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8,劳动在十三陵水库的中央领导

2013-07-09史义军,徐连英

阅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指挥部朱德工地

史义军,徐连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兴修水利。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领导并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十三陵水库最终用5个月时间建成,在当时堪称奇迹。

周恩来提出在十三陵地区修建水库的设想

据《昌平文史资料》载:1954年4月,周恩来视察十三陵地区时说: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地,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恩来的这个设想。

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决定》要求根据农田水利条件,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要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和现有经验,做好水利建设规划;要加强领导,党政负责同志亲自动手等。《决定》发出后,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十三陵水库设计方案。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修建方案。12日,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破土动工。最初,参加建设的人员有昌平民工8000余人和义务劳动大军约2000人,共1万余人。他们自带行李、粮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当时正逢天寒地冻,又缺乏施工经验,加之施工机械少、单凭人工运土上坝工效不高,虽然干部、民工劳动热情高涨,但施工进度缓慢。3月29日下午,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听取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向指挥部负责同志转告毛泽东的话:改良工具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推荐安徽用车子推土的办法,比肩挑好。

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筑坝任务,北京市委决定发动全市工、农、兵、学、商各方面力量参加义务劳动,共建十三陵水库。此后参加水库施工劳动的人数日渐增多,至5月,每昼夜达10万人。在这支劳动大军中,人民解放军是施工的骨干和主力。为适应工地建设需要,总指挥由解放军罗文坊少将担任,北京市农委书记赵凡担任政委。参加劳动的全体人员日夜奋战,积极改良工具,改善施工条件,改进操作方法,大搞技术革新,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毛泽东率全体中央委员参加劳动

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5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及全体中央委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率领全体中央委员到工地参加劳动这个消息最初是保密的。直到当天下午2点左右,才由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宣布了这条消息。下午3点,工程指挥部院内开来6辆大轿车。当毛泽东下车后,突然有人喊:“毛主席万岁!”人们从四面八方很快围拢过来。随毛泽东下车的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他们在工程负责人杨成武、赵凡、罗文坊等的导引下,首先来到指挥部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里听取总工程师纪常伦介绍水库建设的工程方案及进度情况,观看十三陵水库模型沙盘。时值初夏,天气燥热,低矮的工棚挤进很多人,大家头上都冒了汗。毛泽东、周恩来坐在用木板钉的凳子上认真地听取汇报。工程指挥部宣传处负责人请示杨成武,想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题词。毛泽东欣然命笔,连写五六幅,并从中选择了最满意的一幅“十三陵水库”。刘少奇题词“劳动万岁”;周恩来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朱德题词“移山造海,众志成城”。

题词以后,毛泽东离开指挥部向大坝走去。这时民工、部队官兵等工程建设人员已拥了过来,很多人要上前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握手问候。毛泽东登上工地东北头的墩台,关切地问工程负责人:是不是能保证在洪水到来以前修成呢?听到回答说“一定能如期完工”,毛泽东高兴地点头。走下高坡,毛泽东来到一座帐篷里,在一个土筐上坐下。工地干事王慧兰看到毛泽东满脸是汗,赶紧递过去一块凉毛巾。毛泽东边擦汗边问她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听她说叫王慧兰,毛泽东就问她是不是“九兰组”的。她说不是,毛泽东笑着说:你去就是“十兰子”了。

下午5点35分,风沙扑面,天气闷热,全体中央委员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水库大坝的劳动。毛泽东奋力挥锹,一锹一锹地把土装进筐里。刘少奇参加了砸夯,周恩来拉车运土,朱德挑担。70多岁的朱德已是第二次到十三陵水库工地。1958年春节期间,朱德曾到工地视察,勉励大家说:“这么大的工程,你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据5月2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来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还有董必武、彭德怀、贺龙、李先念、乌兰夫、薄一波、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水库工地劳动,极大地鼓舞了10万建设大军,当日上坝土方量达到5.1万立方米,创下施工以来的日最高纪录。

周恩来说,这里没有总理和部长的职务,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6月12日,周恩来写报告给毛泽东:“昨晚尚昆转达主席关于组织政府部长们去十三陵工地参加一周劳动的指示,今天已在进行布置。”

6月15日,周恩来率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领导及部分司、局负责人共500人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出发前,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建议,是不是带一位医生一道去?周恩来说:到了工地,一点儿也不能特殊。参加水库建设的,有工人,有农民,有解放军,有广大干部,他们就不生病?不用说经过劳动,我们的身体会更好,即使有点毛病,应该和大家一样,请工地的医生同志看看就是了!周恩来一到工地,马上打听工地的作息时间和各项制度,并嘱咐身边工作人员说:到了这里,一切都要按这里的规矩办事。

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在开工前给领导们分配任务、宣布劳动中应注意的事项时,一开始心情有点紧张。当他们刚说出“我们欢迎首长同志们”时,周恩来对他们说:在这里劳动没有总理和部长的职务,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王震坐在周恩来身旁,说:现在你是首长,我们是你的部下。

6月15日晚,周恩来写信报告毛泽东,说今天政府高级干部已经前往十三陵工地开始一周劳动。他今天随同前往劳动一天,夜间回来,准备政治局会议后再去。

6月22日、23日,周恩来又到十三陵工地参加劳动,其间住在昌平东关一间十余平方米、低矮、简陋的平房里。屋里两张窄窄的条凳架着一块粗硬的铺板,上面铺着普通的旧布被褥。窗前放着一张三屉桌,还有两张硬木椅子,油漆都已脱落。他和大家一样,每天劳动8个小时,从不迟到早退。

驻地到水库工地还有8里路。每天上工的笛声响起,不论是总理、副总理、部长、副部长、司局长,都同工地的普通劳动者一道排成整齐的队伍,扛着红旗,徒步去工地。周恩来有时走在队伍当中,有时扛着红旗走在前头。

那一年,周恩来已经60岁。一次运料时,他不小心被石头砸破了手,大家劝他包扎、休息一下,周恩来笑着说:轻伤不下火线嘛!

有一张照片表现的是周恩来在工地拉车、推车的情景。照片里的他满脸汗水,双手推着独轮车,走在用不到一尺宽的木板铺成的小道上,脚步轻快,面带笑容。这是周恩来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

社会各界把到水库工地参加劳动视为一种荣誉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消息轰动了北京乃至全国。社会各界把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视为一种荣誉。很多人未经安排就自备工具去工地参加劳动。据当年水库工地后勤办公室工作人员梁魁追忆说:就连中国佛教协会的几十名僧人也主动联系,要到工地参加劳动。文艺界人士不甘落后,几乎所有在京的文艺团体都到过工地,边劳动边演出。工地劳动是三班倒,一天24小时,几乎什么时间都有文艺演出。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在指挥部机关食堂吃饭,有时排队买饭时被人发现,大家就说:“老侯,来段呀。”侯宝林就当场说一段。

经过16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东起蟒山,西依汗包山,长627米、高29米的水库大坝终于建成,7月1日,举行了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

十三陵水库修建过程中,近40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其中解放军驻京部队官兵11.5万人,国家机关干部8.6万人,昌平和其他区县农民2.2万人,中等以上学校师生10.1万人,商业工作者1.4万人,技术工人2400余人和在京的各国驻华外交使节、国际友人及其他人员5万余人。在水库建设的那些日子里,领袖与人民水乳交融,体现了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作者史义军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

(摘自《党的文献》)

猜你喜欢

指挥部朱德工地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建强“指挥部” 打响“大会战”
不必要花的钱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卖梦店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波比的小工地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热闹的工地
坚守一线“指挥部”?当好一线“总指挥”