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线雨泉沟滑坡成因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
2013-07-10刘文清
刘文清
(武汉铁路局 武汉 430071)
襄渝线雨泉沟隧道位于十堰市白浪镇,起讫里程为K94+373~K94+507,全长134m,最大埋深约30m,属沪汉蓉通道增建二线工程,修建于2005年10月~2006年10月。2010年4月28日降雨过程中巡查发现隧道右侧山体出现坍滑,山体出现偏压,导致隧道衬砌结构相应产生羽状纵向、环向裂缝,对铁路运营安全构成极大危胁。因此,对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切实可靠的整治处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环境概况
隧道近于垂直穿越南北向带状山体,脊顶高程为264.1~272.4m,平缓狭长。东侧、西侧、北侧呈缓坡地形,自然坡度为10°~25°,地面高程180~260m,植被发育。山体坡脚为谷地地貌,多平缓狭长,多辟为房屋、农田区。
本段山体均处于区域白河—石花街压性断裂带中,破碎带宽度大于1000 m,断层产状为N75°W/60°N。岩性为断层压碎岩,原岩为石英云母片岩,褐黄—浅灰色、青灰色,岩体破碎,挤压、揉皱现象严重,呈散体结构。坍滑体前缘量测岩体不利结构面(片理)产状为331°~30°∠36~59°。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破碎岩体中地下水较发育,坡脚有地下水渗流现象。
2 滑坡体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2.1 滑坡性质及其空间形态
坍滑体轴线位于K94+453,滑动方向为0°,近于垂直线路方向。自2010年4月28日发现以来,后缘裂缝拓展至0.3 m,错台高度达1.0 m,前缘坡面多处见鼓张裂隙等,目前处于滑动发展阶段。坍滑体面积约6500 m2,前缘宽度约160 m,轴线长度约为70m,厚度为10~20m,总滑动方量约为10万m3,属中型牵引式滑坡。
2.2 滑带特征
该滑体属破碎岩体滑坡,片理倾向与滑坡滑动方向基本一致,滑带主要为软化的绢云母片岩,云母含量高且手感滑腻,抗剪强度值低。在1,2,4号钻孔内采用测斜技术探测滑面深度,初步分析有以下2个滑动面。
(1)浅层滑面。埋深6~10m,根据6月3日至6月9日监测成果,滑体已产生10~130 mm的明显位移(见图1),是场区的主要滑面。结合公路北侧挡墙未发现明显破坏迹象分析,该滑面前缘位于山体坡脚。
图1 2号钻孔测斜曲线图
(2)深层滑面。1,2,4号钻探测斜成果均有反映,滑面深度为5~17 m,监测位移为1~5 mm,见图2,尚未形成贯通性滑面。
图2 1号钻孔测斜曲线图
2.3 滑带土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滑带土主要为风化云母片岩组成,多呈块碎石土状,取原状土样困难。选取<2.0 mm 颗粒调制成液限状态下制样进行残剪试验,获得粘聚力平均值c=8.5kPa,内摩擦角平均值φ=22.4°。
该滑坡采用条法反算滑带剪切指标,粘聚力c=10kPa状态下反算内摩擦角φ=22.9°。考虑到实际岩土条件多呈角砾土状,建议滑带土剪切指标采用后者。
2.4 滑体成因分析
根据2003年1∶2000航测地形图,该山体完整,2004年山体坡脚修建厂房场坪,场坪标高为215.3~215.6m,坡脚开挖边坡至标高240m 以上,边坡高度达25m 以上且未进行支挡防护,山体云母片岩破碎岩体抗剪强度差,存在顺层片理等不利结构面,造成山体牵引式坍滑,规模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并影响至隧道。
3 隧道衬砌结构变形特征及原因分析
3.1 衬砌结构变形特征
(1)山体侧边墙。裂缝主要集中于K95+377~+461段;以环向为主(约10 条,长1.0~3.0m),纵向为辅(4 条,长2.0~6.0 m);宽0.1~0.3mm,总体平直,细部多呈不规则羽状。局部地段产生水泥抹面内空剥落现象。
(2)滑坡侧边墙。裂缝主要集中于K95+372~+515段;以纵向为主(14条,长1.0~10.0 m),近于沿边墙贯通;环向裂缝发育相对较少(约7条,长0.5~3.0 m);裂缝宽度为0.1~0.3 mm,总体平直,细部多呈不规则羽状。
总体来看,山体侧边墙产生环向剪应力裂缝、水泥抹面产生压曲剥落现象;滑坡侧边墙作为偏压侧结构应力更为集中,相对左边墙破坏更为严重。
3.2 结构变形原因分析
隧道衬砌裂缝产生于滑坡形成之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联系,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隧道偏压导致应力集中。隧道结构原设计两侧土体应力处于平衡状态,而滑坡移动导致隧道结构右侧土体松弛,被动土压力产生部分损失,造成结构产生偏压。
(2)围岩丧失成拱效应造成垂向应力增加。本隧道埋深达30m,围岩分级为V 级,隧道衬砌采用标准图《单线电化铁路隧道衬砌设计图》(老安施隧200),隧道结构上的垂向匀布荷载按以下公式计算[1]:
式中:q为垂直均布压力值,kN/m2;S为围岩类别;γ为围岩容重,kN/m2;ω为跨度影响系数。估算垂向均布荷载q=19.2kN/m2。
当滑坡发展至隧道附近时,造成围岩失去成拱承载能力,衬砌结构承担自重应力值约600 kN/m2,远超出设计荷载。
4 滑坡整治方案分析与比较
4.1 滑坡整治方案研究
滑坡持续发展易导致隧道右侧岩土体流失,隧道偏压严重影响到衬砌结构安全,对铁路正常运营、坡脚以下厂房均产生严重危胁,必须进行加固处理[2]。研究方案主要针对加固坍滑体、降低隧道结构荷载进行[3]。具体方案如下:①方案一(双排桩加固方案)。采用双排桩对坍滑体进行加固,边坡采用锚杆挂网喷混凝土植生防护,见图3。②方案二(卸载方案)。坍滑体前缘采用抗滑桩加固,隧道拱顶开挖卸载,且保留约10m 厚的覆盖岩土体,与设计荷载保持一致。边坡采用分级防护,每级边坡高不大于6m,坡率1∶2,采用框架植草防护,见图4。
图3 双排桩加固方案横断面图(单位:m)
图4 卸载方案横断面图(单位:m)
4.2 滑坡加固方案综合分析与比较
双排桩加固方案针对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滑坡进行加固,滑坡推力大,抗滑桩自由端长度大,抗滑桩断面尺寸、长度大,岩土体松散,施工风险巨大,且加固工期长,对隧道结构安全极为不利,易危胁铁路行车安全。
卸载方案将隧道结构上部、滑坡后缘土体清除,大幅度降低滑坡推力及隧道结构自重应力,短期内将抑制滑坡的发展,迅速消除滑坡对隧道结构以及下游厂房的安全危胁,可实施性强,且工程费用与双排桩加固方案基本相当,是该滑坡加固的优先推荐方案。
4.3 减载方案滑坡下滑力及结构计算
滑带剪切指标采用c=10kPa,φ22.9°,安全系数Ks=1.25,计算方法采用条分法,下滑力计算结果见表1。分析表明:计算滑坡下滑力,抗滑桩间距5m,地基系数K=30 MPa/m,计算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75m×3.0m,桩长22m。
5 结语
雨泉沟滑坡属典型的顺层牵引式滑坡,系由后期山体坡脚修建厂房切坡引起的工程滑坡,造成铁路隧道偏压严重,拱顶岩体失去成拱效应而荷载增加,危及隧道及铁路运营安全。
表1 条分法计算滑坡下滑力一览表
滑坡勘察采用测量、钻探及孔内测斜技术以及土工试验等手段查明了滑坡的范围、厚度、滑带剪切指标等。为了短期内抑制滑坡的发展,消除滑坡对隧道结构以及下游厂房的安全危胁,采用卸载方案并在滑坡坡脚设置抗滑桩,经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类似工程的勘察设计及工程处理提供了参考。
[1]铁道第二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隧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2]杨小刚,彭家贵,龚熙维,等.叙大铁路佘家坡隧道洞口滑坡综合治理[J].路基工程,2012(3):183-186.
[3]詹学启.武广客运专线DK1824高边坡坍滑病害特征和整治[J].土工基础,2011(4):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