过堆砌了校训中的几个字, 毫无意境可言。 河南某大学百年校庆举行对联文化展,展示的七十五副对联中,对仗不工和平仄不谐等不当之处比比皆是,就连上下联尾字的平仄都有问题。 湖南某高校二零零六年下期开学典礼暨第四届校园文化节开幕式舞台悬挂的对联:

潇水流异彩,千秋道德千秋颂;西山沐春风,一代风骚一代歌。此联一病为失替: 『水、 异』同仄,『山、春』同平; 二病为重字(『风』字); 三病为意境有待提高。『潇水』与『千秋道德』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言其承载『流异彩』似乎不当。『春风』二字用于学校固为滥觞,但秋天开学,用『春风』二字实属不妥。

三、高校建设楹联文化的若干建议

如今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要与时俱进,但楹联这种富有生命力的、为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仍可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一臂之力,将高雅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文化素养。

(一)学校领导重视并扶持校园楹联文化建设

校园楹联不仅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可以显示学校的文化水平和人才能力,而且也是教化师生的文化雅事。 首先学校领导要认识到校园楹联文化的重要性,然后能大力支持校园楹联活动, 扶持楹联人才,鼓励在课堂或课外开设楹联课程或讲座,以提高师生欣赏和创作水平。 在亭、 台、门、柱等场所张贴楹联佳作。 校园常用的格言和标语也不妨借用对联形式。 如笔者在多个大学看到一条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标语是『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 用文明语, 送一片真情』。 学校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努力实现楹联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营造出浓厚的、立体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二)加强楹联学会与高校的合作

加强楹联学会对高校的楹联教育的持。 一是建立校级楹联学会,加强组织保支证。 二零一一年四月,南开大学诗词楹联学会楹联艺术研讨会暨学会揭牌仪式举行。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天津市楹联学会相关负责人以及楹联界老前辈出席会议。 天津科技大学楹联学会于二零一一年十月成立,天津市楹联协会领导出席; 二是开设讲座,普及楹联基础知识和创作技艺。 二零零九年十月,中国楹联学会理事邹宗德先生应邀为邵阳学院中文系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邵阳的楹联文化》的学术讲座; 三是培养师资,对大学语文教师、相关专业教师、活动组织者进行较为系统的楹联艺术的培养和提高;四是开展系列活动,如二零一零年一月中国楹联学会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新春楹联书法笔会。

(三)创作者自修与自律

某些高校楹联作者要么是楹联艺术修养不够,要么是责任心不强,造成劣作泛滥。 希望楹联作者在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的基础上, 重视楹联的艺术性,多人探讨,尽力锤炼,使作品日臻完美。 用楹联文化硕果影响人,用楹联文化精品激励人,为创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楹联对联学会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巧出对联
学会分享
孔府的年节楹联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