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一个人和一家医院
2013-07-10蒋鑫富余建红
文/蒋鑫富 余建红
画龙点睛
义乌:一个人和一家医院
文/蒋鑫富 余建红
“义乌的情况我熟悉,义乌出经验。”
正如十二届全国人大在首都北京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听了在江苏宿迁投资办企业的义乌人自我介绍后对义乌的评价。
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形成,那是集中了上上下下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果。
王福元,一个千千万万义乌人中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一个土生土长的义乌前店村人。当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的人生命运会与医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现任义乌復元私立医院的党总支书记、总裁,获得过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王福元明白是义乌復元私立医院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私立?
面对记者的提问,用王福元一口浓重的义乌普通话说叫:“‘復元’属于我,又不属于我,归根到底是属于社会的!”
明媚的阳光下,年过花甲的王福元一手挟着淡黄的西装上衣,一手拿过一本厚厚的院编教材,扉页上“救死扶伤,服务人民”、“为百姓办医院、为社会办事业”的话语特别醒目。
办院宗旨如公立一样的“復元”,到底说说是一套呢,还是做做又是另一套呢?
面对记者的疑惑,院长徐有明讲了“三个第一”:在义乌、在浙江“復元”第一家施行救护车免费接诊危重急症病人,第一家免收专家挂号费,第一家免费为体检人员提供早餐。另外,还送医下乡、进学校、到社区,广泛开展义诊活动;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为城乡卫生人员作专业培训和公益讲座。同时,一是多次组织全院慈善捐款,救助无助病人。特别是2009年第一个向义乌红十字会捐款100万元,建立“復元爱心助医”公益基金;二是在多所医学院设立巨额奖学金、助学金;三是在院内一直坚持为员工免费提供基本伙食、公寓式住宿,享受过节费、高温费,全年增发一个月基础工资,“五险一金”全员覆盖。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义乌復元私立医院到底是啥个样子的?记者得去走—走看一看。
从3月6日第一次到3月13日和14日第二次,记者接连驱车义乌,当向导的不是别人,也不是王福元,而是他的儿子儿媳王正阳夫妇——呵,这是一对高学历的年轻人。
记者眼里的王正阳夫妇,长得很有夫妻相,看上去甜甜的样子,不管说话还是做事情脸上总是笑眯眯的。知道他俩都是80后且主动提出愿当一回向导,让记者有些过意不去。
为何?
他俩忙啊,是一早忙到天黑的那种忙。王正阳从英国留学回国不久,学的是管理;妻子叫张韵,是他大学的同学。小俩口很懂事,王福元从内心里就把儿媳当女儿看待。儿子在名片上的身份是副总裁兼决策委员会委员;儿媳是党总支委员和考核委员会委员。说他俩忙,是因为他俩的头衔都不是虚花头。从他俩案头摆着的正在处理的文件到出门从手机里传出的事务,一桩桩都是实打实的事。他俩做好今天,是因为把父辈的过去当作了精神财富。
老房子和大樟树是王福元心中的风景和乡愁。
他,7岁丧父,母亲又由于没营养加劳累长期患病,年幼的福元小时候是缺衣少食,他骨子里期盼有一天能当个好医生。上世纪70年代初,学翻砂的福元应征入伍,有幸当上了一名海军舰艇卫生员,5年后退伍还乡进了乡卫生院。从医生到院长、书记,干得有声有色。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他作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铁饭碗”,为改变乡村缺医少药的状况,筹办了国内最早的民营医院之一的“义乌市前店村医院”和“义乌市关怀护理医院”,接着又先后于1996年和2012年在义乌经济开发区及市区新科路创办了两个院区,后者总投资达3.6亿元。
为了实现“三级跳”,义乌的党政领导曾经问王福元“有什么问题要解决?”
“问题没有,有困难自己解决。”这就是王福元的回答,这也是王福元的个性。就这样,王福元扛着“復元”的担子,一路走来了,向着前方,向着美好。
义復医(2013)33号是义乌復元私立医院关于今年第一期新员工培训通知的一个红头文件。新员工培训开课的这天下午,王福元认真地坐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面孔,说得不多,但想了很多。他联想到了自己在青川参加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联想到了在大会上授给儿子王正阳“子承父业奖”的那本证书,还有半夜悄悄去病房看望过的乡亲与自己案头那只超大的红茶杯和杯里常年喝着的凉开水。
水,生命之源。用心良苦的王福元,印在杯上的正是一个金灿灿的“福”字,意为“福泽万家”。现在,他要的不是别的,是“百年復元”的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