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时传祥:祖孙三代为城市美容

2013-07-09张然

阅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奖章新春爷爷

张然

1959年,掏粪工人时传祥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1990年,时传祥从事垃圾分拣、装卸、运输工作的小儿子时纯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时家第三代环卫接班人时新春再次捧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时家祖孙三代劳模完成家族传承的同时,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内核一以贯之,勾勒出60年环卫行业发展的曲线。

国家主席接见掏粪工

解放前,北平城里家家户户大多是旱厕,一些黑势力称霸粪道,瓜分地盘,雇用掏粪工人去市民家里掏粪,然后将粪便卖给附近郊区用作肥料。被称为“利巴”的掏粪工人成为社会最底层的受压迫者。

1949年10月1日,“利巴”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北京市建起了“粪污管理所”,将所有的粪道都纳入管理,灭了粪霸的嚣张气焰。

时传祥被分到崇文区清洁队。每个清晨,他一身蓝色工作服,左肩一只粪桶,右手一柄粪勺,穿梭于蜘蛛网一样的小胡同里。一样的掏粪、背粪桶、拉粪车。不一样的是,阳光从草帽檐漏下来,映出时传祥一张憨厚的笑脸。

“同志!”有人叫他。时传祥爽快地应着,这个崭新的称谓让他浑身充满使不完的劲儿。他把自己的工作量由原来每天背50桶粪,增加到每天70桶,最后甚至增加到93桶。

时传祥的女儿时俊英记得,由于工作强度太大,父亲背粪桶的左肩总是肿起来,磨破出血,衣服粘在皮肤上,收工脱衣裳就得扒一层皮。直到时传祥临终前,左肩上还有一大块紫黑色的老茧。解放后,时传祥在环卫战线上劳作了17年。时俊英说,那块老茧是几千个平凡的日子留给父亲的永恒印记。

1959年10月26日,是时传祥生命中最荣耀的一天。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刘少奇主席紧紧握着时传祥布满老茧的大手问:“这是老时吧?”时传祥又是紧张,又是惊喜。

国家主席接见掏粪工人。第二天,新闻媒体将这个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主席与时传祥握手的图片也大量发行。握手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改变了当时整个社会轻视服务行业的风气。

时传祥成了那个年代的超级明星。全国各界人士纷纷涌到他所在的清洁队,排队等着和他一起工作。据时俊英回忆,当时有个清华大学的女学生,因为等待同父亲一起劳动的人太多,排不上号,还假冒是时传祥的干女儿,终于如愿和“干爹”一起掏粪。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侄子以及在北京参观访问的加拿大、英国、日本等代表团也纷纷前来拜访,他们以与时传祥在一张饭桌上吃饭为莫大的光荣……如今再强大的粉丝团也无法和当年时传祥的崇拜者媲美。

临终前的两个愿望

1966年9月末,时传祥经过推选,入住中南海,准备参加国庆观礼。在人民大会堂为观礼代表团举行的国宴上,周恩来总理向他举杯敬酒,从不喝酒的时传祥高兴地破了戒。

国庆当天,时传祥登上天安门城楼,也登上了人生辉煌的顶点。他放眼望去,广场上红旗招展,像一片海。

一个多月后,“文化大革命”的矛头指向了时传祥。挂着“工贼”、“粪霸”的牌子,时传祥遭到了批斗。

1971年10月,时传祥被送回山东老家。大孙女时新春第一次见到爷爷。她儿时的记忆里,爷爷弯腰驼背,刚从北京回来时总是拄着拐站在村口张望。

多年以后,时新春终于懂得,爷爷一直在等,等一个清白。

1973年8月的一天凌晨,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处理完外事工作,把当时在北京市市委工作的万里等人找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周总理望着窗外路灯掩映下挂在树上的塑料袋,同与会者谈起了北京市环境卫生的问题。

“时传祥同志现在在哪里?”周总理突然问。得知时传祥的遭遇后,周总理“啪”的一声拍了桌子:“难道‘文化大革命是要打倒一个掏粪工人吗?”随即,周总理下了指示:接他回来,给他平反,向他道歉,给他治病。

时传祥这个一生刚强的山东汉子,当着接他回京的工作人员面嚎啕大哭。很快,他被接到北京的医院。治疗期间,意识稍微清醒,他便用含混不清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两个心愿:接班人和机械化。

子承父业成为劳模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1974年,时传祥刚刚二十岁的小儿子时纯利扛起铁锹,进入北京使馆清洁运输管理处,成了时家第二代中第一个进入环卫行业的人。本来一心想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的时纯利却成了一名垃圾分拣工。

每天蹲在垃圾堆里将各种垃圾分类、装箱,琐碎的重复中,时纯利感到一丝宽慰:“父亲可以安心了。”

那时候,时传祥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意识不清醒。每个周末,时纯利来到医院看望父亲,都会握着他的手,告诉他这一周以来队上发生的新鲜事。可惜,父亲已经无法回应。

1975年5月19日,做了一辈子掏粪工的时传祥离开了人世,终年60岁。

从悲痛中挣脱,时纯利觉得有些无助。他工作上的一些困难,真想再向父亲取取经。

工作不久,他又被安排负责垃圾装卸。寒风中,时纯利抢着站在下风口,尘土飞扬着扑来,他成了“灰人”。

时纯利记得,父亲当年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市民家里义务劳动。自己从小在父亲亲切的笑容里长大,也是个热心肠。1976年,队里更新设备,时纯利被抽调当了一名清洁车司机。只要车一停,他不管分内分外,下车就抢着帮工人们装卸垃圾。“多做点事情心里踏实。”

话不多,干活儿抢在前头,老师傅们总说,看到时纯利,就好像看到了时传祥。

1990年,从小为父亲刷粪勺的时纯利凭着实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那一年的清明,时纯利扫墓时告诉父亲:“爸,儿子没给你丢脸。”

继小儿子率先入行,时传祥的其他子女也陆续全部进入环卫战线工作,他临终前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

孙女捧回劳动奖章

如今,时纯利已从环卫岗位调任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兄弟姐妹们也都已从环卫岗位上退休。

时家的第三代环卫人时新春再次捧回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接班接得漂漂亮亮。

当年时传祥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被送回老家,人生最低落的时段里,大孙女时新春有一天会成为时家第三代劳模。

因为工作需要,1999年,时新春成为山东省胜利油田滨南社区胜滨环卫绿化队的一名普通职工,职责包括4000多户的小区楼道、8个公厕、20多个垃圾收集点的清洁工作。

小时候,爷爷被送回老家之前,她向村里人打听:我爷爷是什么样的?村里人告诉她:什么时候看见村里的小路被扫得干干净净的,准是你爷爷回来了。

原来爷爷爱扫地——还是小孩子的时新春天真地想。多年以后,当她拿起扫把,大雪漫天中站在小区里送走寒夜的时候,真正体会到了以“扫地”为职业的辛苦。

时新春还记得,工作第一天,同队的年轻女孩因为怕丢面子,戴上大口罩和大墨镜,天暗了才悄悄出来清扫。她自己却大大咧咧无所谓:怕什么,三百六十行,哪行都得有人做。直到一个接孩子放学的妈妈刺伤她的自尊:宝宝,你将来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像她一样!时新春哭了。但是她没有因此再哭。“不理解是个别的,环境好了对更多的人有利,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卫工作从开始仅进行一般的保洁、垃圾运输,拓展至市容绿化等方面。

2004年,时新春当了环卫绿化队的队长。

“原来老说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得懂了技术才更有力量。”时新春对技术革新近乎痴迷。

为了扩大小区绿化面积,队里决定在小区里种植三叶草。可是第一批种子种下去没有几株活的。打了病虫药,丝毫不见好转。队员们经过土壤化验,才知道问题出在盐碱度高的土壤上。换土工作量大,成本太高,时新春开始带着队员们到处找专家、查资料,运用科学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嫩绿的小苗破土而出,社区里茂密的三叶草代表着幸运。

用最新的技术防治病虫害、改装清洁设备……爱琢磨的时新春觉得比起闷头蛮干,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工作方式的革新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她找来社区内部环卫绿化方面的技术人员、农科院的专家等给队员们讲课,自己也利用业余时间啃完了企业管理的大专课程。

同前两枚奖章相比,时家的这第三枚奖章有着更高的科技含量。

跻身家族劳模行列,不爱张扬的时新春专程去了一趟时传祥纪念馆。

“跟您那时候背着粪桶走街串巷比起来,我们幸福多了。”在爷爷的石像前,时新春像孩子一样向爷爷炫耀着。

如今,京城里的旱厕早已不见了,高科技含量公厕、设有残疾人专用设施的星级公厕、移动公厕等“时髦”的厕所陆续出现。粪便清理靠汽车抽运,当年笨重的木桶、粪勺已成为馆藏。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控、精确指挥,环卫作业情况尽在掌握——机械环保时代,清洁工人成了开关机器的人。至此,时传祥临终前的第二个愿望圆满达成。

时新春对爷爷说,自己的目标并不高远:让辛苦了一天后回家的人们觉得环境舒服。

时传祥凝固在塑像里的微笑一如既往:孙女的这个简单、朴素的想法正是时家三代全国劳模共同的心愿。

(摘自《京华时报》)

猜你喜欢

奖章新春爷爷
创意拼图贺新春
新春美礼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抗战时期中国空军星序奖章
一起战斗
寻找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