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的效果分析

2013-07-10韩艳菊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抗抑郁神经功能常规

韩艳菊

(吉林省蛟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蛟河 132500)

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的效果分析

韩艳菊

(吉林省蛟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蛟河 132500)

目的 探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的影响,进一步指导早期抗抑郁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内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患者运动和生活自理情况进行评价,对治疗前后和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HAMD、和ADL两方面的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在两方面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早期抗抑郁治疗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

脑卒中;抗抑郁;术后康复

脑卒中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功能性的病残,包括偏瘫、失语和认知障碍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及康复护理,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的有效途径。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折磨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容易导致自身出现失落、悲观和消极等抑郁情绪,对术后康复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1]。为了探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病房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MRI和CT诊断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0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5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12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抑郁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进行记录和对比。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主要的内容包括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松动技术、体位摆放、肢体平衡和协调性训练、行走训练等,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进行牵引、挤压、口令交流、强化、视觉刺激、重复动作等物理疗法对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进行锻炼,促进康复[2]。

1.2.2 抗抑郁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采用氟西汀作为抗抑郁药物,每次10mg,每天2次。

1.2.3 心理疗法

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患者身心俱疲,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如抑郁、躁动和焦虑等,对治疗持消极逃避的态度,影响了治疗的正常进行。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对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影响因素、病情变化、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等进行教育,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不良的心理情绪和疑问进行引导和解答;多与患者进行语言和情感的沟通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告知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促进其积极主动的接受和配合治疗,早日康复[3]。

1.3 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价,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患者运动和生活自理情况进行评价,分别在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之后进行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进行对比分析[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对比

治疗前,两组HAMD、ADL和FM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2.2 治疗后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抑郁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抑郁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评分对比()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20.41±2.3111.32±1.21对照组19.82±2.2514.52±2.14 t 1.1098.026 P 0.25<0.05

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ADL和FMA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运动和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导致患者不能有效配合治疗,自理能力差,社会活动能力降低,不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术后康复。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下降,是导致其出现抑郁的重要生物因素,同时,抑郁也反过来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影响,重度的抑郁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延长,从而影响整体的术后康复效果[5]。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以促进其术后康复,成为当前临床医师的共同认识。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抗抑郁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常规疗法主要为被动锻炼的物理疗法,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对患者进行牵引、口令交流、视觉刺激、重复动作等被动锻炼,促进运动和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训练、体位摆放、肢体平衡训练、行走训练等主动锻炼,促进机体功能全面恢复;脑卒中并发抑郁症,与患者脑部及神经损伤存在一定的关系,具有病理解剖学基础,因此本文选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康复训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反复的、系统的训练过程,脑卒中抑郁患者由于消极悲观的抑郁情绪,不能进行积极配合,因此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情绪的来源进行了解,对患者负面心理进行疏导和消除,促进其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提高术后康复的整体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常规物理疗法、抗抑郁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对于提高术后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应用推广。

[1] 郑仁敢,谢作健.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3):318-319.

[2] 李铁山,李宏,王强.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18(3):151-152.

[3] 周芳珍.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2,15(2):80-81.

[4] 吴毅,贾杰.脑卒中康复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3(7):587-588.

[5] 陈炳,Matteo P,章国伟,等.强化运动治疗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运动与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0(1):51-52.

R749.4+1;R743

B

1671-8194(2013)36-0184-02

猜你喜欢

抗抑郁神经功能常规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常规之外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