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血培养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2013-07-10赵建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败血症革兰球菌

赵建萍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新生儿血培养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赵建萍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分析新生儿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儿童专用培养瓶,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新生儿的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检测出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11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4例,占58%,革兰阳性菌35例,占31%,真菌12例,占11%。其中革兰阴性菌以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三代头孢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敏感。结论 新生儿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开展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药敏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环境影响,引起各种感染,败血症为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发现病原菌及正确使用抗生素[1]。由于目前从细菌检测方法和操作上,血培养及药敏结果一般都要5~7d才能得到,最快也要2~3d,因此了解本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对经验性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患者的血培养结果进行了回顾分析,希望为新生儿科医师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取自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患者,入院后在使用抗生素前,无菌操作下双侧双瓶采血,每瓶采血3~5mL进行血培养,血标本均于0.5h内送检。

表1 血培养常见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1.2 标本处理

按照BD全自动血培养仪操作程序直接上机培养监测,该仪器温度保持在37℃,每15min自动监测1次。凡系统发现阳性瓶则报警并在屏幕显示,及时取出转种于5%绵羊血琼脂平板,置于35℃的孵箱中培养18~24h。同时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为何种性质的细菌感染,发出一级报告反馈给临床,分离鉴定及药敏结果为最终报告。

1.3 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

将培养出的致病菌接种于珠海黑马公司生产的生化药敏反应板。结果判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标准M100-S18[2]进行,用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对所试剂及药敏反应板进行质量控制。

2 结 果

经过培养及鉴定共检出致病菌111例,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不动杆菌17株(15%),克雷伯菌15株(14%),埃希氏菌13株(11%),肠杆菌13株(9%),伯克霍尔德氏菌属4株(4%),窄食假单胞菌3株(3%),沙雷氏菌2株(2%);革兰阳性菌35株,肠球菌14株(12%),D群链球菌(非肠球菌)5株(4%),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3%),溶血葡萄球菌2株(2%),真菌12株(11%)。检出较多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率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严重全身性感染,在我国败血症占活产儿的l%~10%,病死率12%~20.5%[3]。由于新生儿各系统发育及免疫功能不健全,对微生物的防御能力低,加上近年大量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侵入性操作增多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提高,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仍然是我国新生儿常见疾病与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随着全自动血培养仪的应用,不但提高了血培养的阳性率,还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因此,血培养检查仍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方法。

从细菌的分布可以看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新生儿血液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埃希氏菌属为主,革兰阳性菌中肠球菌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栖于皮肤、黏膜的细菌,在本研究中对于此类细菌,双侧双瓶中同时生长,并结合病人临床症状进行判断是否为致病菌再进行药敏试验,所以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与一些相关报道有所差异[5]。

本研究结果表明,革兰阳性细菌中的肠球菌属对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阿奇霉素、红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敏感度<30%,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敏感度50%左右,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外其他的抗生素敏感率均不高。不动杆菌药敏结果较好,敏感度均>70%,但对于克雷伯菌属,埃希氏菌属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杀星等较为敏感,敏感度>80%外,对加有耐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度也才30%;对第二、三代头孢等敏感率很低,大多数几乎完全耐药,因此临床中应慎用三代头孢,否则不但产生耐药菌株,而且容易产生二重感染。

对于血培养来讲,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明确病原菌及选用合理抗生素,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会随不同的地区和年代有所变化,因此,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临床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

[1] 王玉英.住院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2):1120-1121.

[2]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M].18th ed.Wayne,2008:28.

[3] 韶明.新生儿败血症[J].新生儿杂志,2001,6(5):233-234.

[4] 魏克伦.我国新生儿感染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26(1):l-2.

[5] 赵瑞珍,郑汉杰,昊跃平.深圳地区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茵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2):122-123.

R722.1

B

1671-8194(2013)36-0171-02

猜你喜欢

败血症革兰球菌
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简要版)
2015—2020年某院肠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331株肠球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