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缺少主角的大戏
2013-07-12郭嘉凯
文 本刊记者 郭嘉凯
在中国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银行业始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无论是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还是新技术、新方案的应用上,银行业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无论是当年率先进行的数据大集中,还是近年来对于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等的重视,都领先于其他行业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
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领先,也带动了银行业IT方案商的发展。正因如此,使得从事银行业IT服务的国内方案商,也在国内方案商群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如果对国内领先的方案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方案商都涉猎过银行业或以银行业为基础而起家。而且,同从事其他行业的IT服务商相比,银行业IT服务商在技术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也更胜一筹。
因此,无论是银行业信息化还是银行业IT服务商的发展历程,对于国内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其他行业IT方案商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国内银行业信息化以及IT方案商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分析。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和I T方案商的发展历程,就如一部跌宕起伏的美剧,充满了动荡、曲折,有着十分强烈的戏剧性。
从手工帐到电子化
这部大剧的开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之前,国内银行业还停留在手工作业的阶段。作为国内银行业信息化的资深从业者,奎建生在这一行业已经有二十多年,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国内银行记账的情景。“在银行的柜台前,可以看到里面摞得高高的账本。银行工作人员算账基本用的都是算盘,记账用的是钢笔。”
而随着几大银行业之间资金流动的日益频繁,手工记账和纸质票据效率低、差错多等问题逐步显现。
以一笔资金从甲行到乙行的处理过程为例:甲行需要手工填写一式三联的联行报单,自己留下一联,把剩下两联通过邮局寄给乙行。乙行核对无误收账后,再把其中一联寄给总行对账中心,总行把行号、金额等信息制作成卡片。超过对账期而资金还未到账,甲行就会发查询函、发电报甚至派人去查询。当时,人民银行总行的联行对账每年结清一次,一般延迟四五个月,最长的一次对清达19个月。
这样的效率,显然难以满足国内银行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信息方面的错误,对于银行而言,可能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在1985年后,国内银行业进行了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其中提升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成为国内银行的重心之一,这也带动了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信息对于银行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信息不准确,很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奎建生说。
此时,银行的领导意识到,不走电子化之路,就无法保证业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当时国内几大银行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不过最初主要是将银行的手工账变为电脑账,都是单机的业务系统,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手工业务的自动化。”北京汇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舜林回忆说。
在王舜林看来,当时银行信息化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市场规模十分有限,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行业。而且,国内银行所采购的设备也都是以国外为主,国内的公司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服务或开发。因此,国内也没有什么成规模的I T服务商,更多的是一些区域性的小公司。
“两联两天”时代
到1990年后,银行已经基本完成了手工帐到电子帐的转化。不过,银行各个网点之间仍然无法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流通。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储户在某个网点开户后,只能到这一网点办理业务。
“单元式的计算机作业方式,无论是在运算速度上还是在业务处理能力上都不能满足银行与日俱增的业务需求。因此,当时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已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王舜林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从1990年开始到1996年的五六年时间内,国内各家银行在系统内都程度不同地实现了数据汇表汇集联网、会计业务网点遍存代付、储蓄业务通存通兑,基本建立了以经济发达城市为中心的大中型计算机网络系统。
这一阶段也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第一个繁荣期:大联机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内银行业开始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投入,银行业信息化市场开始了快速的发展。“不过,当时还没有方案商这一概念,主要是以骨干网搭建、设备提供等为主,更多的是集成服务,也就是系统集成商。”奎建生说。
在这一阶段,国内银行业服务商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银行信息化的需求猛增使得大大小小的I T服务供应商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北京高阳金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林志国回忆道。
而在这一时期,国内银行业最具代表性的I T服务商非“两联两天”莫属。所谓的“两联两天”,指的是当时在国内银行信息化领域最大的四家国内企业:联想集成、中联、南天、长天。这四家公司,可以说是中国银行I T方案商的“黄埔军校”。目前国内领先的银行业I T方案商,几乎都和这四家公司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当时,这四家公司不仅在硬件集成服务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同时,在应用系统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以联想集成为例,始创于1993年,1996年时,联想集成和抚顺商业银行经过一年的合作奋战,在I BM的小型机上联合开发了一套面向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系统。随后,经过联想集成内部的进一步研发、整合、产品化,F TS(综合业务系统)成功诞生。从1998年开始,联想集成凭借联想的品牌效应,携FTS这个有利武器,相继拿下了绍兴、长沙、无锡、西安、银川、威海等几个不小的项目,并且都比较顺利的成功上线,在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开创了非常好的局面。
“1992年时,中联就为国内的银行做了核心系统。那时中联主要以分销IBM的产品为主,在国内银行对于信息化需求特别是核心系统的需求提升后,中联觉得这是一个发展契机:为银行开发核心应用系统。当时中联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经验,就从国外以及香港请来一批架构师,把国外银行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带进来。可以说,那几年中联在国内银行核心应用系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奎建生介绍道。
数据大集中时代:群雄并起
不过,国内银行信息化的“两联两天”时代并没有持续太久。
当时间的指针转到2000年左右时,中国银行业信息化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节点:数据大集中。之所以称其为最重要,是因为之后银行业所做的业务、管理创新,以及数据分析等等,都是基于数据大集中的基础完成的。“没有数据大集中,国内银行就无法实现管理的集中,风险控制、产品经营、决策支持等也无从谈起,现在面对国外金融巨头的挑战,国内银行肯定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杨淮说。
在2000年之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虽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也逐步显现出了一些问题,数据和信息的分散就是其中主要的问题之一。当时,各个区域银行都各自投资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可以说有多少个分行就有多少个数据中心,而且在应用系统方面,各个分行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独自进行开发。
“1985年时,国内银行信息化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市场规模十分有限,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行业。”
“即使是总行统一开发的软件产品也被各省按照自己业务部门的要求改得面目全非。应用最广泛的储蓄系统、国际结算系统、会计系统等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系统,系统间数据交换主要通过接口完成,不仅容易造成系统性能的瓶颈,而且也容易构成很多信息孤岛,对数据无法统一利用和分析。相同的信息多处存放,空耗系统资源;相同的操作多次执行,系统运行低效;一个可以一次完成的业务操作,硬是被拆成几块,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杨淮分析说。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和建设,而且银行的信息和数据无法实现及时的分享和流通,导致银行无法根据信息和数据,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响应。另外,总行和分行、分行和分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也十分高昂。此外,数据和信息的分散,也给银行的业务和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风险隐患。
面对这些问题,国内银行开始寻求通过新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变革。而此时,网络和存储技术的成熟,使得“数据大集中”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国内银行的数据大集中最早始于工商银行。“2000年11月10日上午,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亲自为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数据中心基建工程开工奠基,这标志着工商银行跨世纪的数据大集中工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该项工程最终要将工商银行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0多个数据中心、数万个机构的数据合并到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并建立起一个全行统一的电子化体系。这不仅是工商银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范围最广泛、意义最深远的一项工程,也是首开中国金融电子化、集约化体系建设先河的工程。”当时,中新社的电讯稿真实地记录了工商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历史。
“没有数据大集中,国内银行就无法实现管理的集中,风险控制、产品经营、决策支持等也无从谈起,现在面对国外金融巨头的挑战,国内银行肯定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工商银行开启数据大集中之后,包括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在内的几大银行纷纷启动了数据大集中的建设。
数据大集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次新的建设高潮的开启,而且,与之前相比,这一次的投入更大、应用也更为深入。
不过,在上一时期风光无限的“两联两天”,却逐渐风光不在。而导致他们衰落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人员分裂;有的是因为没有及时抓住市场变化的节奏;有的则是因为企业自身的一些改变:南天于2000年分裂,骨干成员四散,或自主创业,或投奔他处。联想集成经过数次裂变及业务调整,成为后来的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而长天和中联,也遭遇了公司裂变、人员动荡、企业战略不明确等问题。
“两联两天”的衰落,也让其它国内IT服务商看到了机会。另外,在数据大集中后,整个国内银行业服务商的格局也有所变化。
由于各省、市银行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独立采购权,所以,一大批原本依附于省、市银行而生存的中小型IT服务商开始遭遇困境。而那些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实力、有特点的IT服务商开始获得更多的项目和机会,并逐渐成为国内IT服务商中的佼佼者。
因此,在2000年之后,国内银行信息化领域崛起了一批新兴的IT服务商,包括高阳科技、高伟达、宇信鸿泰、东南融通等。
“宇信的崛起确实得益于银行的数据大集中。主要是因为数据大集中开启后,银行需要做大量的数据专供工作,但当时很多企业觉得这一工作层次不够,因此不屑于这方面的业务。而宇信觉得这是一个契机,承接了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这也为宇信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在完成数据大集中后,银行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宇信在数据大集中过程中,天天在研究数据,无疑占据了先机。”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忠诚介绍道。
对资本的追逐
在2006、2007年时,几大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基本进入收尾阶段。此时,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又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数据分析和业务产品创新期。“银行数据大集中之后,对金融产品、营销服务、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要求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风险管理也有更高的要求,都需要供应商能够为银行提供契合度比较高的产品和方案。”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伟说。
而在这方面,同国外企业相比,国内I T服务商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业务产品创新,都有着很强的国内特色,在这方面,国外企业并不擅长。
不过,数据大集中之后,也带来了另一变化:数据大集中所带来的市场高速增长放缓,IT服务商更多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品牌、技术、人才等。而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在数据大集中过程中,市场增长快速,各个IT服务商的基本业务模式都十分相似。而在数据大集中后,市场增长放缓,就要求各个IT服务商的业务要有差异化,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IT服务商的产品也要更加齐全。可以说,利润降低,考验的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建设和提升,无疑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撑。”王舜林分析说。
“可以看到,从2006年后,资本在银行业IT服务商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奎建生如是说道。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纷纷寻求资本层面的运作,引入投资、上市等成为了当时国内银行业服务商口中最时髦的词汇。而之后的发展也证明,资本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上市或融资失败的企业,在随后几年开始走下坡路,甚至有少数企业,因为上市失败,而从市场中消失。
当时国内一家颇有名气的银行业IT服务商,在上市未能成功后,现金流出现断裂,企业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很多员工都被放假,有了项目再回来上班。在项目组的员工可以拿全额工资,而没项目在家放假的员工,每月只能拿几百元的生活费。当时其公司的副总裁,一个月的工资才能拿2000多元。而在此之后,在国内银行业信息化市场,就很少再听到这家公司的名字了。”从事银行业IT服务近20年的资深人士田先生回忆说。
而在这一时期,国内IT服务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宇信易诚和东南融通:2007年,宇信易诚成为国内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商中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同年,东南融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软件企业。
而在成功上市之后,这两家企业进入了快速膨胀期,通过频繁的收购,两家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并在市场中逐步占据领先地位。在2009年时,东南融通的员工人数超过万人,一度成为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域的“领头羊”。
不过,好景不长。2011年,东南融通因财务造假问题而被停牌,之后不久,这家曾“风光一时”的企业轰然倒闭,从国内银行业IT市场中彻底消失,而其遗留下来的人才和市场份额则被迅速瓜分。
东南融通的倒闭也给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带来了警示:企业不能一味求大、求快,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能够持续生存的关键。因此,在2011年后,国内银行业I T服务商的发展进入了调整期。在这一阶段,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的发展速度相比之前有所放缓,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水平的提升、技术和产品创新、企业内部整合等方面。
主角缺失
可以看到,银行业信息化以及I T服务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于任何一部大戏,都毫不逊色。但如果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就会发现:缺乏真正的主角。从最初的“两联两天”,到之后的群雄并起,再到东南融通的短暂辉煌,还有之后的宇信易诚。国内银行业的领头羊一直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可以说,从来没有谁能够成为真正的主角。从近几年的市场状况来看,宇信易诚虽然成为领先者,但优势并不大。以2012年I D C报告数据为例,宇信易诚的市场份额是5.4%、神州数码的市场份额是5.0%、IBM4.6%。而且,市场排名前三位合计只有15%的市场份额,而前十名市场份额总和不过30%左右,其他排不上名次的众多小公司市场份额总和却高达70%。这也说明,整个中国银行信息化市场,仍然呈现出分散、缺乏真正有规模的企业的状况。“在中国金融IT服务行业巨大的规模之下,却始终没有一个格局持久稳定、规模持续扩张、并且在业内具有绝对号召力的领导品牌诞生。”林志国说道。
这也成为中国银行业方案商发展的一个隐痛:始终未能诞生真正有规模、具备领袖能力的“超级方案商”,即便是目前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方案商宇信易诚,年收入也不过在7亿元人民币左右。不仅与欧美同行相距甚远,即便与国内其他信息化水平领先的行业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在电信行业,就诞生了如华为、亚信这样的企业。而在政府行业,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收入也达到近3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难道是因为银行业信息化市场的规模不够吗?显然并非如此。根据I D C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银行业仅I T解决方案市场的规模就达到121亿元;而2012年中国银行整体IT投资则达到669.6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银行业方案商一直未能实现质的跨越呢?
无法避免的“分裂”
在记者对国内银行业方案商进行采访中,几乎都将“分裂”视为是国内银行业方案商始终无法做强的最大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几乎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发展的定律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人员分裂”就会如期而至,使企业遭受重创,一些企业甚至因此而一蹶不振。其实,人员分裂的事件,在其他行业偶尔也会发生,但很少像银行业方案商这样频繁。
有人认为,银行业方案商的分裂之所以如此频繁,和银行业信息化的特点有关。“银行业信息化的门槛比较高,所以聚集了很多高端的人才和行业精英。精英扎堆,就意味着难以管理。这在创业时期,企业规模不大时,问题还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些精英之间就会产生摩擦、分歧,而意见或者思路一旦不能统一,分裂也就成了最终的选择。”业内资深人士田先生如是分析道。
田先生的话有一定道理。但其实人员分裂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银行业I T方案商自身。
银行业服务商这些年在做什么?
可以说,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国内银行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给国内银行业I T服务商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土壤,但同时也让他们染上了一些“沉珂”。
“以项目为重,只看眼前利益;对研发团队重视不足,没有核心产品和技术;公司业务不清晰、缺乏核心竞争力;只顾着规模扩张,员工人数上去了,却毫无凝聚力。”曾服务于数家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的李天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的“四大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国内银行业方案商也颇感无奈。国内银行业方案商大多以硬件设备提供和系统集成起家,之后虽然也转型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但总体而言,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缺乏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数据大集中之后,行业增长速度放缓,项目的利润也开始降低,这让国内银行业IT方案商之间的竞争陷入白热化。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方案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因为缺乏足够的利润空间,公司很难在技术、产品方面保证持续投入,业务得不到有效的沉淀、积累,连提高都难以维系,更不要说创新了。因此无法深入满足客户需求,带给客户及行业发展更大的价值,也无法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由于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核心技术,企业迫于经营压力而选择服务为主的业务模式,逐步沦为IT人员外包商;伴随而来的是与客户谈判议价能力的不断削弱,以及价格战引发同业恶性竞争,造成公司利润率的持续走低和对于成本控制的高要求,这无疑让公司经营步入恶性循环。
另外,面对短期效益的压力与长远发展的愿景,绝大多数公司在先做大还是先做强之间选择了前者,所以银行业IT服务商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前期的高速发展并不难,很多企业迅速崛起、扩张、占领不错的市场份额,但是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再也难以突破瓶颈。内部经营管理问题处理较好的企业尚可勉强支撑,而如果管理能力不强,企业稍有闪失,就很容易走下坡路、甚至步入分裂解体的局面。
“面对金融IT这个巨大的市场蛋糕,更多的企业选择做大而不是做强,更看重现实的即时得利而放弃了苦心钻研产品的长久经营之道,因此造成这个行业的企业普遍存在短视、逐利、业务庞杂、急速扩张、专业性不强、缺少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领军品牌的难产也是自然的结果。”林志国说。
而在于伟看来,在过去几年,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跟上国内银行的进步速度。“在过去十年,国内银行业自身的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视野、市场竞争力等的成长,让国内银行在业务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的创新、求变。但国内的IT服务商却过于追求资本化,过于追求企业的高速扩张和发展,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忽略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忽略了人才的积累和引进,因此,银行用户在选择IT服务商时,更加注重服务商的综合实力、成功案例及在技术、研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程度。这也是国内几大银行个别的将项目收回,选择自己开发的原因之一。”
“银行业有很多需求可以挖掘,而国内面向金融业服务的I T公司到底在做些什么?IT服务公司打着服务的旗号,是否在真真切切的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呢,这是一个问题。”早在2008年时,时任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恽铭庆就曾对国内银行业I T服务商提出过这样的质疑,如今看来,恽铭庆的质疑不无道理。
资本是柄双刃剑
在中国银行业I T服务商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一些企业成功上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后,银行业I T服务商对于资本的追逐更是到了狂热的程度:很多企业将上市视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目标。
此外,在上市之后,企业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撑后,通过快速的兼并、收购来获取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在国内银行业方案商中,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做法。
不过,资本虽然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如果盲目地追逐资本,企业也很容易成为资本的牺牲品。
“资本固然很重要,但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资本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要学会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本,但不要成为资本的俘虏。”于伟坦言。
王舜林则认为,国内很多企业一直在谋求上市,却偏离了上市的目的。“上市融资不是为了圈钱,而是借助于资本市场的运作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条件。”
其实,不仅仅是银行业IT服务商,在很多国内I T服务商中都存在一个通病:从资本市场圈来的钱被当成货款、当成流动资金,却并没有真正用到刀刃上——帮助企业强化自身的核心业务,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甚至连自身业务都还没有做稳做强就谋求资本市场的收益,结果不难想象:草率上市,而后铩羽而归。
“过去几年,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跟上国内银行的进步速度。”
产品化之痛
国内银行业I T方案商大多是从项目起家,因此选择的运营模式基本都是以成本为导向的服务型模式:即企业派出技术团队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定制软件或进行系统项目实施。由于银行业信息化需求的巨大市场空间,决定了这一模式能够让此类模式导向下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这种相对粗放的做法,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面临一些问题:用工成本逐年递增、企业业务扩张能力受限、对于客户的议价能力不断下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日益削弱、无法解决成本压缩与交付质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等。
“竞争导致价格走低和企业成本持续增长使行业陷入一片惨烈红海之中,对于从业人员个体来说,其自身的职业前景也非常堪忧。作为企业,自然也从金融IT公司沦为IT人员外包服务公司。”林志国分析道。
相对来说,产品导向型是较为精细化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价值的实现,来源于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及覆盖率。但产品模式的盈利周期较服务型长很多,企业需要有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同时需要对行业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风险。在林志国看来,这是一条充满艰辛需要坚持的道路,对企业极具考验,却是企业为自己赢得强大竞争力和不可替代市场位置的有力武器。“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银行I T领域能够真正做出得到客户认可、可以复制推广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优秀产品的IT企业寥寥无几。”
方案商生存空间缩小
除了IT方案商自身的问题,来自于银行用户方面的变化也让国内IT方案商的处境雪上加霜。“从目前国内几大银行的I T建设来看,自主开发确实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国内I T方案商的生存状况更加严峻。”杨淮如是说道。据悉,目前国内几大银行对于项目的自主研发率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必须要达到规定的比例。而一旦项目实现了100%的自助研发,之后这类项目就不会再对外采购。
确实,由于信息化对于银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银行已经将信息系统视为核心的生产工具,因此,银行想将信息系统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这样他们觉得更加安全可靠。目前,工商银行的开发队伍已经超过5000人,建设银行的开发队伍也在3000人以上,这已经可以视为是一个大型的软件公司了。而且,由于目前国内银行的利润非常高,因此开出的待遇也十分诱人,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加盟到银行的开发队伍中。
“竞争导致价格走低和企业成本持续增长使行业陷入一片惨烈红海之中,对于从业人员个体来说,其自身的职业前景也非常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IT方案商为了保证企业的业绩,逐渐从原本的“交钥匙”模式转变为“卖人头”模式:也就是按照银行的要求,每提供一个服务人员,银行会给I T方案商支付2到5万元的费用。“这种‘卖人头’的模式,使得I T方案商沦为人力外包公司,非常不利于IT服务商提升技术和创新能力。”杨淮分析道。
虽然很多I T方案商都知道这种“卖人头”方式的害处,但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不得不忍痛饮下这杯“慢性毒酒”。
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对于国内银行业信息化市场而言,仍然需要国内IT服务商群体中,能够有真正的主角诞生。这既是国内银行用户的需要,同时,也是整个银行业服务商群体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谁有可能成为银行业信息化市场中,未来的主角呢?
其实,国内银行业信息化市场从不缺乏机会。如今,随着银行新一轮变革的来临,新的机会又摆在每个IT服务商的面前。
于伟就坦言,他从来不认为国内银行业IT方案商的市场在变小,“我觉得机会越来越多,客户视野的拓宽、业务上的求新求变,都给国内I T服务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就是于伟认为下一阶段国内I T方案商非常重要的机会之一。
确实,网络支付、在网上购买保险、通过网络平台贷款融资……这些十年前很多人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业务,现在都已变成现实,而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它正在悄然向传统银行业务发起挑战。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新兴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互联网金融将发展成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股票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在王舜林看来,互联网金融将通过其独特的优势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改变贷款模式,重建整个社会未来的金融体系。汇金科技已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进行了战略部署,已推出了移动金融平台、微信银行等解决方案,并在大数据应用于金融行业的精准营销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国内银行势必要做出改变。事实上,自“支付宝”、“余额宝”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后,部分嗅觉灵敏的商业银行已开始抢夺“金融入口”。据公开资料显示,工商银行(行情,问诊)是主要依靠互联网的电子银行,其业务替代率已经超过70%。交通银行(行情,问诊)的电子银行分流率也已超过76%,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已经不到30%,而三年前的这一比例还在50%。甚至,一些银行还将目光投向了“微信平台”,推出了微信银行。
银行业以及银行用户的变化,无疑给I T方案商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不过,与之前相比,银行新的市场需求对于I T方案商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国内I T方案商需要思考:在国内银行走向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哪些服务?怎么样帮助国内银行用户在互联网金融产品方面进行创新?
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竞争
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而接下来,更为革命性的“存款利率开放”也将提上日程。
“一旦放开存款利率,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银行的息差将进一步缩小,这将导致银行间竞争的加剧,银行面临的压力才真正开始。”杨淮说道。
确实,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业的利率风险明显加大。利率变动给银行财务状况带来风险,并改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利率敏感性收入,从而影响银行收益,同时还将影响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的内在价值。
此外,利率市场化也加大了银行的破产概率。从世界各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情况来看,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部分银行的兼并重组甚至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势必会更为重视产品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等,这也意味着在I T建设方面会有更大的投入。
“可以说,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但问题是,国内银行业IT服务商的能力能否跟得上?”在于伟看来,能力建设对于国内银行方案商的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于伟所说的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资金能力、人才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对客户业务的理解能力等。
遗憾地是,过去十年,很多国内银行业方案商更多的将目光聚焦在资金和快速扩张上,忙于抢地盘、争市场,而忽视了基础能力的建设和培养。
“宇信易诚接下来将会把基础性研究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深入研究银行数据模型的标准,并通过基础性研究来指导银行I T的建设。”在欧阳忠诚看来,只有基础性的研究才能给中国银行业的IT应用带来真的改变,才能使宇信易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也许,现在国内银行业方案商已经到了对自身重新进行审视的时候了:看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并尽快补齐自己的短板;在产品和服务上做精做强,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核心竞争力。
否则,在即将到来的中国银行业下一轮变革中,一些企业不仅无缘“主角”,还会逐渐从“配角”到“龙套”,直至从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这部大戏中消失。
作为国内银行业方案商中的市场领先者和代表企业,宇信易诚公司的成长和发展经历一直倍受业界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宇信易诚将如何保持其领先地位?对于下一阶段的发展,又有何规划?对于未来几年,国内银行方案商格局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判断?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宇信易诚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忠诚进行了独家专访。
跟上行业热点的变化节奏
从2011年开始,在IDC公布的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商的收入和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中,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信易诚)连续三年位居榜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银行业I T市场,能够取得这一成绩并非易事。2000年数据大集中时代迅速崛起;2007年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金融行业IT服务商;上市之后通过大量的收购迅速扩大企业规模;2012年,从纳斯达克退市,完成私有化。可以说,宇信易诚的发展之路颇为曲折,其中也有很多关键的转折点。近日,本刊记者对宇信易诚高级副总裁欧阳忠诚进行了独家采访,他对中国银行业I T方案商的发展历程以及宇信易诚的发展经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软信:2012年底,宇信易诚从纳斯达克退市,引发了业内很多猜测,那么退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欧阳忠诚:这主要和美国资本市场的状况有直接关系。宇信易诚在美国上市后仅一年即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2011年的中概股造假风波引起中概股集体大跌,使得宇信易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市盈率一直大打折扣,价值被严重低估,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风生水起,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的积极政策,鼓励像宇信易诚这样的优质企业回归。经过半年多来不断地研究、探讨和慎重考虑,公司决定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以求更迅速地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这十多年,银行信息化的建设热点一直都在变化,而且很多企业因为没能跟上这种变化的节奏,逐渐被边缘化。”
软信:从2000年数据大集中开始,宇信易诚就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这其中是什么起到了支撑作用?
欧阳忠诚:我认为是把握市场热点和机会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多年,银行信息化的建设热点一直都在变化,而且很多企业因为没能跟上这种变化的节奏,逐渐被边缘化。而宇信易诚在最近十年银行信息化的热点变化过程中,都及时抓住了机会:例如数据大集中的数据管理、之后渠道类业务的兴起、银行交易的电子化等,都成为宇信易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软信:2007年,宇信易诚在纳斯达克上市,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欧阳忠诚:2007年的成功上市,对于宇信易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上市为宇信易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做大做强公司品牌奠定了基础。首先公司在上市之后,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并利用资金,通过研发、收购、整合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完成了金融产品体系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全线产品“一站式”服务的供应商;同时我们的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近两年公司在测试服务、运维服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应该说,这些年公司的发展也得益于客户的认可和支持,近几年公司客户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够与更多优质客户特别是区域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
软信:对于软件企业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宇信易诚是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的?
欧阳忠诚:对于优秀的人才,宇信易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而且,自公司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开放、公平的态度,不断地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公司。同时,对于人才的学习和成长,宇信易诚也建立了一整套的员工培养体系和发展规划,通过宇信易诚项目管理学院和经营管理学院以及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通过职级体系建设和核心人才发展规划等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多通道的职业发展平台,并为不同人群量身打造专业的学习环境;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及福利保障体系;给予优秀人才以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员工都能够不断的成长,实现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软信:最近几年,宇信易诚进行了多次并购,那么宇信易诚选择并购对象的标准是什么?
欧阳忠诚:并购确实是宇信易诚重要的发展方式之一,通过并购,宇信易诚的规模、产品线和市场份额,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在银行I T服务领域,宇信易诚的收购对象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非常良好的市场能力和关系、但缺乏整体的业务能力和资质的企业。另一类是那些在专业性、技术性方面非常突出,但是限于资金规模和管理能力,不能独立做大的潜力企业。
软信:接下来宇信易诚在战略上有什么新的规划?
欧阳忠诚:首先,保持持续收入的同时,强化产品理念和体系,对整个产品体系重新认识和调整,提高现有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在现有每一条产品线上,利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方向,开发出市场领先的下一代产品系列,进一步扩大我们的产品优势,并且从客户需求出发,在现有产品服务基础上开发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延伸产品。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产品规划委员会,对各条产品线进行梳理。公司同时加强渠道整合创新,实现银行移动设备终端、服务终端、柜员、呼叫中心、网银等多种服务渠道的联通整合,加大对移动金融的投入。
第二,以产品化的服务为目标,提高竞争优势,加强服务能力和客户响应速度,加强运营体系建设,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把长期的客户服务工作做好做扎实。
软信: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宇信易诚如何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盈利?
欧阳忠诚:确实,基于国内现有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市场,软件公司的规模效应非常有限,而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提高公司的盈利效率。一方面,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并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盈利模式上我们要考虑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包括客户关系以及软件能力,创造更多的利润。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将我们的软件整合到一些金融设备中,让这些小产品获得大应用,希望这些新业务能给公司带来爆发性的增长。例如,在今年宇信易诚就通过收购,进入了金融硬件设备制造领域,希望能借此实现软件和金融设备的整合,实现产品的增值。
软信:很多国内方案商都在尝试银行高端业务咨询,但似乎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原因是什么?
欧阳忠诚:纯高端咨询业务,宇信易诚也尝试过,但现在基本不再涉猎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客户的信任度。国内大的银行用户,对于国内方案商的信任程度不高,他们更愿意选择国际厂商来为其提供咨询业务;其二是国内I T方案商更擅长做实际的项目,而在咨询的理论和方法上,还有所欠缺。目前,我们也有咨询业务,但是和销售、实施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单纯的咨询,而是为了能够把用户的项目做得更好。
软信:如何看待未来几年国内银行方案商格局的发展?
欧阳忠诚:目前国内银行业方案商的发展已经进入整合期,未来两到三年,银行业方案商将会呈现快速集中的趋势。在这一轮集中过程中,规模、资本以及综合实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从银行客户,还是从新产品的研发创新、高端人才的吸引等方面考虑,都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和资金作为支撑。中小公司缺乏投入,机会会越来越少,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被并购或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