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航空航天平台与推进系统的未来发展及启示

2013-07-10梁春华刘红霞索德军孙明霞

航空发动机 2013年3期
关键词:预研航空航天超声速

梁春华,刘红霞,索德军,孙明霞

(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

美国航空航天平台与推进系统的未来发展及启示

梁春华,刘红霞,索德军,孙明霞

(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

介绍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航空航天预研计划详细内容及实施情况,分析了美国航空航天发展战略并归纳总结了支撑该战略的航空飞行平台、临近太空飞行平台、进入太空飞行平台和太空飞行平台的发展和特点,综述了可用于4大飞行平台的推进系统,如自适应发动机、高速涡轮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的研制现状和未来发展,获得了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应该实施国家战略、夯实技术基础和适时调整目标等启示。

航空航天平台;推进系统;自适应发动机;高速涡轮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循环发动机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成功研制了F/A-22和F-35等航空飞行器,实现了超级隐身、超视距打击、超声速巡航、超机动飞行,获得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和先敌摧毁能力,确保了显著的空中优势;对X-37、X-43和X-51航天飞行器进行了地面和飞行验证,实现了航天领域的新突破。与此同时,也对航空、临近太空、进入太空和太空飞行平台与推进系统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多次论证和规划,实施了一系列预研计划,对其关键技术进行开发与验证,为研发出先进的太空飞行器进而确保全面的航空航天优势和威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综述与分析了美国航空航天飞行平台及其推进系统的发展与特点,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以期对中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航空航天飞行平台的发展和对推进系统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府为了长期保持航空航天优势确定了其武装部队21世纪的航空愿景,即:在费用更低的情况下,作战飞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目标都能够预测、发现、跟踪、锁定、瞄准、作战和评估。21世纪初,美国推出了“国家航空航天倡议”(NAI),规划了航空航天未来发展目标和技术路径。目前,正在航空、临近太空、进入太空和太空技术4大飞行平台上进行技术验证和探索研究,并对推进系统提出了更高更具挑战性的要求。美国航空航天飞行平台及其推进系统的发展和未来展望如图1所示。

图1 美国航空航天飞行平台和其推进系统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1.1航空飞行平台

在航空飞行平台上主要开发与验证对具有持久且快速反应的情报/监视/侦察(ISR)、极长时间续航、快速打击、持久攻击、全球到达、多任务机动等能力的未来先进航空飞行器。例如,具有现有系统2倍航程和一半成本的未来快速打击飞机;具有目前有人飞行器2.5倍作战半径或3倍任务持久(待机)时间的未来无人作战飞机;作战半径增大到目前飞机2~4倍的未来短距起飞/垂直着陆(STOVL)飞机。为此,美国开展X-36无尾战斗机敏捷性研究机、X-39未来飞机技术增强验证机、X-44矢量推力试验机、X-45无人战斗机先进技术验证机、X-47自主式无人机等有尾飞机和无尾飞机、有人飞机和无人飞机的探索研究,为以第6代战斗机为代表的未来航空飞行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开发、验证和移植高速涡轮发动机、高效小型推进系统、小型重油发动机、结构紧凑的高效直接升力发动机、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等革新的涡轮发动机技术,以使各种现役与在研推进系统的经济可承受性取得革命性改进,同时使未来超声速巡航战斗机、全球攻击机、垂直/短距起降(V/STOL)飞机、无人作战飞机、先进轰炸机和运输机的航程增加、保障规模缩小、战备完好率提高、噪声/排放/可探测性降低以及高速续航能力提高。

1.2临近太空飞行平台

在临近太空飞行平台上集中开发与概念验证为高速巡航飞行器、高超声速攻击武器及进入太空的吸气式系统提供革命性技术。其技术基础来自40多年的技术,如在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IHPTET)预研计划下进行的紧凑、轻质、低成本Ma=3.0~4.0的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的地面试验、Ma=3.3~6.5的双燃烧室超燃冲压发动机的100多次地面试验、第1台飞行试验型的、冷却的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30多次试验、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激波风洞试验、70多次Ma=10.0的试验和20多次Ma=12.0的试验。其基准是B-2轰炸机、B777飞机、SR-71和D-21侦察机、低空战略导弹(SLAM)、空对地远程导弹(JASSM)、先进战略空中发射导弹(ASALM)和航天运输系统(STS)等。开发过程分为3个阶段:(1)到2010年开发和验证航程达1853.2 km、酬载比15%、Ma=4.0~6.0的一次性使用导弹和Ma=5.0~7.0的可重复使用导弹所需的技术;(2)到2015年开发和验证航程达3706.4 km、酬载比30%、Ma=6.0~8.0的一次性使用导弹,2 h内飞行8000 km、可生存性提高3倍的可重复使用导弹所需的技术和酬载比30%、飞行500次1次故障、至近地轨道11000美元/kg的可重复使用水平起飞/水平着陆双级入轨(HT/HL TSTO)所需的技术;(3)到2020年开发和验证Ma=12.0以上一次性拦截导弹,2 h内任意到达、可生存性提高6倍的可重复使用系统和酬载比50%、飞行5000次1次故障、至近地轨道2200美元/kg的可重复使用HT/HL TSTO所需的技术。高速/高超声速技术验证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高速/高超声速技术验证路线

为了满足Ma=0~4.0一次性使用巡航导弹的要求,需要开发与验证高速涡轮发动机或冲压发动机;为了满足Ma=4.0~15.0一次性使用中等航程打击和拦截武器系统的要求,需要开发与验证火箭发动机、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为了满足Ma=4.0~15.0一次性使用长航程打击和拦截武器系统的要求,需要开发与验证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为了满足Ma=0~7.0可重复使用远程打击武器系统的要求,需要开发与验证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和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1.3进入太空飞行平台

在进入太空飞行平台上集中开发和验证对保证未来往返太空武器系统具有响应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的先进推进系统、飞机、运行与一体化和飞行子系统技术。其目标指向Ma=0~12.0可重复使用吸气式第1级导弹、可重复使用发射装置、第2级火箭发动机、机动航空飞行器。基准是航天飞机、改进型一次性发射装置(EELV)、X-33等。开发过程分为3个阶段:(1)到2009年开发与验证的飞行器能够持续飞行7d、对气候敏感(CAT1)、损失比例1/100架次、乘员安全系统大于99.8%、可重复使用系统酬载比8%、可重复使用系统直接成本低于200万美元/架次、一次性使用系统发射成本低于600万美元;(2)到2015年开发与验证飞行器能够持续飞行1d、耐气候(CAT2)、损失比例1/1000架次、乘员安全系统大于99.98%、可重复使用系统酬载比16%、可重复使用系统直接成本低于400万美元/架次、一次性使用系统发射成本低于4900万美元;(3)到2025年开发与验证能够持续飞行12 h、耐恶劣气候(CAT3)、损失比例1/10000架次、乘员安全系统大于99.999%、可重复使用系统酬载比24%、可重复使用系统直接成本低于200万美元/架次、一次性使用系统发射成本低于4100万美元(图2)。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碳氢燃料火箭发动机、氢燃料火箭发动机、可靠的第1级发动机、低成本的轨道上机动发动机及其部件技术和先进推进剂的开发与验证。

1.4太空飞行平台

在太空飞行平台上重点开发和验证超光谱/多谱段传感器、综合孔径与激光雷达、大型天线、信号/图像处理、传感合成、信息合成、程序控制/反阻塞收发器和雷达通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以实现航空机动飞行器、响应载荷、太空态势感知、太空系统防卫、快速部署/运用军事有效载荷、持续全球ISR和强大的全球通信,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提供需要的足够信息,将为美国国防部提供前所未有的战斗变换能力。

2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验证,航空航天飞行平台推进系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图3所示。下面介绍几种典型发动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构想。

图3 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系统研制计划

2.1自适应发动机

自适应发动机是1种变循环发动机,能够独立地改变风扇/核心机的空气流量和压比,可使飞机在起飞和机动期间所需的大推力和在执行远程、持久攻击和侦察任务的亚声速飞行期间所需的低油耗集于一体,应用对象为亚声速战斗机、超声速巡航战斗机、超声速运输机、无人机、以Ma=2.5巡航的飞行器等。预期收益与目标是:在多种飞行条件下性能最优,质量减轻25%,在最高温度下工作时间延长10倍,总耗油率降低25%,使用半径增大50%,待机时间延长5倍。关键技术包括:轻质简单的变循环特征件,高效、宽流量范围的压气机,工作范围大的高效高温涡轮,高效轻质隐身的排气系统。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在自适应通用发动机技术(ADVENT)分计划下开发和验证。该预研计划由RR和GE公司承担,共耗资5.27亿美元,在2010年10月完成了全尺寸发动机验证机的验证。自适应发动机是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发展型,在2012年美国空军启动的自适应发动机技术研制(AETD)预研计划下开发与验证。该预研计划的目标是发动机效率和功率明显提升,核心机尺寸更大,拟用于美国海军第6代战斗机F/A-XX、空军第6代战斗机F-X、未来轰炸机和其他战术飞机上。2012年11月,美国GE和PW公司获得6.8亿美元的演示验证合同,计划于2013年完成自适应发动机的初步设计、关键部件的风险降低、发动机核心机技术成熟、缩比尺寸和全尺寸地面台架试验和发动机整机试车、发动机非安装和安装性能分析;于2015年前完成环形燃烧室和高压压气机试验,在2016年进行自适应风扇和核心机验证机试验,并完成地面演示验证,在2017年进行发动机地面试验。此后,美国空军计划在3年内进入工程与制造发展阶段。PW公司第6代战斗机发动机被称为PW9000,核心机基于PW1000G齿轮传动风扇发动机的,低压转子基于F135发动机的,最大创新是自适应风扇和自适应涡轮,设计难点是排气系统隐身。

2.2高速涡轮发动机

高速涡轮发动机是指能够满足Ma≥4.0要求的涡轮发动机,包括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2种。前者可以用于高超声速导弹,后者用于从发射到超声速飞行范围,且为飞行器加速。其技术在IHPTET预研计划、通用的经济可承受的先进涡轮发动机(VAATE)预研计划下的关键时刻远程打击的革命性方法(RATTLRS)和高速涡轮发动机验证机(HiSTED)分计划下开发与验证。

RATTLRS预研计划是为先进高速巡航导弹开发和验证高超声速气动、耐高温材料、高度一体化的高速涡轮发动机技术等。先进高速巡航导弹能仅依靠涡轮发动机在Ma=3.0时加速到巡航状态,且弹体较轻、结构紧凑,更易于从战斗机、轰炸机、军舰等多种平台上发射,并能在发射5~10min后击中目标,为美军增强更快捷的打击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对时间敏感目标打击的要求。验证的发动机为RR公司的YJ102R涡轮喷气发动机,无需配备固体火箭发动机就能实现超声速飞行,而且没有加力燃烧室,具有内部通道结构简单的特点。高速涡轮发动机的发展和飞行取证也可应用于TBCC推进系统。

HiSTED分计划是为多种太空武器发射平台开发和验证多用途、低费用、Ma≥4.0的一次性使用高速涡轮发动机,可使高超声速导弹到达目标的时间缩短80%,并且可灵活地执行超声速巡航/亚声速待机任务。该发动机验证机由美国空军和国防部先进计划管理局(DARPA)投资,由RR北美技术公司和Williams公司合作开发和验证,由前者开发和验证的发动机被命名为XTE18/SL1,由后者开发和验证的发动机被命名为XTE88/SL1。XTE18/SL1发动机是中等压比、高温单转子无加力涡喷发动机,采用Lammiloy技术提高使用温度。该预研计划顺利实施有益于Ma≥4.0战略武器的推进系统和可重复使用的Ma≥4.0的TBCC发动机的未来发展。

2.3超燃冲压发动机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指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燃烧的冲压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成本低、比冲大和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航空器、跨大气层飞行器、可重复使用的太空发射器和单级入轨空天飞机。

超燃冲压发动机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1960~1975年,美国在空天飞机预研计划和高超声速试验发动机(HRE)预研计划下开展其原理探索和验证研究。1985~1995年,在美国空天飞机(NASP)预研计划下,以单级入轨、水平起降为目标开展了Ma=4.0~15.0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1995年以来,以演示验证氢燃料和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为目标,NASA、美国空军和海军实施了空军高超声速技术(HyTech)、超燃冲击发动机验证(SED)、高超声速飞行(HyFly)、高超声速澳大利亚/美国合作试验(HyCAUSE)和猎鹰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FaCET)等预研计划,通过地面和飞行试验,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点火、火焰稳定、高效低阻燃烧、防热结构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50多年来,美国开发了多种超燃冲压发动机方案,其中以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为研究重点,发展得相对较快。以氢燃料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X-43A进行了3次飞行试验:第1次以失败告终;第2次成功达到Ma=7,成为以空气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飞行器;第3次再次创造了Ma=9.8的飞行速度世界纪录,标志着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以液体碳氢燃料双模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X-51A计划进行4次飞行试验,目前已完成3次:第1次在Ma=5左右工作了140 s取得部分成功;第2、3次失败;计划于2013年春季或夏季进行最后1次试飞。HyFly验证导弹也进行了3次飞行试验,均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美国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尚未成熟,还需长期深入验证。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推进理事会描述了高超声速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从小型导弹到大型RLV(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阶梯式开发途径:1980~2010年,研发配装冲压发动机的高超声速导弹;2011~2015年,研发配装小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超声速导弹和小型发射系统;2016~2020年,研发配装中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大型高超声速导弹和小型发射系统;2021~2030年,研发配装大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可操作的太空飞行器。

在水平轴向和水平径向地震作用下,摩天轮的最大位移分别为30 mm和6 mm,远小于《抗震规范》规定的弹性位移限值H/300=140 mm,满足设计要求。图5(a)、(c)所示为地震作用下摩天轮的位移云图。

2.4 组合循环发动机

组合循环发动机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推进系统组合一起来共同完成推进任务,主要有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和涡轮/火箭基组合循环(T/RBCC)发动机3种类型。

组合循环发动机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自NASP结束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NASA先后实施了吸气式火箭一体化系统试验(ISTAR)预研计划和一体化空天技术(ISTP)预研计划,以设想的第3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Spaceliner100为应用对象,对Aerojet公司的支板引射(Strutjet)火箭冲压发动机方案和Rocketdyne公司的A5发动机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

2001年,NASA开始实施下一代发射技术(NGLT)预研计划,研发同时适用于火箭和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推进系统。在其7大推进技术预研计划中,RBCC预研计划主要针对地面试验型Ma=0~7的RBCC,验证预期的性能、限制条件下的飞行,评估操作特性,提供备选创新部件的评估试验平台。TBCC预研计划主要针对地面试验型Ma≥4的TBCC,开发涡轮发动机工艺,使其技术可行、成本低廉且安全可靠,提供备选的创新工艺的评估试验平台,验证包括推进和飞行器系统分析模式在内的预期性能;评估发动机操作特性。

2002年,在组合循环发动机部件(CCEC)预研计划下,对采用RBCC+火箭的垂直起飞/水平着陆(VT/HL)的2级入轨军用空天飞机(Sentinel)和采用TBCC+火箭的水平起飞/水平着陆(HT/HL)的2级入轨空天飞机(Quicksat)方案进行了比较评估。结果表明:垂直起飞需要大推力的动力装置,在Ma≤2.0时,RBCC不能提供足够的推力,比冲值也达不到要求。水平起飞要求的推力小,但加速时间长,消耗燃料多,返场距离大,需要携带的返场燃料多,经济性较差。针对水平起飞飞行器的研究表明,在有效载荷均为9072 kg、运送到185.2 km圆轨道的情况下,以RBCC为第1级动力装置的水平起飞TSTO起飞质量最大,是采用TBCC或涡喷发动机的HT/HL飞行器起飞质量的5~6倍。这一结论为开展从陆地强制应用与发射(FALCON,猎鹰)预研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3年,美国空军和DARPA开始实施的FALCON预研计划是1项旨在提升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和发展新的低成本空间发射系统的双目标联合计划。其中,FaCET计划的目标是开发和验证可重复使用、燃用碳氢燃料的TBCC,可以由常规跑道起飞,以Ma=6的速度巡航,然后再着陆在常规跑道上。远期目标中的高超声速武器系统(HSW)采用TBCC作为第1级动力装置,验证发动机操作性能和TBCC流道、进气口、燃烧室和喷嘴部件性能。各发动机部件将在超过TBCC发动机马赫数范围(重点是发动机循环转换的马赫数范围)进行测试,综合各部件技术进行自由喷气发动机地面试验。

2007年,美国空军在完全可重复使用进入太空技术(FAST)预研计划下分别对以涡轮发动机、火箭、TBCC、RBCC为动力装置的TSTO飞行器针对体积和空载质量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常规的运载类任务和轨道交会对接任务,以火箭+RBCC为动力装置的VT/HL TSTO飞行器最优,以涡轮发动机+RBCC或TBCC+RBCC为动力装置的HT/HL飞行器次之。2008年,美国空军委托Astrox公司对8种TSTO飞行器的构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第1级为可重复使用LOX/煤油火箭发动机,第2级为一次性使用的RBCC发动机的发射系统结构尺寸和质量最优。

配装组合循环动力装置的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Ma=4这一级别的涡轮发动机,但缺少Ma=4的涡轮发动机预研计划的支持。为此,航空喷气公司提出了1种TBCC/RBCC推进系统——“三喷气”发动机,即在其中1个涡轮通道内安装火箭引射冲压发动机,这样可以在传统涡轮发动机可以承受的速度下关掉涡轮发动机活门,保持火箭引射冲压发动机活门打开直至达到Ma≥4。其具有以下优点:涡轮发动机体积可以很小,不加力即可实现起飞、空中加油和有动力着陆;火箭助推器体积也可以很小,在全加力模式下与涡轮发动机一起提供足够的跨声速加速度。

3 启示

回顾美国航空航天飞行平台和推进技术的发展,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3.1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全国性研发团队,确保国家战略得以落实

美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开发与验证是在国家层面制定武器系统的研制战略,集中全国的力量具体实施,研发团队由政府的军用部门和民用部门、武器系统研制商、大学和研究部门组成。可以在参与研究的机构中融资,集国家力量分阶段为武器系统技术开发和验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如IHPTET、VAATE、综合高效火箭推进技术(IHPRET)、X-51A等预研计划的实施中都是如此。

1986年开始实施的IHPTET预研计划的参研单位包括美国的陆军、空军、海军和DARPA、NASA等5个政府部门,GE、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PW、AADC、Williams和特里达因(Teledyne)大陆发动机公司等6家工业部门,还包括一些大学。吸取其经验,1996年开始实施的IHPRPT预研计划由美国的空军、陆军、海军和国防部长办公室、NASA,以及宇航和推进工业的一些合同商共同实施。X-51A预研计划集结了美国多家政府机构和商业公司,体现了美国航空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核心团队包括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计划办公室和SED-WR联盟(包括波音公司在亨廷顿海岸的转换太空系统,普惠洛克达因公司(PWR)在西棕榈海岸的太空推进部)。

3.2制定适当的经费和时间计划,确保关键技术得以验证

美国提出的多个高超声速飞行器和动力装置研制计划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始终是立而弃,弃又立,X-43A和X-51A虽已完成了短时间的飞行,但距全面突破高超声速飞行器与推进技术目标尚待时日,未来可能还会出现项目和计划的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不足,高估了当时技术基础储备,低估了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使项目规划、进度和经费等诸方面出现不合理的情况,最终导致无法完全实现预定目标。

就超燃冲压发动机而言,虽然在超声速条件下碳氢燃料的点火与稳定燃烧、发动机产生足够推力、超燃下的压力振荡等技术难题陆续取得重大突破,但X-51A飞行试验表明,进气道、发动机启动与模态转换尚待继续研究。Strutjet和A5发动机尽管进行了地面试验,但尚未进行飞行实验,一些关键技术并未得到验证。因此,坚实地打好技术基础,在技术应用时做好延承,高超声速技术才可能取得成功。

3.3适时调整技术目标,确保少走弯路

随着对航空航天飞行平台和推进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美国政府基于当时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进程,对预研计划目标进行了多次适时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总结由于低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的难度致使X-15、X-17、X-20、X-23、X-24、X-30国家空天飞机最终放弃或中途夭折的教训,美国对高超声速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更为现实的分阶段逐步发展的思路,首先选择巡航导弹为突破口,而后转向其他飞行器与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研制,降低了近期的发展目标。

2001年,美国提出了国家航空航天倡议,重申了以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为“敲门砖”的发展战略。2002年,NASA终止了X-飞行器预研计划,将太空发射(SLI)预研计划重构为NGLT和轨道航天飞机(OSP)预研计划,重点开发与验证远景所需的系统和技术。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新的太空探索倡议,重点开发和验证远景系统和技术。2007年,美国制定了“国防部高超声速预研计划路线图”,按照该路线图,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主要支撑打击/持续作战能力、空中优势/防护能力和快速响应太空进入能力3个领域的能力需求。2011年5月,美国透露其制定的包括高超声速武器和高超声速飞机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路线图,重新规划了2011~2016财年技术发展安排。这些都是基于当时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适当调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国已经实现了航空技术优势,正在规划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技术与产品发展方向,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以实现“海空天一体化的航空航天全面优势”。通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开发与验证了超燃冲压发动机、耐高温材料、结构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取得了明显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技术成熟度不高、技术跨越巨大、研究周期较短和试验经验不足等原因,美国X-51A和HyFly等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试验相继失败,说明了安排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验证、型号研制和应用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应重视在应用研究和技术验证之前加强基础研究、夯实技术发展基础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从体系对抗的角度思考和组织航空航天飞行器和推进系统的研究工作,寻找和突破能够颠覆现有格局的新概念和新技术,以实现从跟踪式预研向对抗式预研的转变。

[1]黄伟,夏智勋.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国防科技,2011,268(3):17-20,25.

HUANGWei,XIA Zhixun.Research progress and apocalypses on the American hypersonic vehicle technology[J].Defense Technology,2011,268(3):17-20,25.(in Chinese)

[2]赵海洋,沈雪石,吴集.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进展分析与启示[J].飞航导弹,2012(4):16-20.

ZHAO Haiyang,SHEN Xue-shi,WU Ji.Analyses and enlightenments for US hypersonic vehicle technologies[J]. Vehicle Missile,2012(4):16-20.(in Chinese)

[3]张蒙正,邹宇.美国典型高超飞行器项目研发及启示[J].火箭推进,2008(4):1-8.

ZHANG Mengzheng,ZOU Yu.Development of American typical 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s and its enlightenment[J]. Journal of Rocket Propulsion,2008(4):1-8.(in Chinese)

[4]Steven R,Glaittli.IHPRPT phase I solid boost demonstrator,a success story[R].A01-34200.

[5]战培国.美国高超声速天地运输系统新概念[J].航空科学技术,2012(1):10-12.

ZHAN Peiguo.A new concept of the hypersonic space and global transportation system[J].Aeronautical Science& Technology,2012(1):10-12.(in Chinese)

[6]Uwe H,John JH.NASA’s next generation launch technology program-next generation space access roadmap[R]. AIAA-2003-6941.

[7]Walker D S,Tang M M.TBCC propulsion for a Mach 6 hypersonic airplane[R].AIAA-2009-7238.

[8]Melvin J B,Adam S.Combined cycle propulsion:aerojet innovations for practical hypersonic vehicles[R]. AIAA-2011-2397.

[9]Walker D S,Tang M M.Falcon HTV-3X-a reusable hypersonic testbed[R].AIAA-2008-2544.

[10]陈大光.高超声速飞行与TBCC方案简介[J].航空发动机, 2006,32(3):10-13.

CHEN Daguang.Brief introduction of hypersonic flight and TBCC concept[J].Aeroengine,2006,32(3):10-13.(in Chinese)

[11]梁春华.通用的经济可承受的先进涡轮发动机研究计划的主要特点[J].航空发动机,2011,37(5):58-62.

LIANG Chunhua.Key features of versatile affordable advanced turbine engine program[J].Aeroengine,2011,37(5):58-62.(in Chinese)

[12]方昌德.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前景[J].航空发动机,2004,30(1):1-5.

FANG Changde.Prospective development of aeroengines[J]. Aeroengine,2004,30(1):1-5.(in Chinese)

[13]梁春华.通用的、可承担起的先进涡轮发动机(VAATE)计划[J].航空发动机,2001(3):44.

LIANG Chunhua.The versatile,advanced,affordable turbine engines program[J].Aeroengine,2001(3):44.(in Chines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s for US Aerospace Platform and Propulsion System

LIANG Chun-hua,LIU Hong-xia,SUO De-jun,SUN M ing-xia
(AVIC Shenyang Engin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110015,China)

US aero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analyzed from 1950s,and the development of US aerospace was introduced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eatures of four aerospace platforms such as aviation platform,approach space platform,access space platform and space technology platform were concluded.The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pulsion system technologies including adaptive engine,high speed turbine engine,scram jet,and 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engine and 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 engine required for four platforms were overviewed.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of implementing national strategy,grasping technology foundation and adjusting targetwere obtained for aerospace development in China.

aerospace platform;propulsion system;access space;adaptive engine;high speed turbine engine;scram jet;combined cycle engine

2012-06-19

梁春华(1968),男,工程硕士,自然科学研究员,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和航改燃气轮机情报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预研航空航天超声速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高超声速出版工程
高超声速飞行器
军工研究院预研计划管理体系研究
多学科复杂技术群预研项目精益创新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项目管理的预研项目制试点管理方法研究
运载火箭重大预研项目验收管理的思考及应用
美军发展高超声速武器再升温
南京航空航天馆
一飞冲天——中国航空航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