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趣蟾蜍

2013-07-12胡建君

检察风云 2013年15期
关键词:蟾酥妙趣淮南子

文·图/胡建君

妙趣蟾蜍

文·图/胡建君

蟾蜍:俗称癞蛤蟆,它的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小不一的疙瘩,而这只是皮脂腺。可能,我们已经拿它的小疙瘩开过无数的小玩笑了,然而蟾蜍却能在自己的腺体分泌一种白色毒液,这是制作良药的原材料。我却着实喜爱收藏带有蟾蜍图案的玩意。因为,这东西的丑样,总有与世无所争的妙趣。

明代刘海戏金蟾铜砚滴(常熟博物馆藏)

明代蟾形铜砚滴(首都博物馆藏)

自然界的死生造化真是奇妙,诸如蝉蜕、蛇解、蟾衣等空虚的旧躯壳,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中药食材,可以治愈各种恶疾。前两者我小时在野地上经常见到,而蟾衣却像隐形衣一般,没有留下印象。查了一下,这竟是几千年来人们的普遍困惑:只听闻蟾蜍或者说蛤蟆能蜕衣,却遍拾不到蟾衣,连医圣张仲景都表示不解。后来发现,蟾蜍竟选择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着电闪雷鸣的过程完成一次蜕衣,且边蜕衣边吃,不留痕迹,听起来更像是一部什么聊斋大片了。

原来并不像《淮南子》中说的那样,真的存在螳螂捕蝉用的“隐形衣”,但是世上不乏孜孜不倦亲自做实验的“楚国书生”,还东渡到了日本。日本天养元年(1 1 44年),一个叫藤原赖长的日本书生,选择在端午之日,小心翼翼地将一尺见方的白布染上蟾蜍血,阴干之后,蒙在头上,期待能如中国的书中描述一般看见百鬼,反复试验,却一无所获。最后,他失望地在《台记》中写下“无验”。这位笃信中国神秘文化的日本青年,据说是看了《玉烛宝典》中“淮南万毕术”的记载,而依样画葫芦的。

我小时候非常顽皮,经常挨打,有次翻到一本民国铅印的《古今秘苑》,想尝试制作一种“铁牛水”,据说服用后被打可以不痛。这就需要拣选背上有麻点的蛤蟆,在其口中塞入大蒜,布包蛤蟆倒挂三天而死,取大蒜种子埋泥土中长出苗来,摘大蒜子储瓶备用。必要时含一片在口中或浸酒服用。但捉蛤蟆、塞大蒜、含大蒜的每一步都不如挨打,最终罢了,便对那位勇于实践的日本书生表示敬意。

古人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浪漫精神,于是就有《淮南子》这类的奇书,充满了各种离奇而认真的探索,连小小的蟾蜍都被做足功课。《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就是蟾蜍。据说有种“肉芝”蟾蜍,犹如人瑞一般,长生不老,能辟五兵,使敌人射来的弓箭都反射回自身,相比之下,草船借箭真是太弱了。这种蟾蜍需要在五月十五日由众人捕捉才能见效,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也。

更常见的关于捉蟾蜍的习俗在端午之日,目的是为了入药,取蛤蟆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色分泌物蟾酥。《帝京景物略》记:“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想想朝廷医官们浩浩荡荡摇着旗帜、鼓乐齐天地赶赴南海去捕捉癞蛤蟆,多么搞笑。除了蟾酥之外,还有一种更稀罕的物事——蛤蟆金。据说在蛤蟆口中或腹中塞上墨块,七七四十九日取用,可以解毒化脓、治疗口疮。更神奇的是,夏天用此墨在墙上涂画一个葫芦形,可以让蚊子聚集于此而不蜇人,“至早拂去,夜复聚来”,蚊子从此变成观赏动物,可以像《浮生六记》中那样作“青云白鹤观”了。

清代京津冀地区 蟾蜍戒指 (笔者藏)

清代山西地区 烧蓝蟾蜍(笔者藏)

方增先的蛤蟆雕塑

方增先的蛤蟆泥稿

小时候听说蟾蜍会喷火带剧毒液体,使人目盲,大概就指这种蟾酥,还有它长舌飞卷捕食飞虫的样子,让人误会。更主要是它长得奇丑,所以小孩们又怕又憎。画家方增先老师前阵子在家养病,拿着身边的紫砂泥团团捏捏,做出的第一个作品就是蛤蟆。他说蛤蟆丑,农村小孩都要打它,他为蛤蟆抱不平。他的蛤蟆造型与线条是国画积墨法的延伸,费时最长的就是蟾背的疙瘩,用雕塑刀一刀刀增添,复修减,做足整整一个月,样貌朴拙生动,像是山海经中的猛兽,而那些崚嶒的疙瘩正是最得意的细节所在。

翻成铜模后,方老师(方增先)在底座侧面题了一首打油诗:“丑样实在笑开口,又不关你鸡与狗。烂泥雨湿正当时,蚯蚓虫蚁适我口。有益人类人不知,淡然与世无所有。”所谓“厉与西施,道通为一”,最丑的蟾蜍在月宫却与最美的嫦娥相伴,于是,他又在另一侧题道:“一身疙瘩似疮烂,泥里水里不下贱。莫要笑嫌丑中丑,嫦娥求我卫宫殿。”这大概就是蟾蜍故事的最美结局了吧。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蟾酥妙趣淮南子
蟾酥贮藏期间化学成分的变化
嫦娥奔月
蟾酥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
奇趣搭配
智力大闯关,妙趣挡不住
妙趣加油站
妙趣车库门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开窍醒神的蟾酥
蟾酥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